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2025/11/23教案

此篇文章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原电池实验探究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铁的几种氧化物及其常见性质。

2、认识三价铁的氧化性、亚铁的还原性及Fe3+的检验、Fe2+和Fe3+相互转化。

3、会熟练书写Fe2+、Fe3+相互转化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4、知道Fe(OH)3 、Fe(OH)2的制备方法

知识点一:铁的氧化物

阅读教材59页铁的氧化物部分,完成下表

名称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化学式

色态

俗名

化合价

溶解性

与酸反应

知识点二:铁的氢氧化物

阅读教材60页,完成下表

加NaOH溶液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实验现象

分析Fe(OH)2颜色变化的原因,请用必要的文字与方程式加以说明:

探究与思考:

小组讨论Fe(OH)2的制备实验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2、Fe(OH)2 、Fe(OH)3的'其他性质(用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Fe(OH)3的热稳定性

(2)Fe(OH)2 、Fe(OH)3与酸反应(以盐酸为例)

知识点三:铁盐与亚铁盐

阅读教材61页实验3-10,完成下列表格:

(1) Fe3+的检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FeCl3溶液(1mL)中滴加KSCN溶液(2滴)

FeSO4溶液 ①试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

②再向试管中滴加氯水

由实验我们可以得出Fe2+ 、Fe3+的检验方法:

Fe2+的检验:

Fe3+的检验:

探究与思考: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Fe2+ 、Fe3+

(2)Fe2+ 、Fe3+的转化

阅读教材61页科学与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FeCl3溶液 现象 方程式

加入铁粉,振荡后滴加KSCN溶液

上层清液加入氯水,振荡

探究与思考:

利用已有的知识并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有关铁的化合物的知识,完成Fe 、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堂小结】1、铁的三种氧化物

2、 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Fe2+ + 2OH- = Fe(OH)2↓ Fe3+ + 3OH- =Fe(OH)3↓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3、Fe3+的检验和Fe3+与Fe2+相互转化

(1)、Fe3+的检验: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课堂反馈:

1、为了检验FeSO4溶液是否已经氧化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 )

A.NaOH溶液 B.铁片 C. KSCN溶液 D.石蕊试液

2、为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2(SO4)3和CuSO4,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稀H2SO4 C.铁粉 D.KSCN溶液

3、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分开的是( )

A.BaCl2溶液 B.FeCl2溶液 C. FeCl3溶液 D. Ba(NO3)2溶液

4、① 在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② 再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 ;

③ 再加入几滴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为 。说明 , 反应方程式为 ,还原剂是 。

5、要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其操作可以是:①加少许酸化的KMnO4溶液;②加少许氯水;③滴加少许KSCN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②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3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4

三维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③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及杀菌消毒的作用,理解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应把用好物质,使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与水及碱液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引导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投影海洋图片,阅读海洋中的化学资源: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库。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与确认。

氯气的发现应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舍勒是在1744年发现氯气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当他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到1810年,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研究确认。

[思考与交流]

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时间长达30多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仍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结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4HCl(浓)+MnO2MnCl2+2H2O+Cl2↑

[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一、氯气

1、物理性质:

氯气是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闻气体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或试管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讲解]闻气体的时候,不管毒性大小如何,均要正确操作。

[故事] 因为Cl2有毒,在一战中,曾被德军制成毒气弹等化学武器用于战争。在战场上使得英法联军伤亡惨重。

[讨论]假如你是一名士兵,当遇到由氯气制成的毒气弹顺风爆炸时,你认为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防御?(①人躲向地势较高地方去。②防毒面具。③活性炭。)

2、化学性质

[自主探究]

请画出17号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结论]氯元素非金属性强,易得一个电子形成Cl-。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2Na+Cl2加载中...2NaCl

[分析]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金属反应。

[板书]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顺藤摸瓜]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们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跟铝反应: 。 ②跟镁反应: 。

[过渡]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现象]

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

HCl是无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打开浓盐酸可以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思考与交流】通过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燃烧反应,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结论】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②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顺藤摸瓜]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P在Cl2里燃烧:

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P+ 3Cl2= 2PCl3(液体)

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P+ 5Cl2= 2PCl5(固体)

②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C+ 2Cl2= CCl4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剧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2Na+Cl2加载中...2NaCl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教后记〗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5

三维目标:

①巩固稀硫酸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③掌握二氧化硫气体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浓硫酸和碳的反应,了解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正确使用浓硫酸,树立

