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对象分析:
1、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材料和工具的运用已有一定的掌握;
2、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动,爱表现自己,能稚拙地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想法;
3、学生对动画片比较熟悉,对其中的角色有自己的喜好,可用美术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美,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2、教学难点: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3、解决方法:运用谜语导入,图片欣赏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通过对不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掌握并运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教学目标:
1、(审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2、(双基)指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和颜色,引导学生大胆夸张表现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或剪刻、捏制鱼。
3、(思想)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
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笔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根据兴趣爱好分小组,并确立组长,统一小组意见。
二、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猜看好吗?
多媒体显示谜语,教师说出谜语:
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问:你们猜猜它是谁啊?(学生齐说:鱼)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和鱼交个朋友。(板书:第8课鱼儿游游)
三、新授。
1.多媒体显示海景动画。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海底的景色多美丽啊!还有许许多多既漂亮又可爱的小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瞧!那边还有一条小鱼儿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教师扮演小鱼儿的角色:嗨!大家好!我是海底小导游!欢迎到我们家来做客,认识一下我们的家族成员吧!你们可要看清楚了哦:我们每一条都是不一样的,你喜欢和我们中的谁交朋友呢?并说说喜欢我们的.理由。
2.多媒体显示多张鱼的图片,学生欣赏的同时说说喜欢哪条鱼,并说说理由,最好能说出鱼的特点。
3.考考你。
师:看完这些图片,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指答)
师:现在小鱼儿还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呢!
(1)多媒体显示“考考你”:
聪明的小朋友:
你知道我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指答
多媒体显示:
鱼=鱼身+鱼鳍+鱼嘴+鱼眼+鱼鳞
(2)多媒体显示“讨论一下”:
你能用几种方法给我们增加新的朋友?
①指答
②多媒体显示:剪纸、绘画、叶贴画、布贴画
③师生分别欣赏剪纸、绘画、叶贴画、布贴画作品。
4.比一比。
(1)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
多媒体显示“比一比”:哪一小组能给我们创造最漂亮的成员?
(2)问:哪一小组觉得自己能为鱼儿们创造出最漂亮的成员?
(3)教师讲解作业要求。
(4)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评比。
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评奖,并将手中的小红旗插入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中,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五、课后拓展。
多媒体显示“小小观察家”:
平时多注意观察,我们看看鱼儿是顺水游动的还是逆水游动的?
六、轻松舞蹈。
教师播放欢快的儿童歌曲,学生随着音乐学鱼儿游动的样子。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制作手拉手的动物的设计和制作技能,设计出新颖可爱的立体造型作品。
2.通过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设计、描绘、剪裁、插接等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动物形象设计和插口设计。
教具准备:
多种手拉手的动物、幻灯片
卡纸、剪刀、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排用具。
二.引入新课
1.出示范作。欣赏,体会结构的新奇巧妙
揭示课题——手拉手的动物
2.手拉手的动物,是一组形象重复的立体造型,由三只形象相同的动物经立式
插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整体造型作品。
三.新课教学
1.各种动物都可以制作成手拉手的动物。
2.仔细观察单个动物的造型,特别要看清插口的设计、插口的形状、开口的方向、插口的深度、插接方法。
3.制作方法
(1)取三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卡纸。
(2)设计动物形象,如:企鹅、熊猫等。
(3)设计立式插口。
在双翅与身体之间画一个垂直的十字形,在双翅的`每边设计一个垂直插口,
开口的方向相反,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插口画到十字垂直线的横线上,
这样左右插口的高度保持相同,插接后形体不会歪斜。
(4)剪裁。
将三张卡纸重叠在一起,一次剪出企鹅的形象,同时也剪开插合。
(5)分别描绘企鹅的形象,同时话上眼、嘴、翅。
(6)按顺序插合。
四.作业
1.用卡纸制作一个手拉手的动物。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业讲评
学生作品展示,互相讲评。
课后反思:
了解到动物的群居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3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精】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中国戏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及生动形象的化妆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体验戏曲艺术特有的魅力。这节课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不同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所以在学生作业时,老师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与自信心,培养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是本教案设计的理论基础。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则以谈话与欣赏方式导入,螺旋上升拓宽知识面,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尽可能的使美术属于每个学生,同时注意愉快教学,做到善教乐学。注意控制各个教学因素,如:内容方法、师生关系。使学生以愉快轻松、饱满的情绪进行学习。
