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乡下人家》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读准“照例、朴素、鸡冠花、率领”等词。通过同义替换,理解“向晚、时令、捣衣”等词的意思。规范书写“率”等15个生字。
2、边读边想象语言中的画面,学习用小标题概括画面,理清文章脉络。
3、图画关键词句,揣摩拟人化动词营造的生动鲜活的“画面”体会表达的妙处,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并积累精彩语句。
【设计理念】
《乡下人家》描写的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不过深圳的学生生活的环境和田园生活比较远,要实现共情还需要有更充分的阅读支架给到他们。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语言中的画面,学习用小标题概括画面,理清文章脉络;图画关键词句,揣摩拟人化动词营造的生动鲜活的“画面”体会表达的妙处,感悟乡下人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并积累精彩语句;拓展阅读,从更多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经验,丰富感受。反过来也用“创作”,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回忆自己见过的田园风光,成为一个留心观察的人。
【教学流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走进美
1.话题引入
(出示ppt)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乡下人家》。我知道,大家绝大多数都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离乡村生活比较远。那在你的心里,乡村是什么样的呢?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陈醉云先生的文字,一起走进他心里的乡下人家。
板块二:梳理画面,感知美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段。
同学们课文中有一些字词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结瓜、鸡冠花、率领、朴素、照例、和谐 )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的美。
(ppt出示计时器三分钟)
2、交流反馈,学习生字词,教师检查落实学习效果。
好的,同学们,相信你们已经认认真真读完课文了,整体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不过也还有几个词语有一定难度,老师把它们找出来了,看看你是不是已经理解了呢?(ppt出示:时令 觅食 向晚 屋檐 捣衣 纺织娘 )你可以用同义词替换它们吗?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你的本子上吧。Ppt出示答案。
3、梳理画面,整体感知
同学们初读课文后,乡下人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的特征吗?请你把这句话写在你的本子上吧。(停1分钟)
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发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ppt):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它可以很好地概括作者心中“乡下人家”的整体特征。这句话就是全文的中心句。(ppt)
在作者笔下乡下人家就是一幅独特、迷人的画卷,那么现在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文,并找一找,每一段描写中都有哪些具体的画面呢?请大家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把每段中所描写的景物记下来。(老师示范读课文)
好了,同学们,听完课文,大家都找到了哪些景物或景象呢?(停留5秒)老师也梳理了一下,在课文中作者写了(ppt依次出现):屋前的瓜架、门前的鲜花、屋后的小竹林、农家的鸡鸭、乡下人家吃完饭的场景、秋天的夜,当然大家还可以找到很多更细节的景物。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景物都生趣盎然,仿佛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但大家看看我们找到的这些景物这些名字,感觉怎么样?是呀,太普通了。那么如果我们要给这些图画想一个更传神的名字,该怎么写呢?
(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ppt出示第一段),这一段就是在描写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如果给它命名,你会叫它什么呢?在题写名字之前我们一定要好好思考:这里的瓜架是什么样的呀?对,瓜藤爬满了整个棚架,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命名:瓜藤满架,ppt,对比看看“瓜藤满架”和“屋前的瓜架”,瓜藤满架是不是显然更加能够传递出这幅图画的神韵呀。)
课文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画面,接下来就请大家逐段品读课文,试着给每一幅画取个合适的名字,记录在你的笔记本上吧。(ppt学习单图表)大家也可以参照这个学习单,把名字填写到表格里。)
同学们,经过大家这么梳理,课文的内容就非常清晰了,我们尝试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ppt:乡下人家,他们屋前……,门前……,屋后……,院落……,河里……,晚餐……,月夜…… 真是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呢!)他们屋前瓜藤满架、门前鲜花轮放、屋后竹翠笋鲜、院落鸡觅食、小河鸭嬉戏、院落晚餐惬意,月夜睡梦恬静,真是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呢!
板块三:圈画词句,找寻美
走进乡下人家,这么多美好的'图景,你对哪一处最感兴趣?
(Ppt:出示学习任务 :
*走进乡下人家,这么多美好的风景,你对哪一处最感兴趣?
*请你选一处风景,先放开声音,美美地读一读。
*然后再认真默读,找到关键词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Ppt“瓜藤满架”)好了,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各自的感受。有同学选择“瓜藤满架”图吧,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一段。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呢?老师划出了“攀”和“爬”两个动词,因为有了这两个词呀,静态的画面好像动起来了。同时,这样写是把瓜藤当成人,那种顽皮可爱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话里呀,不仅有乡下人家屋前瓜藤攀爬的画面,还有城市高楼前的石狮旗杆的画面。写乡下人家的屋前,为什么还要写高楼门前的样子呢?细细体会,作者这样一比较,很自然地就凸显了乡下人家自然生动的特点。这样生机勃勃、与众不同的装饰就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找到关键词句,细细品味到“瓜藤满架”图的美,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吧,读出它的别有风趣!)
