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此篇文章寄诸用明书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1
今天自学了《寄诸用明书》,感言万千。对其中:“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这要培养自己的一颗平常心,只关心自己的心是否修好,而不关心外界给你的评价,你的功名利禄。如果是奔着功名利禄去修心,那是不能修好的。
对此句:“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矣。”对于学生或者自己的子女应看重他们是否修心,不能过早的把自己的光芒发散,这样对与后期的成长很不利。学到此,不经意想到了伤仲永。所以在教书过程中更应该看重的是学生品行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一个品行好的人前途不会差,如果一个品行有问题的孩子对于后面的人生将是很艰难。年轻人要有成就,必须令其收敛修养而厚积薄发。正如天体运行还没有形成聚气,则不能发散,何况是人呢?花如果有千叶但无果实,就是因为华美外表太早发散了。
人的成长要循序渐进,无论在哪个年龄都应该修心。适当磨练,事事磨练,才能成大气。所谓大气晚成就是这道理。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2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王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
参加致良知学习小组已经两个多月,小组要求我们每隔一天要自学一篇,并和同修们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频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读。到发公众号时,就倒逼自己再精读几篇,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而且越学越有兴趣,收获也越来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译出来就显得有点吃力,找不到参考书籍,网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参考译文,只能凭着导读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来译,感觉译得还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们及朋友们的指导,欢迎交流,相互砥砺前行。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3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寄诸用明书》,深受启发。本文是先生给诸用明的书信,主要阐明了修身修德、事上磨练的重要性。
书信中阳明先生所提到的诸用明的两个儿子诸阶和诸阳都年纪轻轻考上了功名,却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有句古话说:“天下大事,得知不难,失之必易”!少年得志,未经磨砺,很难把控,说不定会耽误自己将来的发展。就如信中所述:“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先生打了这样两个比方来说明人要想做一件事情长久,得需要深厚的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发散是必然的。就如前不久新闻报导了马云1996年在北京推销被拒的视频,当时的阿里巴巴还尚未成立,正因为有前面的积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在委屈中不断撑大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格局,总结经验,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多的企业家都是大器晚成,如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等都是40多岁创业成功的。如果没有年轻时的苦难经历,很难体悟到管理的真谛,也就很难有自己的使命感把企业做大做强!而少年得志为何说不幸呢?因为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做事情脱离实际,享受身边亲朋好友的吹捧,很难放下自己,致使养成轻狂傲娇,目中无人的恶习。回顾娱乐影视界,那些小童星,若干年后都在电视荧幕上销声匿迹了……还有年轻时学业有成备受家人呵护,除了学习,其他做人做事全然不顾的所谓的优秀学子很多都丧失了自理能力和社会道德,这种“高分低能儿”对社会来说是种负担。
“少年不宜过顺境、中年不宜过闲境、晚年不宜过逆境”!这是符合人生发展经历的逻辑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尝过了人生百态才会更好的去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有资格去享受人生。
“谦为众善之基”!阳明先生当时已经在仕途有所成就了,但他始终保持谦虚低调的作风。以此警醒世人珍惜光阴。岁月不待人,应精进求学,打好坚实基础,这样才无愧于心!才能更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4
《寄诸用明书》这篇文章中讲到:“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天资优秀的年轻人,一定要让他们韬光养晦,收敛自己的光芒,不要轻易发散。上天都是顺应着自然而然的规律闭合翕聚的。更何况人呢?
“花之千叶者无实 ,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这句话所表达的哲理也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一棵树上花开的太多了,太茂盛了,反而结不出果子来,因为营养全都在花上。开的繁多,美丽了上面,生发显露的太过度了。所以呢,不能够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做人也是这样,下了一点功夫,小有成就了,就赶紧发露出去,还没有扎实深厚的功底,就已经耗尽了本身积蓄的微薄的力量,便成为轻浮的人,单薄的人。哪里还谈得上涵养,什么厚积呢?当然这样的人,“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是无法承载重任的。
谈及“厚积”二字,顿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十年磨一剑”,“寒窗苦读十余载”的事例。从古至今,想想那些考取佳绩的莘莘学子,从小学就开始,用功读书,十年如一日,不断的积累沉淀知识,夯实基础,博览群书,只为在最关键的一刻将多年积蓄已久的能量爆发出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以前在干货中看到的一篇文章,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就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这4年里,竹子就是在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绵延了数百米。
我们参加现在的菁英计划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最开始学**的最基础的沟通力表达力,到我们现在一步一步的学**职业化素养和能力。在大学期间,不断地夯实这些将来走向职场所必需的能力,我认为,这也是厚积的一种方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如同竹子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就应该提升自己的格局,放远自己的眼光,不能仅仅因为现在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就动摇了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毅力,轻易地选择放弃。
当我们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难题,一个个攻克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前景依旧美好。 晦养厚积,简单的四字带给我们的却是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和明确的方向指导,读圣贤之书,悟圣贤之道,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5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王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
参加致良知学习小组已经两个多月,小组要求我们每隔一天要自学一篇,并和同修们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频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读。到发公众号时,就倒逼自己再精读几篇,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而且越学越有兴趣,收获也越来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译出来就显得有点吃力,找不到参考书籍,网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参考译文,只能凭着导读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来译,感觉译得还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们及朋友们的指导,欢迎交流,相互砥砺前行。
推荐阅读:《寄诸用明书》 原文
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识亦尝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时报知之。
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书来劝吾仕,吾亦非洁身者,所以汲汲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
参考译文(译自夏凉冬暖)
接到来信,知道你近来学识增长,非常高兴!君子只担心学问没有修好,对于科第能不能中或者早中迟中都是不去追求的。况且我平时对贤弟的期望都不仅是如此的,但不知道贤弟是否也有意于此事?所以写信告知你。
听说阶、阳两位侄子去年都出去参加科第考试,不是我不欣赏他们年少有志,但我内心却对此却不以为然。如果他们能够中第,但岂不会因此而耽误了终生啊!年轻人要有成就,必须令其收敛修养而厚积薄发。正如天体运行还没有形成聚气,则不能发散,何况是人呢?花如果有千叶但无果实,就是因为华美外表太早发散了。如果两位贤侄不认为我此番言语是迂腐,就会有进步的空间了。
好多人来信劝我为官之事,我也不是洁身自好不理解。之所以急急提醒你,并不是我仅仅觉得应该收敛隐晦,也是因为我并没有学成之故。岁月不待,再过几年,精神会越来越差,届时虽然想长进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则将会一事无成!所以我认为形势不容自己了。要去地下见老祖宗,也会无颜面,所以现在怎么能贸然处事呢?所以经常会有光阴白白付出的叹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