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
此篇文章《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 篇1
在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中,我拜读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里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真实经历的故事。文中的“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正是现在我们广大的教育者正在努力追求的。无论是别具一格富有创意的学校环境,还是小林校长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尊重学生的教育行为,都值得我们的教育者进行深入地反思!
一、倾听孩子,是一种爱。
当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领她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小豆豆和校长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持续了长达四小时,与其说是交流更不如说校长完全在倾听一个孩子的“唠叨”。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这个场景给对我触动很大,每一个孩子都最愿意跟我谈天说地,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可以看出这种小小的渴望。有的说我买了一本新书,有的说妈妈给我买了一只蚂蚁,我还看见它怎样打洞……孩子们真诚的话语,有多少我是用心去聆听了呢?我总是边想着自己的心事边听着孩子们的故事,时间长了,还在想怎样可以温柔地打断他们……
写到这时不禁想起了女儿总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您听我说完”,是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善于倾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孩子呢?成人的事情很重要,孩子那些小事也是他们的全部,也很重要,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话,巴学园的小林校长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最懂孩子,是一种创意。
在书中无论是校门还是教室,都与众不同,校门远看就是一棵大树,而教室和图书室更绝,是用六辆报废的电车代替的。吃饭也别具一格,首先为了孩子的营养,校长想出了让学生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并及时检查,发现有学生未带齐的,就让校长夫人亲自下厨添加,保证了孩子的营养,又让孩子养成了不挑食的习惯。《饭前歌》让学生在歌唱中喜欢上吃饭,并能够记住节奏好好咀嚼,消化。这些都说明孩子们的生活常规培养都是有技巧的,不一定非得用专业而生硬的语言,只要孩子们能接受,乐意做,那怕只是简单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孩子们也愿意配合。那么生活常规的培养就不再是件难事,我们老师能否时刻做个有心人了?
有创意的活动还很多,比如冒险呀、在礼堂里露营呀,运动会的设置呀等等。教学安排也体现出了自主性。无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进度的把握,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加上位置的不固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别人合作学习。这点正和我接触的蒙氏教育不谋而合,在蒙氏教育理念中,孩子们是在一个温馨的环境里自由选择工作的,学习的进度则是由孩子自身的能力决定的,在工作中孩子有很多与同伴合作和像他人学习的机会,在蒙氏教育中教师只是个观察者、引导者。
在管理上体现了人性化和创意。如小林校长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在班里难免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否放下权威、放下说教,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细心判断后,像小林校长那样做出直说一句提醒的话的举动了?
在《韵律操》一篇中,小林校长发现孩子们不能接受时,他这样说到:“哎!这样教。孩子们是不会的。”于是他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韵律操》的节拍进行了创编,让孩子们听着音乐的节拍做各种夸张的动作,二拍、三拍、四拍的动作都不一样,当孩子们都学会后小林校长还让孩子们学会挑战难度,听快节拍做慢动作等等。这样看似难教的韵律操就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被孩子们学会了。
我常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幼儿老师也难免遇到难教的课,如果我们不按照所写的教学计划去生搬硬套都像小林校长那样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怎样教才能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些?或者说在备课时就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还怕打造不出高效课堂吗?小林校长总对幼儿园的老师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大的多。”我觉得这句话直到现在都很适用于每位幼儿教师。
三、回归自然,是一种健康。
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就要让教育回到自然中。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孩子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自然地成长。在小林校长的观念中:每天的散步是教育,在礼堂里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也是教育;让孩子在晚上看“新来的电车”是教育,露营、走夜路试胆量也是教育;运动会是教育,茶话会是教育,学种庄稼也是教育;野炊是教育,到医院慰问受伤的军人是教育,参加同学的葬礼也是教育。总之,要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让孩子在阳光下、空气中、社会上成长,这是自然的成长、健康的成长。
我深深的感到小林校长以爱心、耐心为基础,在平凡中创造了教育奇迹。如果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立足于平凡,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传递我们的爱,用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去面对孩子们,相信我们的幼儿也会如书中的孩子们一样,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成为一个个“优秀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 篇2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是:在孩子观念、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父母能撇开偏重的学习课程,而是因势利导、不骄纵,不乱责罚,多引导,开拓完善孩童幼年时期的思想,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一生影响甚大。问问你自己,我们都这样做了吗?
