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
2、 练习阅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 通过阅读剧本,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4、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虚荣者的愚蠢和虚伪,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不虚荣的人。
5、 表演课本剧,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学习重点:
1、 学会10个生字,能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学习难点:
通过阅读剧本,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具体学习第一场。
学习过程:
一、 揭示课题《皇帝的新装》
二、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是根据安徒生同名童话作品改编的一个三幕剧,写人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交流剧本知识:
请大家打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你了解哪些有关剧本的知识,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 学生交流。
3、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⑵、
⑶、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情况。 说说你了解这个剧本的哪些内容。你所用“这是一个()的皇帝”来概括主角。
四、学习第一场。
1、指名分角色朗读。
2、指名评价:他们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请用几个词概括这几个人物的特点。
五、师小结。
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一个贪慕虚荣不理朝政,愚蠢昏庸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习第二场内容;排演课本剧。
二.学习第二场:
⒈自由朗读第二场,
思考:第二场在什么地方?主要任务是谁?讲的是什么?
⒉交流讨论:
你试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老大臣和官员的性格特点吗?
⒊分叫色朗读第三场。
三.学习第三场。
⒈学法同第二场。
师:谁揭露了谎言?
为什么安徒生要安排一个无知无畏的孩子来揭露谎言?
⒉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全文,扩展练习。
(一)⒈你最想演哪个角,他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⒉一句“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就把一过人骗的团团转。虽然这句话在问中只出现了一次,但由这句话所引起的发应却很多,请你找一找,体会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⒊你认为那些大臣和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不认为这样一群人会组成一个怎样的国家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从这些人身上的饿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⒋你想对其中哪个人物说些什么呢?
(二)自由分组排练课本剧。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感知人物形象。
2.探究人物的心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梗概,感知人物形象。
探究人物的心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探究人物的心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大家都读过童话故事吧?看看投影上由著名的“童话诗人”顾城创作的两首小诗,你知不知道它们说的是哪篇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丑小鸭》】
它们都出自《安徒生童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童话,那就是《皇帝的新装》。
二、认识文体:
那什么是童话?
【出示】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像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三、初读感知:
迅速浏览课文,并试着复述故事内容。
【出示】皇帝爱新装(1)骗子做新装(2-4)君臣看新装(5-22)
皇帝穿新装(23-32)小孩揭新装(33-36)
四、再读品味:
1、在这个故事里,谁被骗了?【明确:皇帝、大臣们、百姓】
2、骗子设了个怎样的骗局?【明确: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3、这个骗局并不高明,那为什么这些人纷纷受骗了呢?我们先从皇帝身上找找原因。
【出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自由朗读这段话,思考:你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明确:惊讶——两个“难道”;恐惧——“骇人听闻”“最可怕”】
教师范读,提示语气要轻,语调要低,但是必须突出惊讶、恐惧之情。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皇帝的自我定位:在看“新装”前,他认为自己并不愚蠢,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可是看“新装”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怀疑自己,甚至于否定自己。人们在面对骗局时,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揭穿,二是继续欺瞒。显然,皇帝的选择是继续欺瞒。
【出示】“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学生来范读。教师点拨:如何读出人物的语气?
【明确:“真是”“极了”“十二分”,要突出皇帝的.心理:我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我要让别人都相信我是聪明的,我是称职的。】
那为什么皇帝要选择继续隐瞒?【明确:为了怕被人认为他愚蠢,为了保住皇位,守住权势】——自欺欺人
4、合作探究:
为什么老大臣受骗?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相关内容来创作朗读脚本。
(读出语调、语气、情感,理解人物的复杂性)
【出示】
u“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u“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u“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朗读要点:心理描写朗读时压低声音,读出老大臣的紧张、害怕,但是“不成”“决不能”要读得坚决一点,突出老大臣决意隐瞒到底。语言描写要读得夸张一点,两个“极了”、“真是”、两个“多么”、“非常”要读得重一点,声调高一点,拉长声音,从而刻画出老大臣希望大家知道他真的“看见”了新装。
人物形象:自我评价:我不愚蠢,我是称职的
皇帝评价:“诚实的”“理智的”“称职”“谁也不及他”
师:就是这么一个“诚实的”“理智的”“称职”“谁也不及他”的人,面对丢官丢面子,甚至丢性命的情况,他选择了欺骗,选择了阿谀奉承。这几句话其实展现了老大臣思想变化的过程:第一段是告诉了我们他看到的实情,第二段是展示了他的矛盾心理,但是最后虚伪战胜了真实,邪恶战胜了正义,丑陋战胜了美丽。
5、皇帝和大臣们或是为了皇位、官位,或是为了权势,都选择了自欺欺人。那老百姓又为什么情愿被骗呢?
