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挑山工教学设计

2025/11/23教案

此篇文章挑山工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并了解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板书:挑山工

2、本文中提到的“挑山工”是做什么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出声读生字并组词。

(3)小组里说说这12个生字在读音和字形上应注意的问题。

(4)班内交流

(5)形近字或同音字组词

泰( ) 溜( ) 货( ) 衡( ) 诵( ) 杖( )

奏( ) 留( ) 或( ) 横( ) 颂( ) 仗( )

超( ) 肌( ) 拘( ) 耽( ) 误( ) 哲( )

抄( ) 机( ) 句( ) 忱( ) 吴( ) 折( )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间交流、班内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如:明明在生人面前讲话一点也不拘束。

意味深长: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琢磨、体会。如: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未来是你们的啊!”

心悦诚服:悦,愉快。诚,真心。从心眼里佩服。如:听了妈妈的一番话,小强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憨厚:朴实厚道。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再读文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

1、2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练习通过合并几段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为《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四、作业

1、抄写12个生字和11个词语

2、组词

3、熟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学生实际随时解决他们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请同学读一读这一段,并针对自学思考题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

(1)作者对挑山工产生了什么疑问?

(2)挑山工与游人对比,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2、讨论小结:

(1)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比游人长,可是为什么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板书:登山)

(2)挑山工与游人对比,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学生通过读文对比出:①挑山工身背重物。②挑山工所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学生在这个问题中,不仅认识到挑山工工作的艰辛,而且与作者产生了同样的疑问"为什么挑山工会走到游人前面"。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身背重物

板书:挑山工 登山

折尺形线路

3、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

(1)教师拿出折尺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2)思考讨论:折尺形线路给挑山工带来哪些方便与困难。

(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4、师总结: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

板书:

5、学生自读本段,边读边想象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

三、学习的二段

就这样挑山工还总是走到游人的前面,这是为什么呢?

1、出示自学题目: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每一次都是怎样的情况?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2、讨论交流: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在山下,第二次在回马岭,第三次在五松亭。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挑山工,但结果总是发现他走到了前面。

板书: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生:①因为游人一路走走停停看风景,而挑山工却一门心思地往前走,只是偶尔才休息一下。所以才会走到游人前面。②游人是为了游山玩水,没什么目标,所以一路走走停停,而挑山工却要把货物送到山顶,这是他们的任务、目标,所以他会走到游人的前面。

(在理解了挑山工在登山中的困难后,让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比出游人与挑山工在登山时因目标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结果,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挑山工含义深邃的话语。)

3、深化中心:

(1)挑山工自己又是怎样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的呢?请同学画出挑山工解答作者疑问的话。并读一读。

(2)作者感到"这位挑山工的话语中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继续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2、交流总结:

(1)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它”指的是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体会。

1、使学生从自身角度领会挑山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向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学习。

2、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资料提供者: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 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的句子。

2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4 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笔记卡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 现在请你自己再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 生朗读,师巡视。

3 交流。

(三)引导感悟,体会。

1 估计学生划的句子是: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包蕴、意味深长、哲理。)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需要它。)

2 同学们提出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含蓄、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怎么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呢?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先理解第一句,你看看该联系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来理解?

(1)自读、自悟。

(2)交流。(你读懂了么?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生:挑山工的话。师:是呀,要读懂这句话(指卡片)必须联系上文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体会。(出示挑山工的话)

(3)请这名学生朗读。谁也是联系这段话来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师划。师:挑山工就是这样步步踩实,不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师引读: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生: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

(4)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找一找。

(5)交流。

1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挑山工呢?生读。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同组读。男女生读。

2 三次相遇。

(1)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3 还有句子么?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练读。

(6)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点出)

(7)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a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b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c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幅壁画。(可出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师总结:你看,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8)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 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指需要)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人们都需要它吗?同学们,你能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四)交流读后感。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六)引起深思,激发阅读。

挑山工就是挑货工,那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挑货工、运输工或别的什么名字,而叫挑山工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外去思考。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情景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让学生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肯定学生的想象,并且顺势开发学生的视野。

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正确引导,合理运用,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

注意描写顺序。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自由读一读。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对挑山工的敬佩!

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生轻声读课文

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生动笔写。互评,鼓励,激趣。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4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资料,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潜力和质疑潜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潜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向”这个词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持续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貌。(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最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向”在那里是什么意思?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向、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本论坛欢迎广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师加入交流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字,畅谈感受,理解课文的主题。这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段落,借助图片和视频,了解挑山工行走的方式;二是在深入读书的基础上,就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理解深刻的哲理。

二、教学背景材料

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向着目标,一个劲地走,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走在前面。这篇课文条理清晰,以“生疑——解疑——启示”的顺序安排材料,文风朴实,含义深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练习给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练习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挑山工讲的一段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是否理解了这段话,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这篇课文的标尺。因此,这段话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会做简单的批注,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通过本课的教学,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进而读懂课文的方法。这一学法主要体现在课文重点段的教学中。

说教法:

根据优化教学结构的原则,我安排了五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第一环节: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课本105页插图,并告诉他们这是老师送的礼物,引起学生思考,为结课作铺垫。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悟出哲理。

这一环节采用从图入手的方法,让学生快速找到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挑山工,质疑引入新课的教学。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1、抓住“生疑”,理解挑山工和游人登山路线有什么不同,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挑山工“折尺形”路线的优点。

2、理解挑山工说的含义深刻的一段话的意思。这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3~6自然段叙述“我”和挑山工几次相遇的部分,内容浅显易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迅速默读,勾画出写相遇地点的词语,再采取引读的方法,了解几次相遇的情形。这样,就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留下了比较充足的时间,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在理解挑山工的话时,采取了“自由读书体会——小组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再次讨论交流——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有感情朗读”这样的教学顺序,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贯穿其中。另外,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也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3、解决“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三环节:回归图画,激发奋进。