Ppt接下来大家在这一段当中是不是也可以找到关键词句呢?老师首先找到了 “朴素和华丽”,这两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穿着、打扮,这里用来描写花,我好像看到了花朵神气活现的样子。另外“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也值得推敲,它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依着时令就是按照季节的变化开不同的花,春天会开什么花呢?夏天、秋天还有冬天呢?乡下人家的这些花儿,虽然平凡普通,可是热烈绽放,就像乡下的人们一样热爱生活。难怪作者说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再看看这一句,“探”字用得多好呀!如果换“长”出来,那就没意思了,这里也是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突出了乡下景物的生机勃勃。接下来大家学习老师的方法,和同学们在群里分享你在其它画面描写中找到的关键词句吧,通过分析关键词句的方式读懂画面的美。
好了,同学们,通过细细品读课文里的每一幅画面后,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块四:迁移运用,创造美
1.总结写作特点,学习模仿启发创作;拓展阅读。
课文学习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感慨,作者写得太美了!弄得我们也想赶快到乡间走走呢!文章之所以这么打动人心,除了我们刚才分析的哪些关键词句,我们发现作者特别擅长运用拟人、对比等写作技巧来描写景色,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陈醉云先生他在乡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后来到城市居住,1962年又移民去了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乡下人家》是他在美国时凭借着记忆描绘的。他对故乡的一景一物,都充满了向往和留恋。作者是饱含深情地在赞美。他赞美乡下人家这种宁静、质朴、舒缓、和谐的生活,把乡下景物竟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情景彰显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照吧。
还有许多作家也写过乡村田园生活的美,我们再来读读戴望舒的诗:ppt《在天晴了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风景!你是否也去过美丽的乡村,你是否也曾见过一些独特的景色,或者在你生活的小区、校园也有着迷人的风景,请你学着课文的样子,选取一个或几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写一处你心里最美的风景吧!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人说王维的诗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说本文就是“文字绘画,画中藏文”了。本文是新课标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描写南方田园风景的精读课文,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农村生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其教学设计如下:
二、学情分析
和叙人叙事的文章相比,学生学习写景的文章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尤其是《乡下人家》所描绘的都是平凡景物、普通场面,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大多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对乡村景物更是陌生;文字也通俗易懂,清新明快,而要想让学生通过白开水般的文字,对乡下生活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教师必须研究教学策略,用心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积累和正确书写好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以此为契机,开展“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实践活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的查阅资料、课上交流与感悟及课后的反思,达到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品读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房前爬藤蔓,空地鲜花绽,鸡鸭争觅食,沐夕阳晚餐……幻灯片,声图并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插图,文章中有幅黑白插图,学完课文后,要达到心中脑中将图染成五彩斑斓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展示汇报,抛砖引玉(课件演示)
学习文章的时间,正是暮春初夏之时,我会在课前布置同学,拿上相机,走进大自然,或去乡下亲戚家,或去农家乐,要他们用孩童的视角去感受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并记录下来。亲身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因此,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是否有作品需要展示?我们来开个展示会吧!”这时候,同学们争相展示,回味着周末之旅。
(设计意图:学生能如此直观、生动地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此时,我以课后习题的第二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并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和全文内容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细心品读,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有所感悟。这是个重要的过程。学生要在自己的品读中,能总结文中的六个画面。
2、拓展描述画面。在读文想象的基础上,试着引导学生用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3、动情欣赏画面。(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鉴于前面学生已有了切身的感受,准备通过理顺一两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对全文内容了然于胸。我采用三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学习。
方法一:抓关键词。这个画面不是这次实践活动能感受到的,故需要点拨,引导想象。看大屏幕,这是我执教“雨后春笋冒”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我此时采用的就是抓住关键词的教学方法。我紧抓“成群,探”,让学生体会春笋像群淘气的孩子一样,争先恐后地睁开惺忪的睡眼,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的情景,充分地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通过对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喜爱乡村生活之情。(设计意图:动词深究有必要,抓这个字眼,该段就理解通透了。)
方法二: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运用对比方法,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触手可及的瓜,果,色彩缤纷,亲切自然,感受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质朴自然,无人工雕琢之感。(设计意图:紧抓颜色词,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
方法三: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感悟课文。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引导学生想象乡下人家把晚霞当彩灯,把鸟叫虫鸣当音乐伴奏,在空旷的院落里,与好友与邻居,聊着天,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该是多么惬意!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更能让学生感悟到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生活。引导这就是“融情于景,借景写情”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字的理解,体会乡下人家的自由,闲适,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
这样通过“读文想象画面——拓展描述画面——动情欣赏画面”,这三步骤由感到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很容易把课文整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自然水到渠成地陶醉于独特、迷人的乡下风景中。
(四)质疑问难,深化主题(课件演示)
学从疑处起,引导试问;乡下人家其他季节会怎样?比如:爬上屋檐的瓜蔓会怎样啊?(飘香)鸡鸭会在院落里(追打,嬉闹。)鲜花竟放后会怎样?(蜂飞蝶舞)……因此,我设计该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精彩回放,深化主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领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为了让学生真正解读、领悟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会推荐学生阅读相似课文,如《秋的原野》、《家乡的桥》、《我家有个大花园》,以便触类旁通;为了落实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课件出示:请试着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段话,介绍你印象深刻的一处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或想象乡下人家的茶园,桃园,菜园……)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 的练笔,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发展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1、口头评价
