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漫”字,会写“繁,漫”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漫灭、藤萝”等3个词语。
2、反复朗读,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繁星”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释义诗题
1、谈话导入:
(1)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什么是美的?(预设:风景、图画、自然景象……)
( 2 )师: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想把它永久保存,你的最好保存方法是什么?(预设:拍照、画画、写日记、写诗……)
(3)美是一片五彩纷呈的世界,这一节课,让我们用诗歌这支神奇的画笔去描绘美的世界吧。
2、释义诗题
(1)板书课题:短诗三首。(师指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诗有长短,其中篇幅不超过14行的诗可以称为短诗。
(2)了解“繁星”,指导书写。
○1请看看文,我们将要学习的短诗的诗题是什么?谁来读读诗题?(板书:繁星)
○2指导书写“繁”字。(出示课件)
○3解释“繁星”。
A、再读“繁星”,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B、示范:密密麻麻的星星、满天的星星……(欣赏繁星课件)
师过渡:大家想象的画面都很美,可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繁星,它并不是指夜空中美丽的星星,而是什么呢?
教材简介:
《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在《繁星(七一)》这首短诗中,他以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的一种形式,写出了母爱的情浓以及她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3)明确诗序,简介作者
○1明确诗序
师:《繁星》一共有164首短诗,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其中的第七十一首。
○2简介作者。(课件出示冰心简介)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初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读诗。
○1生自由读诗,圈出生字和新词。
○ 2师指名读诗,师指导正音。
A、师范读后,指名读。
B、在课本上标出读音,齐读;师生合作读。
C、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
(1)检查要求会写的生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2指名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3易错提示:“藤”读后鼻音,“膝”读“xī”,不要读成“qī”. ○4同音字识记:漫(漫灭)慢(快慢)萝(藤萝)箩(箩筐)○5形近字识记:膝(膝盖)漆(油漆)3、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板块三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再读课文繁星(七一)
1、师过渡:当你一遍又一遍地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读出了它的节奏,想到了它的画面,更感受到了它的'情感。在朗读中,你们知道了作者是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吗?(预设: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回忆,继续品读诗歌吧。
2、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
(1)想象诗中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1生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问题。
○3指名交流问题。
○4欣赏课件,感受场景美。
(2)说说你对诗人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预设:沐浴在母爱的浓情里,充满温情,无比快乐,依恋母亲。)(欣赏课件,体会母女温情)
(3)诗中的“这些事”指的是什么事?(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4)在朗读诗歌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欣赏课件,感受温情与幸福)
3、师指导朗读:把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想到的画面放到朗读中去。
延长字音:破折号与“中、下、上”停顿并增长声音。(是范读,生模仿读)
4、诗歌的特点
○1句式特点:句式相同
○2节奏特点:节奏相仿
○3韵律特点:没有韵脚
○4结构特点:结构自由、句端有错落美,句末有阶梯美
○5用词特点:方位词“中、下、上”给人一种跳跃感,灵动美。
5、师总结:我们反复多遍地朗读了诗歌,读出了诗的韵律,想象出它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的浓浓情感,不仅走近了诗人,也走近了我们自己,这就是诗的味道。(板书:诗味)
板块四激情抒发,仿写繁星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渐渐进入了作者的诗中,仿佛看到了她童年的画面,下面我们来仿照繁星(七一)中的句式,仿写诗歌。
2、出示课件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的(),()的(),()的()。
3、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4、分享仿写的诗歌。
5、师生评议。
6、再次深情齐读繁星(七一)。
拓展延伸课后找《繁星》一书读,摘抄书中自己喜欢的诗歌。
要求:最少摘抄10首。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指定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达丽玛和老师之间真挚的师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把发生在达丽玛和老师之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春天的雨点儿落在草原上,也落在老师和达丽玛的心上”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大家都已学过了《春晓》,我们再来一起背一下好吗?
2、揭示课题,古往今来,赞美春天、春雨的诗篇举不胜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赞美的是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自学情况
1、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按课后习题1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议议,记记。
师点拨重点
唇(chǘn),不能读成chén (晨)竭(念jié,不念jí)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酌情处理。
(3)课文主要写了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给课文分段
我们在第七册已经学过了好几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记得吗?