与价值观

绿色化学理念。

教学重点:

浓硫酸与铜和碳的反应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和实验分析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言]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

酸的通性

稀硫酸

盐酸

硝酸

电离方程式

H2SO4==2H+ + SO42-

HCl==H+ + Cl-

HNO3==H+ + NO3-

指示剂

紫色石蕊变红

与碱反应

H+ + OH- == 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uO + 2H+ == Cu2+ + H2O

与盐反应

CO32- + 2H+ == CO2↑+ H2O

与金属反应

Fe + 2H+ == Fe2+ + H2↑(HNO3不产生H2)

[练习]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Zn+H2SO4--- Zn+2H+ = Zn2++H2↑

NaOH+H2SO4----- OH-+H+ = H2O

Fe2O3+H2SO4---- Fe2O3+6H+ = 2Fe3++3H2O

BaCl2+H2SO4--- Ba2++ SO42— = BaSO4↓

[设问]实验室制氢气时选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和硝酸,为什么?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用浓硫酸和硝酸来制取,说明它们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特殊性质。

二、硫酸的氧化性

[引言] 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1、浓硫酸的特性

[案例]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①难挥发性:硫酸不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属于难挥发性酸(盐酸和硝酸属于易挥发酸)。

[提问]实验室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共热?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难挥发性。

②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其它物质中的现成水,具有吸水性。

[思考题]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讲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使用。

浓H2SO4

[板书]吸水性:吸收现存的水。

CuSO4·5H2O ====== CuSO4 + 5H2O

[思考与交流] ①因为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浓度、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样说对吗?

②浓盐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都会变稀,它们的变化相同吗?

③脱水性:浓硫酸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例(2:1)脱去。

[演示实验] 蔗糖炭化: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

[实验现象]:①蔗糖由白→黑;②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黑色物质;③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现象本质:加载中...

[分析] 蔗糖炭化现象:②③黑色物质疏松多孔(学生答有气体),气体是怎么形成的,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讲解]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其继续被浓H2SO4氧化。

2、强氧化性:

①浓硫酸与金属反应:

[实验4-8] 铜与浓硫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观察现象] ①固:红→黑;②液:无→棕黑→蓝色;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Cu+2H2加载中...O4(浓) 加载中...Cu(SO4)2+加载中...O2↑+2H2O

[思考与交流] (1)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生成的?(铜先变成氧化铜,再继续反应生成硫酸铜)

(2)怎样鉴别生成的气体?(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什么物质?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分析]产生了SO2和Cu2+,硫元素从+6价变成了+4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铜从0价变成了+2价,被氧化。硫酸表现氧化性,作氧化剂;铜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浓硫酸与铜反应除了表现氧化性,还表现酸性。

(4)酸本身可以和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氧化性,为什么说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这里的强表现在什么哪里?

[讲解]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盐酸和稀硫酸具有氧化性,但不能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反应。【顺藤摸瓜】请同学们写出浓硫酸与汞反应、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问】Cu,Hg,Ag是H之后的较不活泼的金属,那么H之前的金属是否就更容易被浓H2SO4氧化呢?

[结论]浓硫酸可以氧化大多数金属,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常温Al,Fe钝化。

[讲述]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启发钝化在实际中的应用:铝铁容器盛装浓硫酸。

[过渡]蔗糖炭化中的刺激性气味?

②浓硫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2H2SO4(浓)加载中...CO2↑+2SO2↑+2H2O

2H2SO4(浓)+S====3SO2↑+2H2O

[问题]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又能氧化大多数金属,那么能否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呢?如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H2SO4制取及干燥H2S?

③氧化某些还原性化合物:

2NaI+H2SO4(浓)===Na2SO4+I2+SO2↑+2H2O;H2S+H2SO4(浓)==S↓+SO2+2H2O

说明:浓硫酸不能和亚硫酸及其盐反应,原因是相邻价态不反应。

[问题]为什么浓、稀H2SO4性质有这么大差别呢?

+6

[分析]浓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S(最高价)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如Zn+2H+====Zn2++H2↑,由H+表现,而Cu+H2SO4(稀)不反应。可见,H+的氧化性比高价S的氧化性弱且还原产物不同。

[小结]略

[作业]P89 4 、5 、7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二、硫酸的氧化性

1、浓硫酸的特性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2)吸水性;(3)脱水性

2、强氧化性:Cu+2H2加载中...O4(浓)====Cu(SO4)2+加载中...O2↑+2H2O

〖教后记〗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