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2025/11/26心得

此篇文章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

假期里,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触,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战争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钦佩。

从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个一无所有的和尚,随郭子兴对抗陈友谅,亲自领兵在鄱阳湖上与陈友谅展开激战,最后大获全胜。后来,朱元璋又灭了张士诚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来,和尚和皇帝有着天壤之别,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却可以做到,是因为他遇事冷静沉着,不半途而废,在困境中也善于发现并把握机会,从而成就了光辉灿烂的帝王霸业。的确,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

乱臣or明君

朱棣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争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杀戮无数,是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但他登基后迁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编撰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他还派郑和七下西洋,把军事、外交、经济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巅峰时期。从朱棣身上,我体会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为了建功立业,作了不计其数的准备。尽管朱棣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位明君!

每个王朝的建立、兴盛、再到衰败,都是一部血泪史,许多皇帝都有他们过人的才干,也有阴暗的一面。从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学的是他们的大智大谋,抱有坚定的信念,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努力!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的富强美丽贡献智慧和力量!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2

终于读完了。

当我读到还剩几百页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就会这样想:真的快读完了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一开始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读完,太长了,应该是我读过的最长的书了吧。

现在,真的读完了。但是一回想好像具体的人物,事件并没记住多少。基本上都是读的过程中激情澎湃,甚是感慨,读过之后就忘了个干净。这跟自己的读书状态有很大关系,我是以读小说的心态来读,闲来无事就看几页,一目十行常有的事,笔记也不怎么做,这毕竟是一个朝代的故事,怎么可能一遍就知道个详尽。

但我应该不会忘记读这本书过程中所带给我的震撼。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十分生动,他们或忠诚,或奸诈,或坚忍,或懦弱,或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或不曾听说的`小配角。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很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或者对他们有抱有一种固有的偏见,庆幸自己现在对他们的了解略全面了一些。

这本书也算是我的历史启蒙书了。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可真有意思。于是又剁手买了不少历史书,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读下去。即使我们不可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为之感慨,为之感动,为之嬉笑怒骂,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3

陆陆续续的读,读了足足三个月,一开始是一天一二百页,最近是一天几百页,终于一气呵成读完了它。

很多人在我的印象中就给我留了个影子,如雪泥鸿爪,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是却又有那么几个人却让我悄悄地记下了名字……

徐阶智斗严嵩,以恶制恶,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原则,没有怜悯,善良就是对人间邪恶的最大纵容!原则不重要,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胜了,这种胜利需要一种坚韧,忍辱方能负重。沉默方见爆发。我在想,他在打败严嵩之前,在那黎明前的漫长的黑暗中,自己默默忍受着一切的一切,独立坚守,直到等到足以灭亡对方的时机,一网打尽……这是一个多么勇敢而伟大的.人呀!

戚继光,一个努力赚钱和上级搞好关系,却只为打仗,只为保家卫国的人,死前和死后家里贫穷之极,必须这样的行为,才能在官场上混,在官场上混方能保家卫国,其行为可敬可悲,正是这种人方可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一个爱国将领要这样才可以报国,其趋于灭亡也不远了……

这本书可看,“有料”,有内容。虽然不后悔看了这本书,但以后绝不要再读这么长的书。总觉得黑黑的看不到未来的尽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4

用近四个月时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很幽默。勾心斗角,权力的斗争,极其细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满门。每一次文官的对决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成败只在一瞬之间,细微的动作足以扭转整个战局。反观武将对垒似乎略为逊色,没有腥风血雨之感,仅限于拳头的较量,却那无力,心灵的'对决才是真正强者对垒。每朝每代正与恶两方此起彼伏,没有永远的胜利,而胜败就在一瞬之间,一言一行充满杀机,为了权力的争夺,诛杀良臣,排除异己,抄其满门仿佛一切就在一言一行当中,为了权利诛杀功臣,一切都是假的。战争就好一点,胜生败死,战略战术系于一人之手,即使兵力在强大,明三大营全军覆没就是在好的例子。皇帝移位便是一场战争,对心灵认知的改变。

文章中的史实改变了我对常规历史的看法,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杀机,动与不动皆处死地。到头来杀与被杀只是别人的棋子,死的那样不明不白,无缘无故,有的到头来只是一撮黄土。顾全大局,从别人思想出发,按其套路出牌,揣摩对手后招与意图,出奇制胜,自己的想法必让被别人所猜。不论辽东铁骑、戚家军还是后来的关宁铁骑,尽管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终究灭亡,明朝就此完了。在没有成功之前尽量装孙子,一朝成功,斩草除根,成就霸业。

文章最后徐霞客思想与我不谋而合,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度过一生,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信仰。别人看法没有改变他,他对朝代没有贡献,仅一本游记,却被作者用于结语,在我看来他的出现加强了自己的看法,自己过好就行,在乎别人干嘛,我将按照自己方式方法来,这就是读罢此书最大的收获,不谋而合之心无意语言表。

朝始朝末,二佰七拾年,完了,就这样,这就是历史,很简单,它就在那,谁看都可以。以史为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5

每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无能,然而明朝却没有随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因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

几百年来,关于崇祯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位奋发图强的明君,一直是众说纷纭。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伟人,一代枭雄。他足智多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也许你会问,既然有这样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原因很简单,没钱。没钱当军费,更没钱安抚百姓。可以打个比方,一堵城墙,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渐渐腐烂,这时候你无论用多么优质的油漆来粉刷,最终也逃不脱塌陷的命运。准确的说,明朝就是那堵墙,而崇祯就是漆。崇祯上任时,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气数已尽,无论崇祯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终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当时,天启皇帝在阉党魏忠贤等人的压迫下,已经抛弃了所有的治国理念,换句话说,他就是魏忠贤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东林党与阉党相互对峙,自相残杀。朝廷中的'官员为了活下去尔虞我诈,无心治政。就连贪污都是小菜一碟,没有谁没干过!所以说谈不上什么犯法。当崇祯上台后,对阉党赶尽杀绝,可谓一个不留。由此可见崇祯的聪明机智。但仔细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无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杀阉党头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连解决几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谁来干事。这是要你假慈悲饶了他们,他们会感激不尽,然后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再说阉党虽不是好人,但东林党也不是善类。尤其是言官,比阉党更厉害,一天不找几个人干一下就难受,所以当时朝廷没几个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状,非拼个你死我活,就算崇祯是神那都是没办法的事呀!

我们再看看关外,后金军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训练下越来越能干,八旗的威胁也十分严重!崇祯就是想打仗也没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没军饷!普天之下除了特种兵关宁铁骑有钱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几年没拿一分钱了,结果便是卖兵器的卖兵器,卖马的卖马。总不能饿肚子吧!这样没兵器的打什么仗!国库没钱也不是崇祯同志的错呀,他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祖上没留钱给他,他能怎么办?

那老百姓的税收都到哪儿去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天灾人祸都来了,打从崇祯即位那天,就一直灾荒,不然人家皇太极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刚死就来打仗,你想想,关内都搞饥荒,关外不更惨。没办法,只能操家伙来抢。农民被抢了没粮,朝廷又不赈灾,只能发动农民起义了,由此李自成的时代开始了。

最后,崇祯无法,为了尊严,为了不当俘虏,他只能踏上煤山,自尽……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个好皇帝,明朝也一定会在崇祯的手里变得更强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时上演,偶然的灾荒让皇太极打中,偶然的裁掉驿站创造了李自成的“辉煌”,偶然的地点让明朝走向灭亡。如果没有这三个“偶然”同时发生的话,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可是崇祯都遇上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还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听群臣们唇枪舌战,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可是他的一生不像电视里的主角一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因为他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