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
沟通是架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或许四通八达,或许根本无法载人通向彼岸。每一个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子,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界,都在内心深处架起了桥,只是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诚心与实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
从事教育,就要学会和形色各异的家长打交道,就要用心和每一个小机灵鬼交心,那沟通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的推荐下,我参加了教管中心举办的第四次心理学学习。这次的讲师与以往的不尽相同,她喜欢用互动的方式更新更具体的诠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心理,对此我留下了许多印象,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强化与弱化”。
记得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做的:让幼猴们一出生即离开母猴,并且将它们分成三组:一组是给它们一个替代的“铁丝妈妈”;一组是给它们替代的“布妈妈”;令一组则将之完全隔离。十二个月以后,将它们与那些以正常方式长大的小猴子放在一起,结果被隔离长大的猴子充满了惊惶和冷淡。长达十二个月没有刺激与接触,使得这些猴子没有办法恢复正常。显然的,有又冷又硬的铁丝妈妈比完全没有与妈妈接触来得好!
通过这个实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及教学,面对各样的孩子,所采取的方法均不一样,有的是“棒槌法则”;有的是“蜜糖原理”;更常用的是“棒槌+蜜糖”,也就是面对孩子的一些所作所为,要么就是严厉的训斥,要么就是悉心的鼓励,反正就是要对孩子的形为有所反映,如果什么反映都没有那会让孩子觉得不受重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记得,班里有这么几个孩子,起初写字的时间都很认真,一笔一画间都透露出一种谨慎、一丝不苟的态度,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的字极不成型,潦草至极,训完孩子后,孩子的字好了几天,可好景不长,还是会打回原型。后来,我翻了翻孩子几次的作业,原来他每天都有一点偷懒,一次作业有几个字没有好好写,我没说他;那下次就可以再放松些,孩子对既没有肯定,又没有否定的语言是提不起任何兴趣的,后来在课堂上的写字课时,我常常握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写,说说占格,点点间架结构,时不时地还说句“这个字写得不错”“这一笔不稍有欠缺,这样写会更好看!你试试?”几天下来,孩子写字也不躁了,认真度又高涨了,写出来的字也大方极了。可见,对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我们都需要适时的`评价,虽不能太勤,但也要及时,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价,都要跟上,忌记做撒手掌柜。
当然,也有些孩子会有特例,他们的某种形为,是想引起大人对他的关注,所以有时会做些偏激的事情,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让你重视到他,哪怕是训斥一下,也让他知道在你心里还有他这个人。
但最好的沟通方式,还是和孩子一起参与到生活中去,相互询问,相互激励,这种沟通方式,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
如果你做不到共同参与,那就学会有选择性的评价;
如果你做不到有选择性的评价,那就学会有技巧的批评;
如果你做不到有技巧的批评,那就学会训斥;
如果你做不到训斥,那就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什么都做不到,也千万不要对他置之一边,一问不问。打开心中的门,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常常问上一句,聊上一口,抱一下,就是如此简单。
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
阳光是万物生存之源,阳光意味着热情,阳光意味着活力,阳光意味着年轻,有了阳光才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阳光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代表着热情向上。做老师如果给你前面加上个“阳光”来修饰,那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理想。
首先要把自己的观念转变过来,要有阳光心态。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与财富、相貌、地位、权力没多大关系。幸福由自己思想、心态而决定。作为一个老师,无论有多大,都应该拥有阳光心态,那样才能拥有火一般的工作热情,拥有一颗年轻的、不断进取的'心;拥有一个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身体。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所处的环境,我们就试着去适应这个环境;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就试着去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向上比较那就试着向下比较。这样的话我们会快乐许多,也会幸福许多!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此而快乐许多,幸福许多!
