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025/11/27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1题。

(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归纳: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

2.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2题。

(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

(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

3.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3题。

(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

(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3)。

4.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4题。

(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新课标第一

(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点八(),2.6读作()。

(4)1.4米=()米()分米3元2角=()元0.4分米=()厘米7角=()元16.5元=()元()角

2.在○里填上>、<或=。

0.5○0.91.2○0.82.6○3.410.5○9.8

3.把2.4、0.9、1.7、1.5、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在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3.2米,小高跳了2.8米,小军跳了4米,()跳得远。在100米比赛中,小明跑了15.6秒,小高跑了16.5秒,小军跑了16.9秒,()跑得快。

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小组校对、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有疑问的题目。

5.作业:练习十第5题(前四个)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xx×101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32×1342×11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31× 3123×3322×24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31× 1312×1222×1111×25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43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

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习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

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生:不用读。

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十一、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6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