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篇1
《稻香绵长》
袁公千古,稻香绵长。
——题记
我和您似乎有一面之缘,在书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但是,上天却无情地把您给带走了。
中午,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一时间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传播开来,我望着央视新闻文章的标题,心头一震,只见上面写着“巨星陨落!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我点进的页面那行字是那么醒目,也是那么的悲伤:“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您是那么的伟大,解决了中国人民的饱食问题;您又那么的平凡,没有逃过死神的魔爪;您是那么的严肃,一丝不苟的做科学研究;您又是那么的慈祥,微笑着抚摸“杂交水稻”;您是那么的熟悉,我们中华儿女无人不晓;您又那么陌生,我们无法再次相见……
稻香绵长,您说您见过人民吃不饱饭,于是,您用尽毕生的心血研究“杂交水稻”,养活了整个中国,但是科研的背后,是千百个不眠的夜晚,是数以万计科研工作者的兢兢业业。您说您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多么伟大的梦想啊,您用自己的精髓和智慧,在中华大地上撒下了希望的稻种,收获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水稻。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这是您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的发言,我们看到了您的行动,您的努力,您的成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您为亿万中华儿女谋幸福,造小康。我们的饭碗渐渐丰满起来,那一粒粒饱满洁白的大米,呈现在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稻香绵长,飘向四面八方。
朋友圈,微博,抖音……刷屏了您的光辉事迹,您看到了吗?中华儿女在呼唤您,您听见了吗?我们敬爱的袁隆平爷爷,您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拯救了这个曾经饥饿的民族,养活了这个当时年幼的民族。我似乎看见您了,您手摇蒲扇,背靠秸秆,在茂盛的水稻下乘凉;我似乎看见您了,双手捧着那再次丰收的杂交水稻微笑着,我似乎看见您了,您闭合双眼,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您累了,我们的英雄该休息了,您看着我们吃完了午饭,之后去了一个需要您的'世界,那里有人民需要您,也愿您可以在那里永远开心。
袁公千古,稻香绵长,您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您的光芒将会永远熠熠生辉,您的事迹将会流芳千古。我们敬爱的袁老,感谢您的出现,拯救了我们的民族,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乖乖的把饭吃光。
最后,以我读过的一首诗来寄托大家对您的崇敬和哀思: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
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
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
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
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
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
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
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
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
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
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篇2
纵观袁隆平一生,跌宕起伏、波澜不断。仔细品味,袁隆平告诉了我这三个道理。
敢想敢干,挑战权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培养杂交水稻,而谁能想到,他的理想曾遭父母反对,提出理论与当时权威教材理念背道而驰。
在1949年这个不同非凡的年代,19岁的袁隆平也迎来了报考大学的选择时刻。从六岁开始就对粮食充满向往的袁隆平,不顾父母反对,将自己的专业堵在了农业上。这是他在杂交水稻之路上奋斗的开始,他敢想敢干,将自己的青春与农业、国家相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发现稻中的希望、创作了“杂交水稻三大体系”、发表了《雄蕊无粉杂交受精》的论文。这篇论文与我们现在看是袁老成功的开始、是强有用的权威理念,但这一想法,却与当时权威背道而驰。将课本上所有的“权威理论”抛之脑后,袁隆平相信实验出真理。他敢想敢干,开始了自己的实验,以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坚决要培养出优秀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告诉了我,敢想敢干,挑战权威。
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从14万株水稻中花两个月找出7株无雄蕊花粉的水稻,哪怕洪水与恶意冲走了六年的艰辛,袁隆平从未放弃对杂交水稻的热爱与追逐。
努力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不断拼搏,用自己(当然还有同事)的力量为理想奔跑、为杂交水稻献出几十年的岁月。坚持不懈,哪怕风雨折弯了水稻,恶意除去了根茎,也要从阴沟深井中再揪出一丝希望,哪怕再赔上三个无休的年头,也要为杂交水稻、为理想坚持不懈的努力。
袁隆平告诉了我,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稻子一亩上千,风吹丈高麦浪,哪怕成就已如此之高,但袁老从未放弃继续探索;人老已过工龄,安年不弃水稻,哪怕袁老已到近百高龄,但他在采访中依旧继续在田中实验。看见高长稻麦便是幸福如孩童的笑脸;只要一有想法就会立即实行。袁隆平人老志不衰,无论年龄,只有对水稻的雄心壮志,满腔热爱。
袁隆平告诉了我,老骥伏枥,何况少年。
敢想敢干,挑战权威,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老骥伏枥,何况少年,雄心壮志,百炼成钢。袁隆平告诉了我的,不止水稻,还有人生之道。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篇3
这是全国人民悲痛的一天,超级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1:07去世,举国上下,悲痛欲绝。
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出现,广大人民纷纷表示不敢相信,不敢面对他们的“食神”去世了的消息。
袁爷爷真的是太伟大了!