其次就是要享受生活、享受教育本身。“当老师苦啊,每天上课讲得口干舌燥,下课还得备课、改作业,可能还‘上不讨领导好,下不得学生欢’。一旦只觉得“苦”而体会不到“乐”,人们就会选择放弃,就会选择逃避。我们要坚信,教育的过程是美好的,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完全可以轻松愉快地教好书,享受教育带来的巨大乐趣。课堂上,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以从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听出创造,可以从学生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可以从学生领悟知识后的表情中感觉到教育的价值面对“差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有乐于发现的眼光,就能读出每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位学生成功的快乐。点点滴滴,如甘泉,那么清冽、甜美。
我们只有获得源源不断的愉悦感,才能让这种愉悦不断推动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前行。因为享受,意味着快乐,意味着满足,意味着成功,意味着幸福。
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当今的社会里,压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今天的教师的压力与比过去相比要大得多。如:课程改革、教学行为、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专业发展……
通过《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现状及职业压力带给教师的影响;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从何而来;掌握了教师职业压力的有关理论。并从中受益,并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深有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要淡薄名利,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愤愤不平。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二、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进人性化管理等,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善于鼓励教师。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也一样,一切的辛勤工作同样希望得到校领导的.肯定、鼓励。
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而且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四,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第五,换位思考,调整看问题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多看主流的和正面的事物,避免以偏概全。第六,低调处理问题,知足常乐。人生中的自我由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构成;面对完美的渴求在,我们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平常人的心态,告别心理困境。
四、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自身心理按摩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愿每位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让学生的学习更优秀,让家长更满意,让校园更和谐。
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书中的很多理论,如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帮助我们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ARCS新的动机模式,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为教不好学生而苦恼。其实有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于学生的不了解,没能正确认知学生这个年龄的心理与生理的发展,并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去设计和实施教学,往往不能去的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有区别的、学生在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上也是有差异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
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书中所提到的很多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结合学科特点的教学对我们的工作有很直观的指导作用,并具有可操作性
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我会把所学的用于工作中,做出精品教育。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为人师者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
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通过研读《学科教育心理学》和网络学习,我从学习心理和学科的学与教两方面,了解了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技术,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知识,让我从心理的层面重新思考学与教,重新认识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受益匪浅。
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诸多非智力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其中学生的学习品质决定着学习的有效性,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学习的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学习品质是指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质,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等。我们常常说学生的学习品质差,并不是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差,而是说学生的学习品质有缺陷,上述的默写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品质缺陷——不细心、不认真——的具体体现,以致于长期形成错误的认识。
不细心、不认真的不良学习品质与学生的生性或后天的习得有关。有些学生天生粗心,学习粗枝大叶,毛毛草草;有的学生是后天习得的,以致于养成“草上飞”“不扎根”的不良习惯。
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学生拥有更多的是“草上飞”“不扎根”“如浮萍”“蜻蜓点水”“粗枝大叶,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品质,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众望所归。
不细心、不认真的学习品质缺陷是可以弥补的.。在教学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在实际操作中予以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默写的角度看,给学生讲清多一撇添一点的危害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多一撇将“沁”写成“泌”,阎锡山、冯玉祥兵败中原,被后人戏称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添一点将“乌鲁木齐”变成“鸟乌鲁木齐”,使厂家惨遭18万元的损失。血的教训,惨重的代价足以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从而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品质。