这是一种贯穿教学中的及时的评价。有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等特征。但评价时不能隔靴搔痒,如评价学生读音准确,不能只说“很好,很棒。”或许你可说“你读得像黄莺好听。”“你读得像播音员一样标准。”学生受到这样的奖励,一定感到莫大的荣耀。
2、书面性评价
因为它具有长久性,正规性,也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一个笑脸,一朵红花,可以激励学生好长时间,但对一些批评的评价,要注意用词,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能粗暴地只写“很差,很糟。”要用更委婉的说法。
3、延时性评价和及时性评价
如这节课中,安排的小练笔,就可两种方法灵活使用。口头拓展时,采用及时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练笔成文环节,就用延时评价。
评价多样化,使用灵活化,是使用教学评价的艺术。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时应紧扣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路,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檐”、“饰”等五个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过程与方法
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件想象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面是重点。
2、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品味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由此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所了解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看图读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同桌交流。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三、交流、理解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想想“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这节对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发现乡下人家有哪些“独特”、“迷人”的美?把它画下来。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
4、与同学分享你画出来的优美句子和想象出来的画面。
四、教师小结,再现全文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想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课文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乡村生活是多么独特、迷人。你能否将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二、品味语言
1、小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是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生动亲切可爱)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些各种各样的花反映了乡下人家环境优美)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自然)
(4)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5)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给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6)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给人一种轻松的快感)
……
3、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将自己体会最深的段落试着有感情朗读。
4、体会课文最后一节,结合生活实际深化主题。
三、积累语言
1、仔细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背一背。
2、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四、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3、全班交流。
五、拓展作业
1、想象一下,在冬天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2、准备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乡下人家屋后春笋冒
(独特、迷人)院中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4
一:课时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顺序、照例、瞧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正确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刚才我们一起谈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指名读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校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
(2)抽读课文(指名读1、2、5自然段)
(3)思考: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四、默读课文,梳理画面。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独特、迷人的画卷呢?(思考,交流)
五、品读课文,欣赏画面。
学习第一幅画面“屋前搭瓜架”。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第一段中为什么作者说“青红的.瓜、绿的藤叶比石狮子、旗杆要可爱的多”,此句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是怎样体会“可爱的多”?
2、交流
别有风趣
从瓜藤叶的颜色感受出来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动态美
嫩绿的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和乡下人家的小小的屋子和谐地映衬着,别有风趣。
可爱
与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的两根大旗杆比,石狮子让人感受严肃,有些害怕,旗杆又显得很单调,而瓜架让人感受很亲切,很可爱。
3、你能用朗读来表现这画面的别有风趣,可爱吗?
4、小结:这瓜藤攀岩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乡下人家
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时、无论何季
和谐自然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并练习运用“读课文,想画面;想画面,读感受;看画面,述文字” 的方法学习课文。在读文、背诵过程中体会作者抓住乡下人家普通景物的特点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在读文、背诵过程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词)
屋檐、装饰、鸡冠花、倘若、觅食、和谐、捣衣等
在认读的基础上,相机扩展,引导学生交流同义词语,并练习用词说话,发展语言能力,感受汉字的魅力。
同学们真聪明,恭喜大家顺利闯过词语关,现在就让我们快乐地踏上这条小路,再次走进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研读品味,感受美好
1、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描绘了哪些画面?
2、用文中的一段话概括乡下人家给作者留下的总体感受。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引导学生从关键句子中找出体现乡下人家风景特点的关键词
“独特 迷人”
3、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认为最独特、最迷人或最感兴趣的语句画下来,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重点研读其中一个自然段,总结学法。
(1)指名汇报朗读自己认为独特迷人的语句。
(2)引导学生读中想象美丽可爱的画面。
(3)(课件出示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4)再现画面,文字叙述,表达感受。
(5)总结学法:
读课文,想画面;想画面,读感受;看画面,述文字。
5、自主学习,积累词句
(1)用刚才的学法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朗读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文章从平凡景物中展现出来的美,体会作者抓住乡下人家普通景物的特点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引导背诵,积累词句。
四、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写一段描写乡村冬天风景的文字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房前 瓜 花
空间 { 鸡 鸭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6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经典[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