这本书的主人公小豆豆是一个被所有老师打击的孩子。她活泼好动,充满活力。她对所有的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即使是妈妈忧心忡忡的送她去巴学园的路上,小豆豆任然开心的四处打量玩耍,和电车收票员聊天要电车票。
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第一次见到小豆子时,他耐心地听小豆子讲了四个小时,小豆子把她认为有趣的事情,小林宗作先生说:以后你到我学校来这里上学。
小豆豆去厕所时回头看,结果钱包掉屎坑,因此她为了找钱包,用铁锹把粪坑的粪铲出来,小林宗作先生从旁边走过去问明情况时,笑咪咪的说一个句子,挖开一会都要恢复原样啊,于是小豆豆没有找到钱包以后,又把粪给铲回去。
幸运的是,她不像其他淘气的孩子那样受到训斥。相反,她被校长当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对待,校长让她感到受到尊重。于是他再也不会因为上厕所朝下看掉东西,而且以后她做事情都是认真的做完,有始有终。
在巴学园可以自由讲课,巴学园注重孩子们的食物搭配。校长还将为残疾儿童设计特殊的运动会,即使奖品是一个萝卜或两个白菜之类的,但这些都会鼓励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小豆豆就是其中一个幸运的孩子,在巴学园里快乐的成长,因为这里的教育无国界。
《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 篇3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刻意的遮掩,作者在用朴实的文风讲述了自己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的同时,也在提倡和介绍一种教育制度。
巴学园,俨然一个教育的理想园,正是因为这样一位理想的校长---小林宗作校长。他对幼儿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他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他尊重儿童,拥有着博大的人文情怀。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他会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不由自主对这个"头发稀疏,牙齿脱落"的老人肃然起敬的同时,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自己所要找的东西,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价值就在能把孩子的这种本真发掘出来并保持下去,让他成为他自己。
这本书不仅让我记住了"巴学园",记住了小林老师,记住了一个慈祥的妈妈,读出了怎样去面对一个孩子的行为,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过去的我是如何,今后又该如何吧。
《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 篇4
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后有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随意而为的小孩子,她不懂什么是规距,不知道什么是上课,她可以在别人上课的时候和路边的艺人说话,请他们表演,她可以和窗外的'燕子说话,她甚至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罚站把别的班的老师都问得不知所措,所以她被退学。可是,在巴学园里,她还是一如既往地随性而为,可以跳到粪池中,可以钻铁丝网把衣服刮破,但是在巴学园里,她又是一个快乐的学生。
另一个小豆豆的妈妈。出于对女儿的爱,妈妈没有告诉小豆豆被退学的事,小豆豆的话妈妈可以很快地听懂,小豆豆的每一个新奇的未来职业设想,妈妈都表示赞成,从来不反对孩子的天真想法,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还是表示了赞同。
最后一个是校长。校长可以听小豆豆四小时的讲话,他还是那么耐心,他可以让孩子们穿最脏最破的衣服来学校,只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他可以为一个孩子设计一个运动会为的是让这个身材特别矮小的孩子增强自信,他可以让小豆豆自由地掏粪池中的小钱包而不制止。
三个人物形象中,小豆豆是主角,总是做出一些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行动,完全凭自己的意愿行动,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只有在巴学园里才能让这样的孩子成长,甚至成才。妈妈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妇女形象,我觉得她不一定是懂教育,但她做得恰恰是最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但我最佩服的是校长,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豆豆这样的在别人眼里无法教育的孩子才能被教育得很好。
校长要求孩子带午饭必须有“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只是一个小小的要求,其中蕴含着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培养,包含了营养要全面、均衡的要求,能把复杂的事情,如此简单地进行要求,真令人心折。
校长给巴学园的孩子完全的自由活动时间,每天的放学前都有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学生爱干什么干什么,没有人会干涉,在他看来,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孩子的个性在这个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形成了,虽然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显现,但这个时间的活动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校长可以求小豆豆不要戴一个特别的蝴蝶结上学,原因是他的女儿也要这样的蝴蝶结,他却买不到,他只好求小豆豆。在巴学园里,所有人对对方的困难都能够互相理解,不分年龄,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没有校长的教育,这种事情恐怕不会发生吧。
