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3、品读文字,想象情景,感受作者童年“摇桂花”的快乐,体会作者纯真的情意。
[教学重点]
感受“摇花乐”,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桂花
你想到了什么?(桂花的颜色、香味,或是有关桂花的词语、诗句等)
2、板书:桂花雨
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美文《桂花雨》。琦君,浙江永嘉人,1949年离开家乡赴中国台湾,后来定居在美国。在她的这篇《桂花雨》里,琦君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生活——“‘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桂花雨”,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会让我们想起什么呢?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生活记忆中的“桂花”,带着期待、问题,走进课文情境,阅读、探究,对话“桂花雨”,感悟“桂花雨”。]
二、逐层品读
(一)初识“香”
1、读词语,认识桂花。
(出示) 笨笨拙拙 茂密 细花 迷人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以上词语对桂花的树、叶子、花朵及香气的描述。)
2、读第一自然段,聚焦桂花的“香气”。
在这一段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琦君的故乡在浙江,在她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小琦君是闻着桂花香气长大的呀!琦君记忆中的桂花,就是一个字——香。
3、通读全文,明晰“香气”线索
在《桂花雨》中,桂花的“香气”弥漫全文。找一找,哪几处写到“桂花香”,正确、流利地读一读。
教师小结:短短一篇《桂花雨》,桂花的“香气”充盈字间:桂花开了,“香飘十里”,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摇桂花时,桂花雨“好香”;桂花摇落后,晒干了,泡茶、做桂花卤、做糕饼,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
[设计意图:课文以桂花的“香”为线索,忆起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情”。“初识‘香’”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全文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桂花的“乐”及孕育的“情”就浸润在这香气中。由“初识‘香’”生发,到“品味‘乐’”再到“感悟‘情’”,逐层品读,回环相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一步步走进言语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品味“乐”
师:桂花是“香”的,循着这份“香”,我们读到了作者儿时“摇桂花”的事情。让我们用心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桂花香”,品味桂花带来的“乐”。
1、走进“摇桂花”,品味“乐”。
学习第三自然段:默读,从哪里读出了“摇花乐”?
点拨:
(1)“我老是缠着母亲”:给“缠”配上动作、神情、声音,想象怎么“缠”,体会小琦君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指导读出语气,读好“嘛”和“!”
(2)“这下我可乐了”:品读四、五两句话,抓住词语,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点拨读懂“帮着、使劲地摇”;点击课件,伴随着音乐呈现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读懂“纷纷、满头满身、喊”,体会琦君的快乐)
(3)“父亲诗兴发了”:享受着“摇花乐”的只有小琦君一人吗?
(引导:父亲“口占一绝”,体会父亲因为桂花丰收、孩子快乐而快乐;母亲总是特别在意桂花的收成,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她的快乐就在桂花丰收了,可以馈赠乡邻。)
2、走进“桂花摇落后”,品味“乐”。
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还在吗?
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体会我们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中的“乐”。
点拨: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联系第二自然段,“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浸’在桂花香里”,‘浸’,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盛开时,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这香味那样浓烈,房前、屋后、山坡、田野;白天、夜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迎面一阵风,香的;挥一挥衣袖,香的;掬一口溪水,香的……)
(2)联系第三、四段,“全年”,“‘沉浸’在桂花香中”,这儿用了“沉浸”,又多给了我们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教师引导:桂花不仅花开时香,而且晒干后泡茶喝着香,做的食物吃着香,桂花的香,香溢“全年”,香飘四季。桂花的香,香出了快乐,使人陶醉。)
[设计意图:品味“摇桂花中”有“乐”:“我”乐、父亲乐、母亲乐;品味“摇桂花后”也有“乐”:全家乐、全村乐,这“乐”来自桂花雨,来自桂花香。如何“品味”?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品味”,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缠”、“沉浸”);注意创设情境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桂花雨”);注意和情感濡染相互交融,让文字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并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沐浴“桂花”的芳香,分享“快乐”的情意。]
(三)感悟“情”
1、感悟母亲纯朴的思乡情。
学习第五自然段:你能读懂母亲说的话吗?
(1)逐步引导,读懂真情:母亲说哪儿的桂花最香?(读懂“家乡旧宅院子”的含义)母亲为什么这么认为,难道外地的桂花就真的香不过家乡的桂花吗?(联系全文体会)母亲仅仅是在讲桂花吗?(读懂“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含义)
(2)句式练说,感受真情:母亲也会说,“外地的. 再 ,还是比不上家乡的 ”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桂是家乡香”,故乡最好,思乡情真。
2、感悟“我”留恋童年、怀念家乡的纯真情意。
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意,琦君呢?
