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浮力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浮力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 引出:浮 沉
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小结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浮
沉
浮力
浮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浮力教学设计 篇3
[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
[教学用具]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 (2)物体的浮沉条件; (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 第142页5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可以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了解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了能力和记录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透明盆2个、小纸船2个、大纸船1个、水、重量一样围棋若干、记录表(下附) 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相关的经验积累,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朋友你好,猴子和熊猫住在遥远的大海的两边、猴子想把礼物运到熊猫家,请问它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比较可行呢? ——原来轮船有这么多的作用啊。请问你坐过轮船嘛?你知道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二)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在透明盆中放入水、再放入石头、观察其沉浮现象) ——相信你已经观察到石头在水中沉了下去,请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石头浮在水面上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通过轮船把礼物运到了熊猫家,现在我们把纸船放在水面上,再放入石头。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哇、石头在纸船中没有沉下去。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得知可以通过纸船来获取水的浮力、石头在纸船上就不会沉下去啦) (三)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轮船和小轮船谁装的东西重一点呢? ——教师准备两个一样大的透明盆,在两个盆内放入一样多的水,在1号盆内放入1号纸船,依次放入乐高积木,2号盆放入2号纸船,依次放入围棋,观察1号2号船各装了多少块围棋。那个船能装的积木多一点? ——通过实验得知,大轮船装的围棋子会比小轮船多,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你的实验结果吧。 四活动小结 ——你看这艘巨大的轮船能容纳6,296名乘客。而这艘求生艇只能容纳2个人。 ——小朋友们,我们通过个实验结果来分析,在相同环境下。小纸船装了5个围棋子、大轮船装了10个围棋子,我们得知纸船触水面积越大,浮力越大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多,纸船触水面积越小,浮力越小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少。屏幕前的你也一起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吧。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ρ液V排g,所以,F浮= G排=ρ液gV排。(ρ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八、课后总结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作用点: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浮力的大小:测量F浮= G –F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 G排=ρ液gV排浮力教学设计 篇4
浮力教学设计 篇5
浮力教学设计 篇6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