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2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
风景画、课本插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
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3.集体交流。
( 1)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
一、二行诗。
( 2)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4.感悟诗理。
( 1)指名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出示课本插图,思考:“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想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 3)指名回答。
( 4)再次启发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 5)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柳暗花明: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生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并会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
(1)熟读: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2)剖析:对诗句作具体分析,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思想感情
(3)体情:通过讨论交流,感悟诗中包含哲理的句子,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2)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教师准备:
庐山的挂图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2、搜集自己喜爱的陆游和苏轼的诗词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刻在树柑上,竹子上,柱子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能会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谁能根据文中的.注释,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4、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展示图: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泰山雄奇、华山险峻、黄山变化多端,桂林秀丽……这图上画的正是我国最有名气的上峰之一—庐山。看了这幅图,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2、听录音、画出诗的节奏。
3、理解诗的前两句
a、找出这两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b、根据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c、作者眼中的庐山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书?
D、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4、理解后两句诗
a、根据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b、与前两句相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三、体会诗境、感悟哲理1、集体朗读诗,指名说说诗句意思2、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3、讨论:你认为怎样说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这样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四、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祖国名山庐山的雄伟风姿,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宋代诗人陆游游一处美丽的小山村做客。在此之前,谁来跟我们谈陆游的有关情况呢?
师生共同交流对陆游的认识。
2、解题:“山西村”是什么地方?
3、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二、读诗、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注意读书节奏。
2、根据书中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理解“莫笑”“足”“疑”等词的意思。
三、体会意境、感悟哲理。
1、理解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当时在什么地方?他有什么感受?
“莫笑”“足”等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农家的热情好客)
2、理解后两句、想象意境。
a、诗人会在哪里?他当时遇到怎样的情景
b、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好?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理解“疑”和“又”用在这里的好处)
c、你心目中的山西村是个怎样的地方?
3、讨论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说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板书设计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足——热情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村——山西村)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诗歌的颔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大声地诵读、流利地背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但深入地细读文本,知人论世体悟情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老师的指导。本堂课的设计便是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
4.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学法。
教学重点: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作者(这一环节设计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郑叹芍既胄轮
1.教师导入:教师展示幻灯片《示儿》,学生齐读。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你们还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对于这位诗人还有哪些了解呢?
幻灯片展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诗题中那个字最关键?
二、初读诗歌(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指导学生从诗题出发,抓住诗眼,读懂诗意。)
1.教师提问:结合全诗,请同学们仔细分析哪句诗歌扣住了诗题中的“游”字?
2.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并指导诵读:
分析示例:
诗题中的“游”字精妙,是整首诗歌的诗眼。整首诗从首联到尾联都紧扣住这个字而展开。诗人一开篇的场景描写就先将读者带入到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这里有丰盛的美食、热情的款待、淳朴的笑容,说不尽的欢唱愉悦,真是游得开心;颔联的景色描写,又让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满眼的绿荫,簇簇的繁花,聆听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真是游得尽兴;颈联的人事生活的描写更是为读者打开了一幅祥和、幸福的农村生活的画卷,你瞧古老的农家风俗正在上演,家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真是游得喜悦;尾联更是凸显出游得畅快,它暗含着诗人已马不停蹄,游玩了一整天还意犹未尽。诗人面对着高悬的明月,沐浴着淡淡的月光,心中暗许但愿从今往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游得乐乎?
幻灯片展示:
首联:品美食饮浊酒——游得开心
颔联:穿山行赏繁花——游得尽兴
颈联:听箫鼓观风俗——游得喜悦
尾联:沐明月暗许愿——游得乘兴
3.请同学用最快乐的语调来朗读整首诗歌
三、细读诗歌(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从“游”中观“情”,品味出诗人对吾土吾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教师提问:陆游这一次游得这么开心,但老师心存疑问,他品的美食其实并不是珍馐佳肴,只是农家待客的鸡豚;他喝的美酒其实只是农家的自酿酒,酒质浑浊,并非玉露佳酿!他看到的自然风光也是很平常的绿柳青山,为何诗人会游得意犹未尽,乐而忘返呢?
2.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分析示例:
1.因为山西村景美人更美,那里的村民待客热情。一个“足”字,不单单指酒菜的丰盛,更可见山西村的农家人,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待客不周。因而看似简单的一个“足”字,却将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不折不扣地表达了出来。可见作者乐在热情好客之民风。
2.因为看似普通的游山玩水之中还处处充满惊喜。诗人游山玩水似无前路内心迷惘之时,却又剧情斗转,眼前花明柳暗之处,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那种豁然开朗之喜,又岂是普通的游山玩水所能体验到的呢?可见作者乐在豁然开朗之惊喜。
3.看似简单的家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箫打鼓其实是一幅古风犹存的画卷。这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陆游来说,这当然必被他珍爱,乐在其中。
4.尾联的拄杖乘月,轻叩柴扉更是展现出他与村民的亲密无间,诗人当然是陶醉在这难得的友情之中。由此可见,诗人不单单是乐在游玩,更是乐在民风民俗,洋溢着喜爱和赞美之情。
幻灯片展示:
首联:乐在热情好客之民风
颔联:乐在豁然开朗之惊喜
颈联:乐在古风犹存之画卷
尾联:乐在亲密无间之友情
5.请同学用洋溢着赞美之情的语调来朗读整首诗。
四、深读诗歌(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建立起阅读诗歌要“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
1.教师展示创作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2.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再细想整首诗歌除了洋溢着游玩的快乐之情,对民风淳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外,颔联中还暗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答案示例: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陆游虽罢官还乡,他并不心灰意冷,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用极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自然风光、村民的淳朴善良,五谷丰登的太平景象。“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中。
4.教师提问:诗歌的颔联成为了千古名句,它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颔联带给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5.教师小结: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我们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五、说读诗歌(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体现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的“写”的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成果生成的体现,更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1.请同学用积极乐观的语调大声背诵诗歌
2.教师引导:同学们,学完这首诗歌,相信你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想法想对诗人说,请用自己的妙笔将它们展现出来。
3.学生交流所写
教师示例:
诗人啊,您虽遭弹劾罢归故里,但您从未丧失信心。看似纵情山水,闲适游玩,实则您心系家国,从未忘情国事。您的心中记挂着的不仅仅是春光明媚的山水,淳朴民风的画卷;更是洋溢着对乡土风俗的深情,对吾土吾民的挚爱!
六、教师总结“一诗四法”的学习方法,并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回顾学法,加以总结提炼,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