[设计意图: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通过设计以上三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在母亲的心中,最香的是故乡的桂花。那故乡的挂花伴随着母亲的年年月月,已经成为了母亲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在那桂花的香气里,有母亲无限的快乐:分享自己孩子摇花的快乐;聆听自己丈夫吟诗的快乐;将自己的收成馈赠乡邻的快乐;整个村庄人和年丰的快乐。桂花就是故乡、亲人,就是美好的生活。母亲不仅仅是在讲桂花,她是在用真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三、整合全文
配乐引读,回顾全文:
(生读)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师引)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生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
(仿照以上三段式,分别引读:当母亲说——我就想起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当母亲说——我就想起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
师:(指课题)此时,看着琦君的“桂花雨”,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对故乡的热爱、思念;童年的快乐,美好的回忆。)
师:是的,在《桂花雨》的原文中,琦君写道,“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桂花、桂花雨,就是琦君思念的故乡,热爱的亲人,是琦君留恋,无法忘怀的美好童年。
[设计意图:既是内容上的整合,在情境中回顾全文、串联全文;又是开篇教学的呼应,再次点题,深化认识;更是情感的升华,在一咏三叹中,感受缤纷的花雨,体味纯真的情意。]
四、拓展延伸
琦君用美文记录下了童年中不能忘怀的事,让我们分享了她的快乐。琦君的父亲“口占一绝”,也抒发了“摇挂花”带给他的感受。老师呢,被《桂花雨》感动着,涂鸦了一首儿歌,愿意读一读吗?
(出示)
摇花乐,摇花乐,使劲地摇,尽情地喊,下雨啦!下雨啦!
桂花阵阵落,美丽又芬芳。
拣枝叶,晒桂花
泡香茶,做糕饼
桂花香四季,桂花乐童年。
2、琦君有“摇花乐”、“桂花雨”,你们呢,有什么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事呢?和小伙伴互相交流,也可以试着写下来,珍藏在你的记忆里。
[设计意图:让教学贴近儿童,以儿童的视角选择“快乐”这一话题,从小琦君的快乐中受到感染,由老师开始,编一编快乐的儿歌,小伙伴说一说快乐的事情,写一写快乐的美文,就这样,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渗入了生活,照亮了生命。]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浸"字的含义,通过想象朗读体会摇落桂花的乐趣,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话语的情感。
3.逐层深入四解"桂花雨",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 初解"桂花雨"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这是课题给我们的第一感觉。)
2.那就让我们先读为快,放开声音用心地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画面?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承:这是留在你脑海里的……
二、入情朗读体会"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桂花雨"。
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原来课题写下的是作者童年摇桂花时,摇落的一场桂花雨。同学们,课文中的哪一段向我们重现了当时情景?(定位第五段)
指读(没读好正音,或再读一个)引:读着这样的文字,听着这样的描述,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快乐……)师:这一段当中的哪些句子给你带来这份快乐感觉?(指读,定格句子)
师:就请你带着快乐的感觉读一读。(尝试情感朗读,指读)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学生欣赏画面后)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诉说:同学们,让我们也置身在这样的桂花树下,你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 引导后:难怪作者说: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读读这几句话。(自由读)
4.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先体验朗读,再配乐朗读)
齐读:(一场多么神奇的桂花雨啊)让我们一起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美丽的桂花雨让我们一起读。
5.扣题:读着这段话,(手点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
(迷人的雨 快乐的雨 香气四溢的雨……)
三、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同学们,当我们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出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摇出了一份快乐,也摇出了桂花迷人的花香。这迷人的花香也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再读读这些句子,从这些文字处去感受,去呼吸那扑面而来的花香。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几句话,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花香。把它圈出来。
2.着力点:由"浸"带动解读"全年"
(1)板书"浸"字:同学们,平时我们一般说浸在哪里?(水里)
小结:也就是说把东西整个儿浸没在水里,全方位地包围在水中。
(2)为什么这里可以说,是浸在桂花香里呢?解读花香,(花香很浓,到处都有。 花香也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全方位地包围。)
引:同学们,一个简简单单的浸字,竟然把花香写得如此传神,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你看,作者说这一浸就整整浸了一年。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桂花只是在中秋节前后盛开,怎能花香全年呢?联系课文的第六段来说一说。
学生解读(晒、泡茶、过年时做糕饼)说开去。(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
的确,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树生香,弥漫四方,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但为何春天、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接:是啊,难怪琦君会说(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板书)
四、于母亲的话中体悟一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三解"桂花雨"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找一找。(但不是家乡的桂花)
定格: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让我们与家乡的桂花比较一下,两句都用了香飘十里,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描写的桂花更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引导学生从文字上作比较。
2.补充满觉陇资料(媒体配乐播放满觉陇图片):同学们,琦君说的这个地方,其实是杭州的新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的满觉陇。
3.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当我手捧着香飘十里的满觉陇桂花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连续指读3-4个)为什么?母亲为什么会这样说?
