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简说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
课后学习伙伴提示“我想对林园园说……”,对这一扩展性活动,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评或说理上,最好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三、教学准备:卡片 投影 录音
四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读一读。
(1)“李明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趴在桌上准备上美术课。”(“术、铅、盒、削。”等字,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认读、识记)
(2)林英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可结合“皱纹、把书弄破、吐痰、注射”等生活用语帮助识记)
2、读音指导重点:“术、惹、桌、注、皱”都是翘舌音;“吐”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ǔ。“削”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o。
3、“术、吐、注、铅、桌”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术、土、主、住、沿、船”等字分析字形。
4、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字较多,建议在描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二)朗读感悟
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的重点。
1、揭示课题提问:树叶一般都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说说“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
2、【录音范读】
3、课文中的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理由。
4、出示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5、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6 、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注意结合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要想到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林园园会用行动改正错误的。)
7 、【投影出示】指导分角色朗读
李: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可结合课后“读一读说说”进行扩展练习)
林:我还没画完呢。(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声音较低缓)
李: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李:我小心一点。(读出诚恳、小心谨慎的态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读出不放心的语气)
李: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林:还要画小草?(读出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
(三)实践活动
画一张有绿绿的叶子的树的图画送给李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有效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聚焦重点,强化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构建情知相融、双主并重、教学相长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习自觉地运用工具书学习和阅读。
2、读准、写好本课生字词,重点体会“咀嚼”一词。
3、学习用“学咀嚼”这样的词组或短语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4、品读“议驼铃”和“问去向”,关注人物对话,讨论、揣摩作者是怎样变化地用真实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题,引导自觉获取新知
1、关注标题的特殊性。
⑴认识间隔号,指导读出停顿、读出味道。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获得关于间隔号的新知。
2、关注标题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体会关键词“咀嚼”
1、师生交流书写“咀嚼”
2、了解“咀嚼”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即本意;
3、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咀嚼”的比喻意,并检索文章相关信息。
(“咀嚼”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反反复复地出现。遇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懂的词,那倒不要紧,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各种工具书,参考材料。容易出差错的倒是,对看来很平常的词语,自以为懂得的词语,其实并没有真懂。所谓“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尤其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一定是关键的词。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是故意含糊其词的人,喜欢把话说得让别人可以不断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愿意把话说得简单明了,不留余味。正因为如此,阅读才不那么容易。正因为如此,品读才有无穷的趣味。这就回应了朱熹的一句话“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因此,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是我选择的切入点、)
三、巩固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学习概括
1、浏览全文,圈画关键词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简短的语言概括
2、指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语言,用“关键词组”的方法概括主要事件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五件事,但这几个片断的边缘并不是十分清晰、比如一到三自然段,写看骆驼,看拉骆驼的人,有看拉骆驼的人与爸爸谈价钱;比如第五自然段,写骆驼咀嚼,也写了驼铃、作者思绪到哪儿,文字就流淌到哪儿、但是,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难在把握不了文章的脉络、这就需要老师来教,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体框架,何况,高年级学生学会用精炼语言概括事件,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四、品读“议驼铃”“问去向”,关注对话,迁移表达
1、品读“议驼铃”,聚焦文中爸爸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品味爸爸的形象,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
2、品读“问去向”,聚焦文中妈妈的语言,学生质疑中比较语言表达,移情人物内心,指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迁移表达。
3、挖掘“咀嚼”一词深意,迁移应用。
4、入情入境,朗读渲染,升华情感。
(语文课堂空走空过不行,面面俱到也不行、学生感容易的是什么,感困难的是什么,这就决定了我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文中英子与父母的两部分对话是作者有意铺开的内容,这样有意图的人物对话表达形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语言品味人物形象与情感,在这一点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比较体会训练,相信这样的训练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如果经常有选择的定点训练,学生在不断体悟中积淀语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布置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任务
1、读若干篇“序言”,进行比较,尝试研究性学习。
2、赠送《城南旧事》,鼓励“定向”阅读。
(关照《冬阳·童年·骆驼队》与《城南旧事》间的链接,以便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除此之外,关照“互文”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厚文本资源的价值容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骆驼慢慢地走,慢慢地嚼;作者慢慢地写,慢慢地回味;学生的学和得的过程也是慢慢地积累沉淀,慢慢地消化运用,不断边认识边反刍的过程、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也是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主题。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概括文章主要事件,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依据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获得新知;抓文中“咀嚼”一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从词的本义往对作者而言的比喻义上推动。梳理文章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循着作者的思绪着重品读两个片段,分享作者的情感,体会语言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连结生活经验等,将心比心,以心唤心,读出理解,读出感同身受。逐渐感受作者朴实却缓慢而有力语言,体味“咀嚼”一词言未尽而藏于内的深意以及用词精妙。引导学生得意不忘言,还得意赏言并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并迁移应用而得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3
(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4
导:析题学拟题:约2~3分钟
学生背读“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进行赏析,请同学
们找出几个颜色词语,很自然引出:“白、绿、红、清”,再在黑板上写一“鹅”
字,然后又问学生与课文标题有何区别,再复习几个课内类似的标题:白色
鸟; 金黄的大斗笠;紫藤罗瀑布;白蝴蝶之恋;白毛女;
问:怎样拟标题才能做到勾引读者的目光与心魂呢?