⑴、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
⑵、过程与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人物进行脸谱设计。通过听、说、唱、演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戏曲艺术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尝试用绘画、制作、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表达对民族艺术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根据所表现的人物进行脸谱设计,脸谱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四、教学方法
⑴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结合;
⑵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参与体验;
⑶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获取新知识。
五、教学准备学生:
自带制作材料,收集戏曲知识资料教师:课件、戏曲影像资料、课前准备工作
六、教学设计:
一、情景设置,引入新课
1、播放戏曲联唱。课件提出问题:视频播放的戏曲种类是什么?学生欣赏后进行连线找茬小游戏:四个曲目中哪一个曲目中的扮相和其它的不同?京剧中的人物脸上有脸谱其它没有,引出课题:精彩的戏曲——脸谱
2、出示课题:请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彩的戏曲”世界!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①戏曲的历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融音乐、美术、文学、表演、武术、灯光、服装、道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国粹”。②戏曲的种类共有317各地方戏曲,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③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④京剧的脸谱色彩寓意:红、黑、黄、蓝、白
师生活动:画一画教师范画脸谱
三、艺术实践,分组合作
1、讨论创作构思,按照构思进行现场分工分组:按照脸谱的.谱式分为四个组既十字门、整脸、三块瓦、碎花脸形式为主进行设计,个别学生也可按照自己的创想进行个性设计。
2、实践任务:各小组一个人为单位,用带来的材料进行制作。
3、教师辅导,对在制作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四、作业展示,共享成果学生展开评议、赏析
七、课堂小结,靠后拓展
1、小结:师生共同谈谈这堂课的收获以及快乐体验。
2、拓展:展示以戏曲内容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3、师小结语: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美妙绝伦。通过这一堂课的共同学习,给予大家的是一种熏陶和指引,希望这节课成为学习戏曲知识的良好开端。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中的一课。利用陶艺进行造型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拉胚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盘条成型法等。本课的设计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在学习运用盘条及手捏成型法的同时学以致用,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应会:利用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
难点: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的掌握。
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
师:一块泥,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件容器呢?
小组探究:
1.用手直接捏。
2.搓成条垒起来。
3.擀成大泥片围起来。
4.做好外形,用勺子把里面的泥掏出来。(实践操作)
二、欣赏作品
1.欣赏课前收集的各种图片资料。同学们相互欣赏、交流。
2.欣赏书中图片。它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哪儿的设计最别致?(学生们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探究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这些作品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
哪一件作品的哪一种方法你最想了解?
四、明确目的
1.提出作业要求:用泥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别致的花瓶,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看书观察:
a.书上的花瓶都用了那些方法?(捏、刻、盘)
b.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方法?
c.你觉得哪个花瓶设计得最别致?
五、探讨技法
演示:
1.将搓好的泥条铺在报纸上,横竖交错摆放。
2.用玻璃瓶轻轻擀压。
3.用报纸轻轻兜着,将泥条围绕着玻璃瓶卷一圈。
4.立在做好的花瓶底上。
六、思考创作: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创作
七、展示评价
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注意有侧重的进行点评。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方法。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欣赏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课件展示)。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足球、太极、连续纹样、水墨画等;
(2)心理学上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人与杯子、房间、会亮的灯;
(3)美学上渐变的黑白图片: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探究新知:
1.学生按照《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尝试制作人像与杯的黑白正负形。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
(2)练习制作人像与杯图。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中的插图。小组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归纳总结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出示课件):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如变化的脸、一家三口等。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如人像与杯、皇后与卫士、女人与狗等。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如象与羊、埃舍尔的变换等。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如中国汉代装饰纹样等。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