引导:
(当生说到了一份情,追问:这是一份什么情?引:到底母亲想起了什么事,才勾起了她这份悠悠的思乡之情?)
(学生没能说上来时,你看,母亲闻着,欣赏着满觉陇香飘十里的桂花,令母亲想起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读文
学生提到摇花乐,让学生再读一读。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亲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摇花的情景,不禁这样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读)
学生谈到第三段,让我们细细地去读读这段话,哪些词句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分两个层面(扣击词语,感悟背后的情怀 语言当中口味想想了谁?)
词语层面:"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家乡的桂花树都是妈妈亲手栽种,为它浇水、施肥,家乡的桂花树倾注着妈妈的辛劳和爱护。(满觉陇的桂花能与之相比吗?)回读母亲的话。(指读)
语言层面"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母亲想到了谁?想到了曾经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
可是身居杭州的母亲看到满觉陇的桂花有这种感觉吗?
师:想到这些,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齐读)
听着母亲的话,(定位,朗读)"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齐读)
师:课文读到这里,你说这阵阵桂花雨,那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回忆的雨,更是思乡的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分清文章的主次,能
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快速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时,我们都会不禁笑逐颜开。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
2.童年曾发生过的一些趣事会令我们终生难忘,只要那扇记忆之门一打开,我们仍会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快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3.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
(1)你理解“桂花雨”的意思了吗?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3)请画下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交学生;有些要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三)精读课文,探究解疑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l)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乐”
(l)作者为什么说摇花是件大事?
(2)请用波浪线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句子: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朗读。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4.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饱含着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省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桂花雨》。(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就让我们感觉香香的、美美的,那么这场缤纷的桂花雨给作者琦君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我感受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你觉得这场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快乐)
这是作者摇落桂花后沐浴在桂花雨之中的快乐,那么在摇花前、摇花时的快乐都体现在哪里呢?快速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一)我——摇花乐
(摇花前)
师:摇花前的快乐体现在哪里?
生: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评价:同学们,在你们心里什么事才算得上是大事呢?
可见摇桂花在我心中的分量可不轻呀!每到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总要缠着母亲问(引读)。想想我是在问妈妈吗?
评价:是在催妈妈,催那心里肯定是很急的。谁来催催看?
评价:这声妈喊的多有味呀,妈的心都会被你喊软的。谁再来试试?
评价:我只催了一声吗?“老是缠着”可以看出不止一遍呀。谁会缠着妈妈多催几声?
过渡:还没摇桂花,快乐已充溢我整个心胸,让我们一起体会着小琦君的这种迫切的心情来催一催妈妈吧。
那摇花时的快乐又体现在哪里呢?
(摇花时)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评价:看真切了,作者又是帮着……,又是帮着……,而且(使劲)摇呀,小琦君又帮着又帮那,这是为什么呀,不嫌累吗?
评价:想想大人们真的要这小家伙帮忙吗?(生摇头)
即使帮忙能帮多大的忙呀!哪是帮呀,分明是自己乐得在里面搅和
呀!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乐呼劲呀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帮作者使劲地摇这棵桂花树吧。齐读
(摇花后)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场落英缤纷的桂花雨(展示课件桂花落英缤纷的场面,引导学生想像说话),请同学们融进这场桂花雨中,把自己想像成一朵桂花,看看你的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美好画面。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桂花”练习说一说。
2、交流
3、感受着这场落英缤纷的桂花雨,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能不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手舞足蹈……)
4、作者沐浴在桂花雨中的快乐、兴奋、惊喜、温馨、浪漫岂是几个优美的词语能形容的?在这里一切言辞都显得苍白,千万种感受都包含在这一声喊里面,再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小结:摇桂花给我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至于长大后仍然难以忘怀!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对母亲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再读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句子细细体会体会?
(二)母亲——桂花情
1、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多有心的母亲呀,她时刻关注着天气还为了什么呢?为什么要赶在下雨之前摇桂花呢?(第二自然段)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多么细心的母亲!