--引出标题的色彩美。
一、抓傲理线索:约2~3分钟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出全文有多少个“傲”字?(8个“傲”。)
--引出“傲”串全文的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约8分钟
请同学们找出“傲”具体表现在哪五个方面,请仔细读原文后回答。
分四组抢答,看谁最踊跃最精彩。
①一傲在伸长脖颈左顾右盼总领下文;②二傲在叫声;③三傲在步态;④四傲在吃
饭;⑤五傲在昂胸凸肚跨方步看野景照应开头。
--根据发言,然后引出“傲”在总分总的布局美。
三、扣傲赏妙语:10分钟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傲”的具体描写句子,看谁找得快又能说出其精妙处。
教师示例:
⒈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用“动作、神态、旁人的心理写“傲”,妙在前正后侧式,如在目前。)
⒉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妙在三个方面的概括来写“傲”,作用:叫声、步态、吃相,两字短语构成段
首排比,有气势又总领各段。)
请同学们用“从 来写“傲”,妙在 ”格式来分析。(发言摘要)
1.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
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
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
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妙在鸭鹅对比来写“傲”,与大爷
类比,妙在对比类比突出了中心。)
2.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
一口。(前总后分,前概后具式来写傲,语言精致。)
3.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
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怎样来写傲?写鹅的“神
态、动作”来写傲。)
4.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谁能表演“架子十
足”的神气)
………………
--引出语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10分钟
⒈“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教师示例:这里写到的物质上的贡献无非是下文提到的可以给人们生蛋,而精
神上的贡献,则在于主人主母小孩捡蛋时的“哈哈”的喜悦之情,其中充满了人
情味,更写出了农家小院的惬意生活。(教师扣关键词:“物质”和“精神”来展
开评点。)
⒉“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
加神气了。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
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
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学生评点活动:用“假设:我们的自己家中没有养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里
一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我们自己家中养了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中又
会有什么感觉?(备用启发故事:我自己儿时躺在地上打滚,为的是缠母亲买
两只小兔子养,我可没有想到要吃这个兔肉,而是觉得蛮有味,才要在地上打
滚的。引出养鹅,实则趣味无穷也。不单单是为了有鹅蛋吃哦!)
--引出语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约10分钟
1、扣“狗”话题说话活动:说与“狗”有关的俗语词句;
2、说说你有关“养狗”的趣事;
3、联读活动:①王维的《谓川田家》;②《白鹅》完整篇章自读。(注:教材只是
部分节选)
--引出读后拓展有趣味。
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鸡犬相闻
--丰子恺《白鹅》美读把玩
形傲
导:析题学拟题。 题有色彩美
一、抓傲理线索。 叫声 文有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 步态 文有总分美
三、扣傲赏妙语。 吃相 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 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 读后广联系
实雅
[《白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学会几种复述课文的方法。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感受女娲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学会复述课文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词语,连词复述:
导语:上节课我深入学习女娲补天的'原因,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谁能读出这些词语?
1、指名读出下列词语
欢歌笑语轰隆隆黑黑的大窟窿道道深沟熊熊大火围困挣扎零零星星冶炼
2、连词复述。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最好能用上这里面的词语。
二、品词析句,解读文章
1、女娲看到人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难过极了。她要救人类,那么她为人类做了什么呢?到书中找*。
生读书后汇报
2、女娲就是人类的恩人。人类现在暂时脱离了危险,但是洪水还会再来,大火还会再燃烧。女娲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又为人类做了什么?我们找出关于女娲如何补天的词句,看看哪些地方让感动就划出来,作上标注。
3、品句:她忙了“几天几夜”换成“好几天”。
4、说话训练。女娲不辞辛苦为人作了这么多。你现在想对女娲说点什么?带着对女娲的敬佩,朗读这一段。
5、听了你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女娲正不怕辛苦的找五彩石。找五彩石辛苦,冶炼五彩石补天更不易。读课文第四段看看哪些词句表现出女娲这些品质。
6、找炼石补天的动词。
7、加关联词准备复述课文。
经过千难万险女娲终于把天补上了,她是什么心情?咱们就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读第四段。如果在这段文字中加上一组关联词。“先……然后……最后……”请你试试应该加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用关联词梳理层次,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了一个抓手。)
学生试填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8、小拓展。这个神话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说法不一样,除了书中的这个结局之外,你还知道别的说法吗?
三、体悟主旨、深化理解
1、写作方法指导。“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这段话,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到文中找一找象这样的句子。学生读找到的句子。
四、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板书设计:
31女娲补天
起因天塌了一大块
经过找五彩石、炼五彩石、补天
结果天补好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6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魏星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听到,听说是一篇新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魏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魏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魏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魏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魏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魏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魏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