【明确:第32小节怕显示自己的不称职位或者愚蠢,也怕侵犯皇权被杀头】
6、只有一个人没有被骗,说了实话。为什么作者要设计一个小孩子来说实话呢?
【明确:①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②小孩子还没有长大,没有受到成人世界各种环境及其压力的影响,心灵还很纯净,只认事实,不会说谎。】
五、情境再现:
速读33-36小节,思考:真相其实已经昭然若揭了,他们此时又是怎样的心理呢?
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百姓:“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大臣:
皇帝:
【小结:大臣们和皇帝依然会选择虚伪到底,因为他们放不下权利、面子,也许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小孩长大成人也会选择和他们一样。但是这样的结局绝不是安徒生希望看到的。我相信,在安徒生的心里,一定长着一株爱心之树,他希望能够看到它的茁壮,它的丰收。】
六、聆听心语:
安徒生曾在给一个朋友信中写道:“我用给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象。”
安徒生在《一个故事》中写道:“只要用慈爱光明的圣水耐心浇灌,种子一定会生长出来,使坏人重新变做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好人。”
七、课堂小结:
也许岁月给了我们很多风雨,也许人生给了我们很多无奈,但是,记住,任何借口都不能剥夺我们心底那最纯粹的真善美。
齐读小诗:诚实是涓涓的清泉,洗涤尘世的污秽;诚实是静夜的细雨,哺育万物的成长;
诚实是冬日的炉火,温暖人们的心田;诚实是盛开的花朵,美丽着整个世界。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方法:想象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二、 作者简介
这是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下面哪位忠实的读者想大家推荐一下他的主要作品?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四、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人物分析(想一想 议一议)
我们常说做人首先要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别让谎言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别让虚伪侵蚀我们的心灵,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 议一议”下面的`问题:
1、读完课文之后你觉得谁最是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谁又是最可爱?(找出证据来)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最可笑者 皇帝:昏庸无能、 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 骗子: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 大臣: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 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说真话有危险,但心里却明白。
虽然骗子是最可恨的,但是在这里骗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把“解剖刀”的角色。通过他们照出了皇帝及大小官吏们的丑恶灵魂,解剖了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
二、小结
通过这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
诚实正直 光明磊落
诚信
诚以待人 信以立身
三、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行大典之后》。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要求学生练习默读和朗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写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本文的特点是故事题材虚幻奇特,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行文结构引人入胜,表达主题深刻凝重。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记忆中有些什么美好的回忆呢?是在父母不经意间翻越墙头,到隔壁邻家树上采摘新鲜桑葚的顽皮?还是曾几何时在胡同槐树下悉数漫天的繁星,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星空中那美丽的童话?这些时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们还有童话。有人说,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读些童话,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童话世界,化身为童话世界的一员去游历一番,看看童话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诵读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进行,可以是有声的朗读,也可以是无声的默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审美情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和原初体验。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自己的,也听别人的;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绍。最后,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经过交流后的感受。这一环节意在既培养有感即发、真情表达的习惯,也营造班级氛围,影响和感染其他同学。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一千个人眼中就与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对这篇童话已经非常熟悉,不知读过几遍。但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读来都会有更深的思索。童话大师安徒生把一个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如此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同时又感慨颇多。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有时是那么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诚实又是如此的可贵。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先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位学生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共识:这篇课文讲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四)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作为自己的“小快餐”或“开胃羹”,让自己的直觉爱好得到基本满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烧烤”,因人而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后,分小组交流,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统一标准。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
共同选择学习主题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复论证、慎重确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提高。
