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2025/11/21教案

此篇文章《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难点: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两课

学思路与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三、整体感知后研读课文: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一)克隆的含义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引用)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5、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

(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

(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鲤鲫鱼(作比较)

(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哺乳类)

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

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

二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体现“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四、小结上述内容

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

1、生字词抄写

2、查找关于克隆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及克隆的试验。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今天一起来了解 “多利”的诞生过程,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部分

1、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2、“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3、克隆技术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是从几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明确:课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科学进步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技术,比如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人类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克隆技术,克隆人体的器官,可以是某个器官坏死的人因替换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许多痛苦,这就是给人类带来的“喜”。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如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就违背了人类生命的伦理,以此大多数人就对此持反对意见,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的一面。

三、辩论赛

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四、推敲语言

思考: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能表现这些的语句。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3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过几百次黑灰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以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我们从中体会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我们要汲取营养。

五、小结: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六、作业设计:

1、将课外收集的克隆知识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2、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课文学习〗

一、课文导入

1、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⑴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⑵“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⑶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⑷“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⑸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⑴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⑵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⑶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⑷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⑸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姆乐巍。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

⑴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⑵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课题《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课型精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1、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2、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3、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⑵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⑶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

2、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话在过去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他每次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在过去也只是一个神话。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它能推翻名言或使神话变成现实,那么什么是“克隆”?它到底奇妙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板书)

二、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⒈学生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大家在课文里找出什么是克隆?

明确:⑴、生物体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无性繁殖技术叫克隆。

⑵、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⒉大家在回答的时候都抓住了无性繁殖这一重要的特征。克隆也就“奇妙”在此。请大家联系全文想一想,就本文而言“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这一表述对吗?为什么?(幻灯片)

明确:在本文,克隆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⒊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的无性繁殖,速读二、三部分,根据表格筛选信息(分发表格)可以小组交流

克隆技术的进程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

鲫鱼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两栖类

黑斑蛙

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1996

⒋问:完成这张表格有难度吗,难度在哪里?

明确:说明顺序是按生物进化的低级到高级,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到哺乳类的逻辑顺序。

⒌想一想克隆养为什么能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明确:因为在于它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

三、思考讨论,探讨主旨

㈠、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部分,想一想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明确:

利:

⑴克隆技术繁殖出了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⑵克隆技术挽救了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和扩大优良品种

⑶克隆技术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问,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弊:

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在分析弊端的时候,学生有可能找不出这一弊端,可以用幻灯片放一组资料,问这一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我国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生物科学界的好评;

②、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批评。

㈡、关于克隆人的探讨可以让学生在看一组资料,来理解“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进行曲”(幻灯片)

如果你是球迷,也许,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也许,你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固然好。但是,请别忘记:世界卫生组织的.决议: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在理论上是不可接受的。这一行为同人类的诚实与道德背道而驰。就拿美国女婴这一事例看: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岂不是不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㈢、面对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弊端,我们是否就裹足不前了呢,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生齐读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 D沃森的话

四|、激发思维,课内延伸

我们同学明白了克隆是什么,也清楚了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利弊,那么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⒈想象奇特。 ⒉对人类有益处。

五、收获知识,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一种新兴奇妙的生物科技“克隆”,也明白了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殃及人类,同学们也发表了大胆奇特的想象。我们真心希望,人类能够智慧和理性地运用这把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六、课外探究

关于克隆人的讨论,刚才我们仅用沃森的话总结,同学们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课外去搜集资料,请以《我看克隆人》为题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

含义

克隆鱼

克隆爪蟾

实验黑斑蛙

奇妙鲤鲫鱼

的小灰鼠

克隆发展多利

利弊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

“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生物进化

低——高

鱼类

鲫鱼

1979年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年

黑斑蛙

1978年

哺乳类

多利羊

1996年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课后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自己搜集筛选信息。

课外准备: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互相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方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猜猜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谁是克隆专家?

2、你知道哪些生物天生具有克隆的本领?

图片展示(草莓、葡萄及其他生物)

3、作者简介

4、利用导学提纲扫清字词障碍。(订正答案齐读两遍)

二、学生快速读完全文,对应导学提纲熟悉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总体上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2、明确什么是克隆。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3、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完成导学提纲的表格。

将文中的说明内容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找一个学生作简单的解说。

4、对应导学提纲,完成填空部分。

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中,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哪里?

学生快速回答。

5、仔细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学生快速完成答案。(在书中找原句)

三、合作探究问题:

1、在第一部分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原文中找出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思考作用。)

答题格式:原句使用了_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组织辩论,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4、教师小结。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

像小紫彤这样要进行肝移植的病人还有很多很多,但能像小紫一样幸运的人却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宝贵的,但生命也是脆弱的,很多病人禁不起等待,已经离开了他们所热爱的世界,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想象,如果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器官也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在紧要关头随时变幻出千百个孙悟空来,那该多好。时至今日,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会实现我们这个美好的愿望吗?让我们来听听中科院院士、遗传学家谈家桢是怎么说的。《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课文学习:

1、生齐读课题,说说中心语是什么?奇妙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那么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速读课文。在读之前,让我们先来理解几个词语: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3、(读后)除了刚才讲到的生物学相关术语外,同学们还要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现在说说你们的理解,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克隆”这项高科技“奇”就“奇”在无性繁殖,“妙”就“妙”在杂交创新。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生物体,一经“换核卵”式的杂交,就会繁衍出新的后代群体。作者先从植物克隆谈到动物克隆,再从鱼类、两栖类克隆谈到哺乳类克隆,后从“克隆羊”谈到“克隆人”,表明科学家探索的目光没有禁区,永无止境,这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科学创造之“神奇”和科学创造之“美妙”。)

4、接下来就让进一步走近克隆,请同学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的收获或质疑。

5、老师的疑惑,请你解答:

(1)课文四个小标题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能否分别用一个讲词语来概括下下?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一、含义 二、探索 三、发展 四、应用 。“有人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可见题目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像这四个小标题,它就起到了使行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的作用)

(2)第一节中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那什么是克隆呢?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开头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克隆,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突出说明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给“有性繁殖”下了科学的定义:这种依*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进行比较说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第一节最后引用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3)为了说明克隆的探索、发展,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你注意到它们的写作顺序了吗?为什么这样安排?(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科学家的自豪感。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大家积极踊跃,我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切实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课文第二节第四段“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总是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边实验,一边思索,不断发问,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隆鲤、鲫鱼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这一世界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他们这种讲究实证、求真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如果我们在学习上也有这种干劲,那何愁我们的成绩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