窗边的小豆豆被退学了,也幸而被退学,她才有机会到巴学园进行学习,她才有机会最终成长,成才。“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是校长对小豆豆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而正是这句话让小豆豆成为了真正的好孩子。
这是一所非正规的学校,可是却是一所孩子们真正想要的学校,不适合正规学校的学生在这里受到了正规的教育。我不知道我们的这些正规学校怎样去理解巴学园,怎样去理解小豆豆的成长,我们敢这样让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吗?我们有机会让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吗?我们可以让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吗?
小豆豆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巴学园,而在我们学校里面的一些“小豆豆”命运如何?他们也会像小豆豆一样最终成才吗?我不确信,你信吗?
《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 篇5
我从小就喜爱读书,每一本书都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里发芽生根,它的果实使我的脑瓜渐渐地充实起来。最近读过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使我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
《窗边的小豆豆》讲的是一个叫做小豆豆的小女孩,因为调皮捣蛋,影响课堂秩序,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被老师开除了。后来,她被转到了一个名叫“巴学园”的学校里,在经过了和校长先生四小时的聊天后(准确的说是校长先生聆听了小豆豆四小时的话),小豆豆成为了一名巴学园的学生,后来,在巴学园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小豆豆也渐渐地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为她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的确,巴学园十分独特——教室就是一辆辆废旧电车做成的;学校的大门是用两棵笔直的树做成的;每天上课的顺序自己安排,如果上午就完成了作业,下午便由老师带着大家去散步,一边走一边学习很多生活中的知识……
从表面上看,这本书的主角是小豆豆;而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琢磨一番,才会明白,真正的主角,莫过于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他那一套看似无法令人接受的教育方式,却孕育了一个个成功的人!我钦佩校长先生,尤其是在巴学园被炸毁后,校长先生说的那句那句话:“下次我一定在建一个这样的学校!”那句话中带着校长先生的镇定,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校长先生的精神犹如一棵屹立在山顶的一棵挺拔的树,我们需要仰视才能看见他的身影!
《窗边的小豆豆》教师读后感 篇6
《窗外的小豆豆》是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黑柳彻子所着。故事的主人公“小豆豆”是一个淘气的小女孩,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一个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因为碰到了一位赏识她的校长。结果,这位“有问题”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把自己在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而《窗边的小豆豆》出版以后,成了日本有史以来销售量最大的一本书,并且被翻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在老师的眼里“小豆豆”是个顽皮、很难管教的孩子,在课堂上她多次吵嚷着跑到窗边去看自己的偶像“宣传人”,她还许多次掀起课桌的盖子……,由于她不守课堂纪律而被老师“罚站”廊,最后被退学。所以,从表面上看她不是个好学生。但后来却碰到了一个让她终生难忘的小林宗作校长,他能静静地倾听“小豆豆”四个小时的说话,给小豆豆充分的表达时间;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来激发一个残疾孩子的自信。正是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中,小豆豆逐渐的发生了变化。为了孩子不养成偏食的习惯,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小林校长用孩子们接受感兴趣的话题“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让孩子们一下爱上了吃饭,并且觉得吃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我记得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育即生活。
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切实际的心态挤压着这些学生的成长。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