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此篇文章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篇1
叙事者五月份共读的书目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由于太忙,没有跟上阅读进度。幸运的是我听了樊登老师讲这本书,为了吃透这本书,我反复听了四五遍,又结合电子书,重点读了部分章节。
No.1 学习应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觉得老师和家长太注重孩子知识性的学习、正襟危坐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总是认为学习与生活是分割开来的,反而是忽略了生活中的学习。如我们天天看见的月亮,这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学生们抬抬头再摇摇头。如我问大家我们能在什么季节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啊,有些同学疑惑地看着我,对布谷鸟毫不知晓。
所以,我觉得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最好的学习应该就是从生活中去学习,带着孩子观察天气的变化,带着孩子了解突降冰雹的原因,带着孩子每天观察月相,带着孩子认识各种交通标志与各种广告牌上的字等等。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或许也为孩子后来学习储备强大的动力。
当然,假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样的引导缺失了,也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利用现在的所学知识,去尽可能地指导生活或是应用到生活中。假如孩子所学有限,还做不到这样,那最起码也让他看到知识是有用的。如去年新闻中报道,有一化学老师在孩子们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之后,老师为了奖励孩子们,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班里的每一同学都做了一支唇膏。那孩子们在收到老师的唇膏之后,可想而知,会是多么的高兴、开心,也会对学习化学有更强的动力吧。
NO.2 全局性理解是学习的最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重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不经意间顿悟了,树立的目标可能也能够实现了。
而全局性理解与之有些相似,是指在你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能够融会贯通地去看待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身边中的朋友中就有用管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家庭教育的问题,在我的学生中就有用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去阐释作文中的概念等等。这都是全局性的理解。
既然全局性理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拥有全局性理解的思维?首先,一个拥有全局性理解思维模式的'人一定是爱思考的人。当然,他思考的引发点可以别人的一个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某种场景。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当一个人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的时候,往往会是全局性理解一个很好的开始。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尽量用开放性的、具有鼓舞性的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
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存在一些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和误区,也存在一些懒于动脑思考的现象。所以,不管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本身,我都应该尝试着多去运用全局性理解这种思维工作,从而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指导学生的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篇2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了,几乎每年都能碰到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英语在未来生活中到底有用吗?”我总是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鼓励他们,勤学以致用。但在读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答案“未来智慧”,就如同它的英文书名一样“Future Wise”,future可以是将来、未来,wise是智慧,我的理解是以一种更超前的教学假设,或者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
全书读完,你会发现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像“二次方程式”被拿来作为与“生活脱节”的案例,在英语教学中也碰到过诸如“语法”、“听力”题目过于复杂,平时生活中对话没有这么难,真的有必要去不断练习吗?这个可能就与作者说到的“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去不断的练习题目,当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闻一以知十”。
接下来,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带给我们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通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其实很多学生跟我聊天时,谈到高三再去看高一学习的内容,感觉到很简单,这个可能并不是内容本质变得简单了,而是学习和产生疑问后,已经能够很透彻的看懂这些问题,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满足的第二个标准:开放问题。在生活中,一般会提问的孩子,成绩都不会太差,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要知其所以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去激发学习者主动寻找答案。就像作者提到的“让学习者负责提问”,这一点很重要。这实际上是将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学习者,能提出不懂的问题,本身就是检验学习者能力和掌握知识水平的印证。
任何学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们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等待我们挖掘,我们应该如何将现在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中间层次,在我们熟悉的每个学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这是“线”。更高一个层次,可以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这是“面”。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比如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见得英语就能学得好,但数学能帮助他在做阅读时的一些逻辑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所教授的内容是不是真正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生活价值?那些是可以为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哪些能力是他们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
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我想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多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将学习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多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打通融会贯通,就能更透彻的去理解知识,最后将知识转换为生活中的力量和能力,帮助反哺生活。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篇3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了,几乎每年都能碰到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英语在未来生活中到底有用吗?”我总是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鼓励他们,勤学以致用。但在读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答案“未来智慧”,就如同它的英文书名一样“Future Wise”,future可以是将来、未来,wise是智慧,我的理解是以一种更超前的教学假设,或者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
全书读完,你会发现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像“二次方程式”被拿来作为与“生活脱节”的案例,在英语教学中也碰到过诸如“语法”、“听力”题目过于复杂,平时生活中对话没有这么难,真的有必要去不断练习吗?这个可能就与作者说到的“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去不断的练习题目,当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闻一以知十”。
接下来,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带给我们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其实很多学生跟我聊天时,谈到高三再去看高一学习的内容,感觉到很简单,这个可能并不是内容本质变得简单了,而是学习和产生疑问后,已经能够很透彻的看懂这些问题,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满足的第二个标准:开放问题。在生活中,一般会提问的孩子,成绩都不会太差,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要知其所以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去激发学习者主动寻找答案。就像作者提到的“让学习者负责提问”,这一点很重要。这实际上是将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学习者,能提出不懂的问题,本身就是检验学习者能力和掌握知识水平的印证。