这一环节与开课相照应,形成回环。教师把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学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鼓励学生也像作者一样把它挂在自己的书桌前,用以激励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个环节:读写结合,为画题诗。

通过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五环节:再次质疑,总结收获。

课前准备:

课件出示本文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相关视频。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重点段落(5、7自然段)。

2、给插图题词或题诗。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的事实,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四、教学过程

1、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送同学们一件礼物,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本105页插图。(学生回答这是21课的插图)老师为什么送这个礼物呢?等我们学习完课文再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挑山工》(学生齐读课题)你们看这幅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预设答案:

挑山工的样子: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挑山工: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挑山工很辛苦;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山道: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过渡: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第七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七自然段,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指导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预设:介绍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读时稍微停顿;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应该是吃力的,不会很快。所以“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应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

追问: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什么? (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自由读文;全班齐读第七段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为什么一直挂?不曾换?“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设计意图:知道破折号的作用,知识积累。引导学生质疑,抓住文章重点,走进课文】

(3)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为了膝头的(承重),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②(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4)大家对这段内容有疑问吗?

预设: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①理解折尺形路线,出示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在黑板画出挑山工和游人不同的登山路线。

②播放视频(挑山工登山的视频)

③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有什么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什么困难?(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视频理解明白挑山工登山的方式、特点,体会到登山的'困难,为更好地理解话中哲理打下基础】

(5)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预设: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从中读出山路的遥远,挑山工的辛苦!表达了对挑山工的同情、敬佩之情。

2、品读课文,悟出哲理

(1)导入:同学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游人慢吧?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哪一段表达出来了?(课文第4段说了这个问题。)

指名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2)这个疑问是怎么解开的呢?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想一想:“我”和这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把相遇的地点勾画下来。(4次相遇:山下、回马岭、五松亭、极顶。课件演示四次相遇的地点)每次相遇的情形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地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发现他走到了前面。)

(3)挑山工有什么近道吗?(没有,生找到5段,幻灯出示第5段挑山工的话)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书。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学生在“游人”后可能写: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后面写:踩实、一个劲、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教师指导学生把板书换成比较精炼的语句:“高兴怎么就怎么”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可以不要;“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可以换成“坚持不懈”……

(4)学生思考: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

(5)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板书:一个劲儿

追问:“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或者相反的的时候?

预设: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出示练习:当游人在,挑山工一个劲儿。

当游人在,挑山工一个劲儿。

当游人在,挑山工一个劲儿。

(6)挑山工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向着一个目标不停地走,这就是一个劲儿。就是在这条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挑山工挑着重担一个劲地往山顶登攀,他们只是偶尔地走一两天吗?

学生找到句子“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真是坚持不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知道的向着目标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及事。

预设:李时珍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

袁隆平从19xx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在研究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挑山工的精神】

(7)再读挑山工的话听了他的话让我心悦诚服,山民朴素的话语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引导理解“哲理”:(学生可以讲字典中的)你想一想什么是哲理?(对工作、学习、生活有指导性的道理)

预设: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件事;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做事要心中有目标,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扎扎实实;为了达到目标,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做事要有目标,要有坚强的意志;做事要朝着明确的目标,永不停步向上攀登等等。

小结:是啊!从泰山山脚到极顶主峰玉皇顶有1524米高,挑山工的肩上担着近百斤的重物,须走台阶6600道!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怎能达到目的?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道理】

(8)作者虽然没有具体写出哲理的含义,但作者通过什么来表达的呢?(回来画了一幅画。)

3、回归图画,激发奋进。

出示这幅画:这也是老师上课开始送给大家的画,再来看看画上画了什么?

出示第七自然段:(配字的画,师引齐读“从泰山回来……我需要它。”)

[教学反思:借“形”(彩图及文字)悟“神”(写作目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挑山工负重登山”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过渡:作者需要那幅画,今天,老师也想问问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交流讨论:指名发言:

预设:因为我需要挑山工的精神。我需要挑山工的坚持精神;我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我需要挑山工坚强的意志。;我需要挑山工说的哲理。

总结:我需要挑山工的为达目标而努力攀登的精神。

[教学反思: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等各种形式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在文中最后一句补写:我也需要它,因为。”的形式,启发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同学们,不仅作者需要它,我们也需要它!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现在明白老师送给你们这幅画的原因了吧。

4、读写结合,为画题诗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请同学们给书上的插图题词或题诗

预设: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面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

5、再次质疑,总结收获

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还有什么疑问?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写人的文章《木笛》《在炮兵阵地上》《深山风雪路》;此文通过写人说得到的启示,与以前学的不一样。)

结束语:

泰山不仅山美景美人更美,作者用这幅画在明示一个做事的道理那就是只有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牢记挑山工的话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扬帆远航吧。

6、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搜集做事情向着目标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板书设计: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远近走得快

目标随便

步步踩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看、玩、闹

快坚持不懈慢

五、谈一谈本课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较为直观、简洁,既揭示了课文叙述的条理,又展示了挑山工登山的路线与游人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深刻的哲理。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写结合有实效。首先使学生理解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体会到登山的困难,接着阅读重点段落——挑山工的话,揭开“不解之谜”,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最后学生为插图题词题诗,读写结合时效性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全文的学习以学生的读书、批注为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感受主题,学习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内容。

七、教学效果评价

这堂课我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联系生活实际中理解,在讨论中和题诗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在质疑解疑中学会学习,在谈收获体会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