请自选一种分段方法给课文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时间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地点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标出自然段,思考每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按照不同的内容,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1、上课的时候,达丽玛没有听见老师提出的问题。
2、放学以后,老师为达丽玛补课,并且冒雨将她送回家。
3、第二天早晨,达丽玛冒雨接老师一同到学校去。
4、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师生情如同滋润大地的绵绵细雨。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
2、我们来看一下,在上课时的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呢?(或上课时达丽玛怎么样?)
学生可能回答:达丽玛上课没认真听,被乌汉娜老师发现。
3、乌汉娜老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面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
(1)理解“走了神”: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
(2)课文哪些句子写达丽玛“走了神”?理解“游荡”。
(3)用哪个词把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的?表明这句话是什么关系?
(4)理解:“发现”,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4、被发现后,达丽玛会想些什么呢?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给达丽玛补课时,乌汉娜老师是怎样做呢?
2、达丽玛又是怎样回报乌老师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1)理解“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2)如果现在你是达丽玛,你会怎样发誓呢?
(3)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呢?
学生可能回答:乌汉娜老师发现达丽玛“走了神”,用提问来证实后,并没有批评她,而是放学后给她补课。虽然只是给达丽玛一人上课,乌老师却同样严肃认真,这种教育方式深深地感动了达丽玛,她不仅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决心改正错误。所以要“发誓”。
(4)达丽玛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可能理解: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引导:“印”什么意思,能换成什么呢?
3、正因为达丽玛这么认真地听课,所以外面下雨了,她也没有发现。
4、指名读,再齐读。
5、达丽玛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那她听见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讲课。”是的,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闪电、雷声?
(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达丽玛听课时怎样?
从哪里看出?三个“只”字可以看出。
(2)从“沙哑的嗓音”和“发干的嘴唇”,可以看出乌老师当时怎样?
6、正是这样疲劳的乌老师,当她得知达丽玛听课时,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时心里怎样?(激动)
引导:为什么这么激动?
7、分角色朗读,体会达丽玛的专心与乌老师的激动。
六、学习第三段
1、补课后,天下起雨,乌老师是怎样护送达丽玛回家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师对达丽玛的爱,以及达丽玛汇报老师的爱。
七、学习第四段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质疑:雨点怎么会落在人的心里?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
交流中引导理解
(1)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依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
(2)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
两个“春天的雨点”有什么不同?
春雨的特点是润物无声,老师对达丽玛的帮助,没有大声呵斥,是一种理解与尊重,这是润物无声;达丽玛对老师的感谢不是豪言壮语,是发自内心的纯真的爱,也是润物无声。在春雨无声无息地滋润下,万物萌生。同样在乌汉娜老师的关心、爱护下,达丽玛进步成长进来。广大教师正是发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培养着祖国的新一代,新一代才得发茁壮成长。
八、总结,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把课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作者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因而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多音字“了”“铺”,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站在作者角度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当雪下了一夜,早上推开门的那一刹那,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什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入情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配乐),初步感受课文。
要求:认真听,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描写了自己眼中的雪景,二三小节诗人此刻却惦记着夏天树林里的一个孩子。)
2、师:慢慢地、静静地读一读诗歌,找出描写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到的诗句并细细的读一读。
(让学生在平和的心境中体会冬日清晨雪景的宁静以及美丽。)
3、师:你认为这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进行交流。)
4、指名试读,学生进行互评。
(教师要注意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
5、师:就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冬日清晨,就在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作者的思绪却飘到很远很远的一个夏天里。
6、教师范读2.3节,学生闭上眼睛听这部分课文的朗读,展开丰富想象。
(让学生在闭眼想象中身临其境。)
7、师:听了这部分内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2、3节中小男孩所玩的游戏。)
8、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部分,为什么会对这部分印象深刻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9、教师播放课件(有关夏天的场景及部分夏天游戏图片):在静静的画面中想象夏天树林里发生的故事。
10、交流学生想象的夏天树林中的画面。
(鼓励学生尽情的说,指导口头表达。)
11、指导朗读。
师:在夏天中有那么多游戏可以让我们参与到其中去,夏天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快乐的乐园,你该怎样读2、3小节呢?在小组中试读一下。
12、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学生互评,评出全班读得最好的和进步最大的同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以抑扬顿挫表现情感。)
13、你想过吗?文章中这个小男孩写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第一种可能:诗人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小男孩代表的是童年时的作者,表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第二种可能:诗人想起了童年的玩伴,表明了作者对童年玩伴的思念之情。第三种……)
1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将“夏天的小男孩”描写得这么惟妙惟肖?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写作时溶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真情实感。)
15、进行习作指导。
同学们以后在书写习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亲身体验放置到作品当中的人物身上,将会使人物变得更加生动。
16、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着类似的经历吗?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提醒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17、进行背诵比赛。
(1)交流:你觉得怎样记忆,才能很快得将这首诗歌记住?