他年虽近百,却不在家乐享天伦之福,而是终日奔波在实验田,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一株株如同一只只精灵的秧苗,在和风中翩翩起舞,那镌刻着岁月沧桑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
袁爷爷毕生追求的是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我们中国人,因为有袁隆平爷爷,端稳了饭碗,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世界都为之震惊。
像这么一位对人民做出卓绝功勋的杰出科学家,广大人民怎么忘得了他?请看看各个媒体平台下的评论: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稻花香处忆袁老,泣雨声中送英雄。我们的“神农”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带着种子去往了其他地方,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再听听人们的请求: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沉痛哀悼为中国人的温饱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的袁爷爷。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活着。”司马迁也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袁隆平爷爷的死,重于泰山,而且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袁隆平爷爷生前说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他将一生奉献在水稻之中。除了他可以说我浪费粮食,其他人没有资格。因为是他让我们不再饥饿,不再担忧温饱问题。
请求国家将5月22日设为珍惜粮食日!以此纪念我们的袁隆平爷爷。
学生们应该铭记5月22日,好好学习,带着袁隆平爷爷那份对我们的希望,为国家争光!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篇4
我们都好像和袁老有一面之缘,在课本里,在饭桌上,在人间里。今天,我们用观看电影的方式缅怀袁隆平爷爷。
银幕中的爷爷:与妻子分别二十年,再见面已年过半百;在海南研究十余年,研究成果却一直止步不前;长时间没有研究成果,经费被停,被泼各种冷水。
但银幕外的我们,看到的不是他的放弃,而是他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孕育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是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喜看稻菽千重浪,在卓越的功勋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他作为90后的朴实可爱:他生活简单,衣着朴素;他多才多艺,拉小提琴,英文流利,游泳健将;他幽默风趣,会说自己是“自由散漫”,被问到“帅不帅”时会得意地回答一个“handsome”。当这些特质合起来时,我们看到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可爱爷爷。
袁隆平爷爷的离开,相信很多人心中不止是悲痛,还有着无所适从的恐慌与不安。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被从未打过照面的人们依赖。历史在传承,但我们相信他能青山永驻,他能万古流芳,他能拥有那千千万万人永恒的爱和这世世代代不朽的名。今天举行了他的遗体送别仪式,但是我想说,真正的死亡不是他的身体消涅,而是我们对他功勋以及精神的遗忘与不传承。所以,要记得,共和国记得,我们更应该记得,我们不仅记得,还要传承下去,融入我们精神血脉,塑进我们铁血脊梁。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篇5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名利,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篇6
一个人将一生献给一片土地,只为坚守一个梦想。——题记
您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的田埂上的背景,您那一件件廉价的花衬衣,您那台“世界名车”奇瑞….这年夏天,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背灼炎天光
烈日当头,稻浪滚滚。您肩杠农具,兜揣放大镜,在没腿的泥中满跚。低头端详,您脸上的老年斑正是岁月的勋章,花白的银发让您更加精神。手捧稻穗,您深陷的眼窝渐渐有了光彩,闪烁的瞳仁与微笑流光溢彩,您用汗水浇灌出这沉甸旬的黄金稻。
从实验田这头一路俯首仔细观察到那头,身影遂渐被拉长,一趟来回,一背汗水。每日都如此艰辛,您面朝稻叶背顶炎阳,偶尔才坐到树阴下,在夹子本上记录所得。火热的烈日从东方升起爬到山顶,又顺着西边的树梢徐徐滑下。
但惜夏长
时光如川,又是一年稻丰时。夏日转瞬即逝,稻儿们奉出颗颗金黄,摇曳在微风中,您立于田埂之上,双手插腰站定,极目四望,满眼金黄,不禁咧开嘴,憨憨地笑了,满脸的'自豪与兴奋。
但您总叹息夏天太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是啊!“贪心”的你又怎么可能知足呢?您将水稻每公顷15吨的产量提升到每公顷18吨,将高产水稻变成海水稻。水稻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长,都凝聚着您的无尽心血啊!若不是当年历经饥荒,若不是当年的深痛怦击,又怎么能“贪得无厌”,怎么能开创水稻的新纪元,救济苍生呢?
15元的衬衫,50元的衣服,100元的鞋子,260元的手表,是您!怀揣着永恒的赤诚之心,是您将一生都献给深沉的土地,一生都专注于陪伴在水稻左右,解决了全国、全洲乃至全世界的温饱问题,向您致敬!还是您!
手执水稻,痴迷一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个夏天,稻子熟了,金浪翻滚,而您却永远地去了,去追求那个永恒的梦,您也许化作了天的一颗明星,闪闪烁烁间看着我们吃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