共选学习主题的基本原则是“两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学习的独立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从文体特点方面考虑,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
共选的学习主题如果有少数学生在自选式学习中已初步学习过,那共选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细化、深化各自的学习;如果与大多数学生的自选式学习主题相同,那就以自主提问、自主探究、最后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使学习一步步走向细化和深化。
教师准备参与发言要点:
1. 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课文第5段是对皇帝进行心理刻画,写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复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但他转念一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相信,这是第一次转折。接着是第二次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2. 主题的深刻凝重:对于有人说这篇童话的'主题仅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同意吗?(点拨:文中也有对普通民众的描写,区别在于嘲讽程度不一样,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别是借由成人对立面的无知无畏的小孩之口说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种成人虚伪、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
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精明:因为他们善于抓住他人的弱点,从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自信: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计划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镇定自若的实施骗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两面性,要学会客观辩证看问题。
3. 故事题材的虚幻: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点出课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痴狂的地步,爱慕虚荣,奢靡无度,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但提示学生:现实中有这样昏庸到这种地步的皇帝吗?这样他的国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这么写,这就是童话“来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地方,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理所当然,同时告诫世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
炫耀 称职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妙语佳句的范围很广,既可能是文学类的细腻的感性描写,也可能是论述类的深刻的理性阐述,还可能是实用类的简洁的事理说明。
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显示出了骗子的高超智慧,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次有力抨击。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爱慕虚荣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说谎的大臣们的人呢?我想他们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人越长大,虚荣心就会越强,往往会被虚荣、自私自利占据着头脑,一不小心就会跨越正义的边界。童话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续做下去的梦,孩子们会慢慢长大,知道这个梦叫做童话,于是不会再相信。但其实成人世界一样需要童话,多保留一点童真,从童话中找寻快乐,净化心灵,这是老师对你们以后人生选择的一点建议。
同时,适时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在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以及人们的鄙视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安徒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写过三部自传,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安徒生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安徒生童话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无人能够企及。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伪、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海的女儿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并把它用笔写下来。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作者安徒生,积累“骇人听闻”等词语;概括故事情节,思考故事寓意;运用想象,学习心理描写。
2.过程与方法:提示概括方法,概说故事情节;分析心理描写,发挥想象练习心理描写;思考童话寓意,获得一点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知道过度追求个人私利是谎言畅行无阻的保护伞。
重点难点:
1.重点:概括故事情节,发挥想象练习细节描写。
2.难点:思考过度追求个人私利是谎言畅行无阻的保护伞。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我们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一是概说一个故事,二是学习一种写法,三是思考一点感悟。(板书: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简介安徒生。请同学们记笔记: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2.正确朗读下面的词语。
炫耀(xuàn)称职(chèn)钦差(qīn)
陛下(bì)勋章(xūn)随声附和(hè)
三、学习课文
(一)概说一个故事
概说故事,就是概括地说说故事情节。不要具体复述,把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说给别人听,让没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也能大致了解故事情节。
1.概说要求:说清楚记事文的六要素,使故事情节完整;运用倒叙的顺序,使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
知识小帮手:记事文的六要素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情节一般按照情节发生的先后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短篇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还有一种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记事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顺叙: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倒叙:高潮→结局→开端→发展
时间:许多年以前
地点:京城
人物:皇帝、骗子、大臣、老百姓、孩子
起因:皇帝特别爱新装
经过:骗子假装给皇帝织布,两位大臣和皇帝看布
结果:皇帝穿“新装”游行,一个孩子说皇帝什么也没穿
开端:骗子骗皇帝
发展:大臣骗皇帝,皇帝骗大家
高潮和结局:皇帝穿“新装”游行,一个孩子揭穿骗局
学生自己概说,小组概说;学生发言概说,学生评价。
(二)学习一种写法
1.仔细看看下面这段话,与原文比缺少了什么?