任何学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们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等待我们挖掘,我们应该如何将现在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中间层次,在我们熟悉的每个学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这是“线”。更高一个层次,可以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这是“面”。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比如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见得英语就能学得好,但数学能帮助他在做阅读时的一些逻辑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所教授的内容是不是真正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生活价值?那些是可以为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哪些能力是他们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
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我想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多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将学习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多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打通融会贯通,就能更透彻的去理解知识,最后将知识转换为生活中的力量和能力,帮助反哺生活。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篇4
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找到兴趣,发现意外,自主提问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时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有可能变得有生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和让学生参与提问等方式来实现。
关于如何提出开放性的有生命力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三种方式。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就主题通常由问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对此进行探究,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形式,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分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交流讨论,甚至提问质疑。
方式二:要素式问题,就是教师要围绕大概念而非答案来组织教学。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是指最初由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提出相应的问题,理想的增殖性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有,教师通过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然后由自己新的疑问,从而得到这样的增殖性问题,引领大家继续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假如不是呢?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才能这样说呢?这样的一个个追问的问题包抛下去就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理解的外延,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问。学习者受到问题的驱使,主动探寻答案,这样的过程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实,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无论理解得多充分,关键更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和技巧上,这样的一种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学习才是我们学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上,我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力,慢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有尽量保有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学会学习,让学生能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篇5
上个月拜读了戴维.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不由得想到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戴维.铂金斯提出: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它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的、有远见的追寻有意义的学习。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好像传授知识占大部分,对于人的好奇心、人的智慧、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却牵扯的极少。我的学生他们现在才是七八岁,这些知识在未来的生活中用到的几率有多少?记得有位数学家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农民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鸡兔同笼的问题只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非常多的知识是我们以后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用不到的。这就给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回到开头,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值得深思。
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结合实际的教学,我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应该是必须是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以前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的社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的变化。
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智慧地应对未来的人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篇6
书读完了,笔记也记了,想写一些感想。
一、书中原文“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想法。比如学英语就很符合这句,现在中小学学生为什么学不好英语,就是没有实际运用的场合;而为何职场人士放弃休息、娱乐去学英语,是因为工作场合有时会运用。这是赞同这句话的,而认为这句有待商榷的`例子也有。比如读课外书,课外书很多是没有实际运用的,读了十本,考试又不考,读来何用。有这种想法的很多家长因此只让孩子学课本,考试不考学来何用?他们忘了学习不是单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更好生活。课外书增加词汇量、开拓视野、培养情趣等,同样在生活中的“某些场合”是会运用到的,只是何时何地才运用我们不知,如若没有课外阅读,有一天真的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发生。
二、“学业成就差距是导致贫困循环的一个因素,如果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从事社会最底层工作,那么,他们所养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会被限制在同样的发展模式中”。这不用多说到农村看看即可,网上热议“寒门难出贵子”也是这样。
三、“高质量的教学对学业成就影响巨大--甚至比民族教育和家长教育合起来的影响还要大”。这解释了为何择校的原因,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对学业确实有很大帮助!从我孩子经历我非常赞同父母尽自己最大能力让孩子上个好学校。
四、“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自己的缪斯女神。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安排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要相信这一切都可以实现”。这也许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保留足够空间,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为自己学,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为了考好学校,没有功利心,只为找到自己最擅长最有兴趣的去学。可惜现在普遍的兴趣班都有极强的功利性,因为要迎和家长的功利心:上了这个兴趣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果,能得到什么好处……素质教育由此变味了。
五、“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这就是通才教育,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万金油”;同时也是要求知识的宽度而非知识的深度,要象大海一样宽广,而非象高山一样深邃。
六、“能够熟练、流畅、投入地读和写既是具有挑战性的成就,也是高回报的成就”。明确表示学好语文很重要,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两者差距很大:“走遍天下”恐怕不如“得天下”更让人心动,并可能为之疯狂。
今暂时写到此,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