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绿》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习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习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习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平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习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绿》教学设计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2、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在读课文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老奶奶的艰苦。
2、学生理解绿手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双手看手指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没见过绿色的手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认识被称为绿手指的人。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齐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3、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能称为好园丁?
(二)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的发展必须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学习起因部分。
(1)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从文中找出。
(2)理解文中的两个反问句,从中理解:老奶奶有一种对陌生事物好奇的心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学习经过部分。
(1)找出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方法。
(2)一年又一年指的是多少年?
(3)理解后两句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我们从中要理解到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4)理解沮丧,注意读音。并用沮丧说一句话。
6、学习结果部分。
(1)二十年过去了,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学生感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2)理解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为什么说长达一年?在这学生感受老奶奶等待结果的急切心情。
(3)老奶奶把种子寄到20年前的那家园艺所。他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的金盏花。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老奶奶对事业的执著。
(4)当老奶奶接到园艺所长的电话后怎么说的?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我们从老奶奶回答的话语中去体会老奶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培育金盏花的美好心情和高尚品质。
(三)总结
老奶奶从报上看到园艺所重金悬赏种出纯白金盏花这则启事想去试一试,老奶奶经过20年的辛苦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老奶奶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充满信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园丁才是一为好园丁,在当地被称赞为绿手指。绿手指不仅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因为精神可嘉。
(四)交流讨论
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这也是老奶奶的一个心愿,让我们祝愿老奶奶心愿成真!!
(五)作业
细读课文,感受老奶奶20年培育金盏花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
起因:重金悬赏培育纯白金盏花不怕困难
满怀信心绿手指经过: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对事业的执著
好园丁
结果:培育出纯白金盏花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
《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
(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绿》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从困境中走出的故事。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主要讲探险队员在南极遇到了困难,也就是事情的起因。三到六自然段交代了用冰取火的过程,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七自然段结束在探险队员欢快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主要以自学为主,对课文的掌握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要方法,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要融入到朗读课文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要学会复述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词,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积累优美的词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2、通过指导,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四、学前准备
教具: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学具:教科书、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是呀,同学们,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南极的气温很低、风很大,到处都是冰天雪地。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齐读课题。学生谈对课题的质疑,用冰可以取火吗?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方法?怎么取得?是谁想到的'这一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不会字的读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内容。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评,互评。
4、谁来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质疑,并互相解疑。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同学们积极动脑,各抒己见,总结出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体会火的重要性。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在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