细心、认真的学习品质需要培养,善思考、善理解的学习品质更应该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默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将“岸”写成“暗”;让默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生将“木”写成“暮”;让默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学生把“渔”写成“鱼”;让默写“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将“幽”写成“忧”;让默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生将“淘”写成“涛”。仔细思考,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不理解或没有动脑筋。“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在高一《说“木叶”》中学过,如果动脑筋,善理解,把“木”理解成“木叶”的话,是不可能把“木”写成“暮”的;如果理解了“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是内心深处的意思,就不可能把“幽”写成“忧”。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思考不理解导致了常常写错字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多思考、善理解的学习品质的养成。
美国潜能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很小,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就了巨大差异。”很小的差异指的是人的智力,巨大的差异指的是人生结果。长期拥有不思考不理解的学习品质缺陷,必然造就人生的“巨大差异”,因此培养学生多思考、善理解的学习品质尤显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多问“为什么”,即使一个词一句话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多思考、善理解的学习品质。
运用心理学知识既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又能解决好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在健康心理的阳光下成长,这就是我学习心理学的体会。
教师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6
经过了一个学期教师心理学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也从课堂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教师这个概念更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词,教师心理学讲教师和心理学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教师的社会心理,教师的应用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以及作为一个合格的个体的要求。
教师心理学的课程主要明确现代教师心理学研究、性质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迄今为止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作了简要介绍。着重论述了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诸问题,主要涉及:一、教师的心理结构,包括教师人格、智能和职业才能等心理结构;二、教师的社会心理,包括教师的角色行为。社会认知与情感、教育意志与态度、教师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教师团体心理等;三、教师的应用心理。包括班主任心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心理技术、教育的心理测量与评价、教师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以及教师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教师心理学》系统介绍了教师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师群体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实践与转化、技巧与策略、发展与提高、体验与行为、幸福与成就、师德与人格、倦怠与促进、问题域途径,以及教师心理卫生相关知识。《教师心理学》论述精炼,语言活泼,深入浅出,实例丰富,能够迅速而全面地把握教师心理,是教师的必备书籍。
我很有幸的在这一学期学习了教师心理学,无论以后我是不是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但是教师心理学带给我的感悟和思考都会陪伴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让我受益匪浅。以上是我对教师心理学书本身的结构和内容的一些简单概述,下面我讲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谈谈我学完教师心理学的一些切身感受。
首先,在教师心理学中我们学习了教师的动机心理,包括需要动机、幸福动机和成就动机。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因为个人存在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我们丰富的心理活动,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个体成长发展的力量是动机。而人的动机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又是各不相同的,最初的需求是生理的需要,人为了活下去,必须去满足吃、喝、穿、住等基本需要,这是人最本能的需求,也是作为一个生物所必须去实现的。这是心理学最基本的有关需要的理论,所以,教师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遵循这一规律。教师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就是教师的生存需要,即指当一个人选择教师作为其职业时,无论他对这个职业有多么崇高的追求和热爱,其前提都必须是他能依赖这个职业生存下去。这给我很深刻的感受,在如今这个物欲洪流的社会,真的深刻体会到理想是丰满的,显示是骨干的,那些把教师当做自己一生最高的理想的年轻人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将会很难继续自己的理想。另一个就是教师的认知需要,表现为教师虚心求知,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的认知需要是其个人生命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种内在需求的推动下,教师能够对自己进行认真、持久的内部反省,从而对自己产生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干,以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担和尊重,保持自信和从容。这些从最基本的方面规定了一个教师的需要。给教师们规定了基本的行为规范。
其次,教师的情绪和情感一章也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相信情绪和情感这些名词大家都不陌生,最早在普通心理学中,我们就习得了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它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教师虽然是一种职业,但更本质的他也是一个个体,他具有所有个体一样的情绪和情感,然而,除此之外,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情绪情感要远超过普通人,因为他的职业决定了他必须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的事业。当然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突发事件以及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学生的青春期叛逆,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做的是站在一个冷静的角度思考与处理这个问题,既要考虑当事人的感受也要能警示其他学生,这些普遍的来说就是教育机智。
其实,教师心理学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些东西,更重要的还是我们从中感悟到的,我们所形成的自己的思想或者说课堂教学对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这门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算是胡老师采取的学生课堂教学,而且还录像了,这其实类似于普遍意义上的微格教学。我们很清楚,学校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微格教学的平台,但是学校有这么多学生,保数量就很难保质量,同学们都只有一次微格教学的机会,这实在起到的效果不大。然而教师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们同学自己准备教学内容,自己讲解,再让没讲课的同学评价,完成一整套的课堂教学,之后再反馈给我们自己。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的把我们完全的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其效果是明显的。然而,有一点给我的感触也是很深的,我们平时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真的让我们这些读了好些年书的学生感到麻木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