老大臣看布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就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到他们正在空空的织机上忙碌地工作。老大臣害怕别人知道他看不见布料,也就知道了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就假装看见了布料,还跟着两个骗子一起赞美布料美丽的色彩和花纹。
明确:缺少了对老大臣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细腻的人物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在眼前。发挥想象,写一写那个孩子的爸爸。
原文:“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提示:发挥想象,描写这个孩子爸爸看到皇帝游行时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
学生写作,交流。
(三)思考一点感悟
我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童话全集》的翻译者任溶溶说,“安徒生童话就是小时候看故事,老了领会深意。”同学们才十几岁,当然还不能够领会深意,但一定也能从中领会一些意思。
1.请归纳两位大臣、皇帝和老百姓说假话的原因。
两位大臣:绝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愚蠢、不称职。
皇帝:不能让臣民们知道自己愚蠢、不配做皇帝。
老百姓:谁也不愿意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2.请同学们就“名誉、地位、财富与谎言”这个话题说几句话,发表你的观点。
学生发言。(板书:私利—→谎言)
教师小结:指鹿为马。亩产万斤粮。无欲则刚。
四、课堂总结
1.教师总结:童话是儿童精神品质的营养品。缺少食物,儿童身体就会发育不良,体弱多病;缺少童话,儿童心智就会发育缓慢,情感苍白。
2.作业:教师寄语,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
板书: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人
私利—→谎言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理清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深入解读课文,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合作探究荒唐骗局产生的全过程,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引导学生吸取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鼓励学生鞭挞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发展线索;认识文章的深层意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将熟悉的童话作“陌生化”处理,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
预习提要(附后)、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拉开舞台的帷幕,观看台上的表演,也许我们会拍案叫绝,赞叹不已;也许我们会捧腹大笑,一笑而过;也许表演早已结束,而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思考……
今天,让我一起来学习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看看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这篇童话的思考有几分、思考有多深。
【设置意图】安徒生说过:“我要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我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读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见安徒生童话的创作意图并不是仅仅写给小孩子看,也要让成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当我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并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读《皇帝的新装》时,发现对文章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和以前的我告诉学生的那样,它应该有更多的“意味”。通过导入语,我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作“深入一层的思考”,绝不一笑了之。
二、梳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以什么为线索?
1、老师就有关“线索”方面的知识作提示。
2、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3、引导学生理解“新装”这一线索具体是怎样贯穿文章始终的。
【设置意图】理清文章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有利于把握故事脉络,看清楚“新装”的真实面目就是一场骗局的道具,“骗”是童话中众多人物围绕的共同行为活动。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情节推进的合理性,引发学生产生“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阅读体验,并为下一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三、探究
1、过渡语:一件新装、一件似有实无的新装、一件虚无的道具,却“成功”地演出了一场骗局。
2、交流:在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3、交流:骗子为什么要行骗?你认为骗局何以能“得逞”?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4、交流:揭穿这场骗局难吗?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做?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5、交流: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们看到了什么?
①照应导入语。
②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③老师补充并整理。
【设置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通过对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有价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与文本产生的积极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使学生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新《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为达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个性阅读体验等目标,围绕“骗”字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一环节也要求教者做好将自身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的准备,如: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看到了《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了一场较量——真与伪的较量;看到了一场残酷的较量,较量的其中一方是天真的小孩;看到了较量的'结果是真必胜、伪必败……
四、拓展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①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导学生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设置意图】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有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与文本的相关性对文本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反观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优秀的作品产生了“余音绕梁”的阅读效果,那是作者(安徒生)的快乐、读者(学生)的快乐、教者(老师)的快乐。
附与文本对话,作深入思考
——《皇帝的新装》预习提要
对话
层次有问要提有话要说
一
层
对
话◆童话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以什么作为线索?
二
层
对
话◆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他们为什么要行骗?
◆整个骗局何以“得逞”?
◆你说揭穿骗局难吗?
◆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
三
层
对
话◆透过新装和这场骗局,你看到了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