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阅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1
本月17、18日,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专家赵春林主任来我校做了高效阅读培训,为我校、为我集团小学、初中、高中全面实施高效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培训,我进一步认识到:读书是学业有成的加速器,是事业成功的助推器,是幸福生活的催化剂,是激发思维的源泉,是心灵自由的呼吸??因此,更加坚定了我用心教好学生高效阅读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语文教师,更是熟练掌握高效阅读训练规律,灵活运用训练方法,并坚持自我训练,争当会游泳的教练。上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激情,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有意识地表扬、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激励性语言和温暖的目光。
另外,我要进一步研读高效阅读教材,不仅是初中,还要钻研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高效阅读教材,弄清各学段内容的衔接和技巧的融合,以便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阅读训练,让学生受益。
因此,今后的训练,应朝着如下的目标努力:
1、通过高效阅读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高效阅读的提速训练,培养良好的速读心态,感受阅读的
快乐。
3、有效实施高效阅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4、通过高效阅读训练,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并迁移到其它学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5、以读促写,以读书日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总之,坚定信心,坚持不懈,用心、用力、用情地工作,为让校园充满书香,让课堂充满思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出一点很薄的力量。
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2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例文:三国演义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什么,不熟悉?不会吧,那我就告诉你吧。此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现在知道了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的死,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由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三国演义》是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它描写战争的艺术非常高超。全书写上百次各种类型的战争,但都不相重复。从单刀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的用计设谋,写得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色。而小说不但写出了战争的壮烈紧张,而且在金戈铁马的争斗中,又不时穿插描写大江明月、饮酒赋诗、山林贤士等抒情场景,从而使故事有紧有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能够把战争写得如此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并通过战争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在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周瑜等人,差不多是老幼皆知。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又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他们的行为和道德品质无不引发了读者的爱憎。
《三国演义》七十余万字,结构宏伟,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小说中描绘的那些大事件,都是合乎历史真实的。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书,而是一部文学巨著。它是在对历史事件选择、加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虚构,来编织情
节和塑造人物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象桃园结义、古城会、三顾茅庐。借东风、群英会、空城计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在中华文学史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长篇巨著一样,都是长期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是一扇门,推开它,人生的奥秘尽在其中。
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3
我的孩子 名字叫馨馨,是一个活泼可爱、热爱学习、喜欢交朋友的美丽小公主,我喜欢与我的小公主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和她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她的感受,能感受到她的快乐与感动。陪她一起读书,当读到感动处时,我的小公主会不自觉的流下感动的泪水,当我扭头看她时,我会故意调侃她:“这个小孩还真是感情丰富呀!”这时她会假装打哈欠说:“哎呀,我都打盹流泪了,然后将脸贴到我的脸上,蹭掉脸上的泪水。”然后我们再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从书中学习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和孩子 一起读书,她会用稚嫩的童音声情并茂的给我读,并且还会附上优美的肢体语言配合着书中的情节,我便会在一旁欣赏着她,发现孩子真是家长 的开心果,会让家长 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一种快乐,是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为孩子的聪颖而快乐,为孩子的善良懂事而快乐。
和孩子一起读书,我会给她讲故事 ,陪她看作文书,陪她看漫画书、笑话书还有课本,晚上睡觉前她会缠着我给她讲故事 书,我便会给她讲故事,她听得非常认真并时不时的问一些问题还会跟着哈哈大笑,有些故事给她讲的多了她会不自觉的.将整个故事自己讲下来,有时我会故意扮成孩子让孩子变成妈妈来给我讲故事,这样既加深了母子间的感情又能让孩子通过阅读、讲故事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口才,不自觉的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喜欢与孩子一起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孩子的点滴成长,分享她的快乐与悲伤,与孩子一起读书快乐无比。
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4
这次幼儿园举行亲子阅读活动,我作为xx的母亲,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每一位家长都陪在自己孩子身边,与他们一起去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来回到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更加强了我与自己孩子的互动,因为很多问题不难,但是想要最快速的回答上来,需要配合,我们彼此配合去战胜其他的亲子团,然后在去寻找答案,这样有趣的活动,我感觉很有意义,通过阅读,孩子们不但能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的知识,也能够从中感受到阅读和游戏的乐趣,这样能够推动他们好好读书。
一开始我接到幼儿园通知,每个家长都必须要有一位参加这次活动,心中还是有些排斥的,我认为这些事情没必要我们参与,老师主持就行了,但这次恰好有时间,又因为孩子强烈要求,我才决定参加这次的亲子阅读活动,一个是想来看看这个活动有什么特别之处,第二个也是不想自己孩子孤零零的没有父母陪伴,这才不情不愿的过来了。
幼儿园举行的这次活动有趣,更是意义重大,这次的活动,我不但在与孩子配合中,感受到了孩子的独立和成长,也拉近了我们母子的关系,在家中我家的孩子一直都很调皮,经常给我们夫妻找麻烦,而我们管的也比较严厉,导致他在家中很少与我们交流,每次放学回家都自己躲在房间里面玩积木,或者看动画片,心中也是挺着急的。
这次活动,我明显感受到孩子他开朗了很多,不在是那个孤独忧郁的小孩子,知道与我商量,也愿意与我沟通,这样的改变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对于这样的收获我非常满意,至少我觉得这次我没有白来,我非常庆幸自己来参加了这次活动,接受了邀请,不然非后悔不可。
看到我孩子同班同学有那么一两个没有父母陪同,显得非常孤单,在此次互动都不积极,这让我觉得有时间我们做父母的.的就应该多陪陪他们,他们一直都需要我们关注,而且还小,很多时候都显得非常的脆弱容易被伤害,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
这次活动的目的我也了解了,其实就是希望我们父母能够花一些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给他们一些关怀,多一些互动罢了,毕竟他们还小需要呵护,作为父母更是有这个责任,我以前忽视了,但是今后我不会在忽略这一点,我会恪守好自己的本分和职责做好自己家长的角色。
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5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的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和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又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产生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种种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只要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及早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多个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别说些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但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可以算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是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的眼睛还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了“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