3、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摇桂花,摇出了母亲浓厚的乡情和无私的亲情。摇桂花对我是大事,对母亲是大事,对全家人来说也是大事。摇桂花,还能摇出什么呢?赶紧到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去找答案。
(桂花茶桂花卤糕饼)
4、整个秋天,整个村庄都沐浴在桂花香中,作者琦君说(引读)“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a、全年都能吃到桂花卤、桂花糕,香
b、晒干的桂花收在铁罐子里,香
c、桂花落在泥土里,香了整个村庄。
小结:随时能吃到用桂花做的高点,喝到用桂花泡制的桂花茶,连泥土里都藏着桂花的芳香,这怎能不是香了全年呢?齐读。
5、桂花雨,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它香了那“水晶盘”;它香了整个宅院;它香了整个村庄;它香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你是一个作家,你会?你是一个摄影师,你会?你是一个诗人,你会?父亲就是一个诗人,此情此景让他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读读父亲随口吟诵的这首绝句。
(三)父亲——桂花诗
1、读诗句(自由读——指名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好一个“花雨缤纷入梦甜。”你欣赏了这场桂花雨,享受了摇花乐,如果你做了一个梦,梦中都梦到了什么让你感到了甜蜜呢?拿出笔快速地把它写下来。(交流)
3、是的,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不仅落在作者心里,母亲心里,父亲心里,全村人的心里,也落在了我们的心里,这不正是一个甜蜜的梦!甜蜜得让人无法忘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四)故乡情
1、出示: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1)师: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难道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真的比外地的桂花香吗?
2)母亲不仅爱家乡的桂花,也爱家乡的亲人,爱家乡的一切,假如现在,我来到了母亲的身边,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2、是呀,人们常说水是故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花也是故乡的香,更何况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里藏着我们全家的快乐与幸福,对母亲来说显得就更加的“金贵”。
所以,每当我捧一大袋桂花回家,母亲总要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每当丹桂飘香,母亲凝望桂树,总是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家乡的桂花雨在母亲心中也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小结:好香的桂花雨呀!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成了
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作者琦君在《烟愁》里这样说:“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亲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作者寄情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爱。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读)带着这种爱再次齐读课题。
三、作业(三选一):
阅读:1、收集与桂花有关的诗句或图片;
2、读读《作文选》中同龄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乡诗、散文,如《乡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练笔:
1、听听你们的爷爷奶奶说说童年的往事,在他们的回忆里,可能没有那缤纷的花雨,但一样有难忘的快乐,把它记在你们的小练笔上;
2、写一写你儿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3、远离家乡的孩子可以试着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对家乡的思念。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摇花乐
母亲桂花情
父亲桂花诗
家乡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念,反映出作者纯真的童趣和淳朴,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现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城关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因为城区的父母都非常关注自己孩子学习,加之该校又有传统的经典诵读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收到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练习。
能力目标: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咱家旧宅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具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正是秋冬交替季节,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们家或亲戚邻居的庭院里,都有哪些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当生谈及“桂花”时,师顺势问: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桂花“美”,桂花“香”,当生谈桂花“美”时,再让其他同学谈一谈自己不同观点。)
2、导入课题。同时,我们也知道,随着季节变更,各个季节所下的雨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春天下的是蒙蒙细雨,夏天下的是急风暴雨,那么,秋天在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家乡,却下着一场场“桂花雨”。(师在原来写的“桂花”后再加一个“雨”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和作者感受那香飘十里的桂花雨吧!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课件: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 桂花卤
⑴指名读。
⑵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齐读。
3、老师这儿还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①出示出示课件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喜欢桂花雨。
板书:喜欢桂花。
②课件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师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③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家乡的'桂花香
师板书:带桂花——表达思乡之情。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作者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爱桂花 摇花乐 拣桂花 晒桂花 收桂花 带桂花)
小结:通过读文,我们已初步闻到了桂花香,初步体验到了摇花乐。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去真正体验那“摇花乐”,去真正品尝那桂花卤,去真正感受那思念家乡的故乡情!
六、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七、作业处理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教学板书】
11、桂花雨
笨笨拙拙 真像下雨 从外地回家 再……比不得……
香飘十里 好香的雨 捧一大袋给母亲 每当……就……
↓ ↓ ↓ ↓
爱桂花 摇花乐 带桂花 浓浓思乡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学情分析:
《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我” 的童年时代,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词,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2、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4、师:桂花你们见过吗?说说你了解的桂花有什么特点?
5、 读着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中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一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2、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三)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2、梳理课文脉络: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3、体会桂花的香: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