(抓住一定的顺序。)
(2)和小组同学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一下,比比看,谁最快最准确地背过。
(3)同学推荐同学在班级中进行有感情的背诵(配乐)。
18、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如果有问题,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19、读完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如:我学到了在写儿歌的时候要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会生动……)
[作业](任选一项作业带回家。)
你认为诗歌中的小男孩写的是谁?
1、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小时候的自己,请你写写小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
2、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童年时的玩伴,请你写写两个好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3、如果你还有别的想法,大胆的写下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猫的认识。
学生可以读和猫有关的书,也可以介绍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段意。
1.指名读,说出段意。
2.交流自己词语的理解,提出易读错、写错的字。特别注意:屏息凝视、生气勃勃等。
根据各段段意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猫的几方面的特点。
四、 自读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出猫的特点,即大猫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责;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小猫则更淘气。
五、 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六、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 ) 呼( ) 遭( ) 生气( ) ( )备
2.多音字组词。
折 屏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人,了解猫的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回忆猫的特点。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思考:大花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的性格特点古怪,因为它老实、贪玩同时又尽职。
2.出示句子,学生比较:
说它老实吧,它却贪玩
说它贪玩吧,它很贪玩
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句式,前一种写法是不确定的,后一种写法是肯定的。进而发现连接猫性格的词语为“吧,可是。”
3.请同学用“吧,可是”将老实――贪玩――尽职连起来说一句话,体现猫性格的古怪。
4.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迁移训练,说一个人性情很古怪。
(学生从发现――认识――迁移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也更加清楚作者写法的特点。)
5.引导全体学生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出示:说它老实吧,_____。可是,_____。
说它贪玩吧,_____。可是,_____。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这两个描写的猫的性格古怪在哪儿?
2.用第一段的句式说话、填空。
3.仔细品读第二段,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古怪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的。
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了猫的表现,让人感到真实、生动。
4.回读前三个自然段,读中体会大花猫性格的.古怪及作者对它的宠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合上书听老师读书,同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出了小花猫什么特点。
(培养听的能力,听后概括,抓住要点知道主要内容,达到基本要求。)
2.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二遍,把能表现出小花猫淘气特点的词记在本子上。
(教养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搜集有关信息的能力,提高写字速度。)
3.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三遍,边听边想象小花猫淘气时的情景。然后大家介绍,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边听边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情境。复述时鼓励学生将本文语言文字内化成自身语言,锻炼学生记忆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4.齐读这一段,读中体会小猫的淘气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创新实践
1.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2.自己栽一棵白菜花,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坚持写观察日记。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用“即使······也······”造句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宽恕
莽撞仪仗队犹豫不决簇拥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着个故事。
3、问: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2--7)
二、细读2-7自然段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2)、指导朗读这句话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从“拜访、找了好久、才、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4)、练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画问: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
(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
(2)、出示句子:
A、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B、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布置不觉进了长安城
指名读并说说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一边···一边···不知不觉就把贾岛斟酌字句时候的那种认真专注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把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
(3)、自由练读这一段
(4)、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细读4-6自然段
(1)、分组讨论,提出要求:
A、自由读,边读边想: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怎么样,贾岛有是怎么样?他为什么会这样?
B、读后讨论
(2)、全班交流
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读,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
4、细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
(2)、仔细读读韩愈的话,理解其中的意思
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一些?(敲是有礼貌的行为,读起来声音响亮,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年个宁静)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4)、练习朗读
(5)、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过渡: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三、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造句:
即使······也······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舌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的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比一比,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把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让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按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的提纲,要求有顺序、有重点地讲。
(1)、深夜访友,以诗相赠。(发生)
(2)、一字斟酌,难以定夺。(发展)
(3)、冲闯仪仗,请求宽恕。(高潮)
(4)、韩愈表态,贾岛赞同。(结局)
3、学生练将
A、各自练将
B、分组练将
C、每组选一名代表到前面将
D、集体评议,给予奖励
三、作业
回去把“推敲”的故事将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以诗相赠。(发生)
反复斟酌(发展)
11推敲
冲撞仪仗(高潮)
确定用“敲”(结局)
五、我的教学反思: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