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共和国》读后感
此篇文章《兔子共和国》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兔子共和国》读后感 篇1
《兔子共和国》是一本了不起的冒险小说,书中所写的内容包括榛子和小多子带领兔群逃出老领地,寻找新领地,寻找母兔子以及击退敌人的过程。每一部分都十分生动,环环相扣的情节让读者不由得进入兔子的世界中,和兔子一起冒险,一起体会快乐、紧张、友谊、危机等等,这是一部冒险小说,也是一部童话。但是正如我喜爱的《小王子》一样,同时童话,但是其中讲给孩子们听的道理往往让大人位置心悸。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 《兔子共和国》带给我的感受:
此书一开始是预言兔小多子预言到领地将会遭到重创,但是领地的统领山梨故步自封,并没有重视小多子的预言,于是榛子带领一群兔子逃出寻找新领地。榛子这个新统领与山梨这个旧时代的统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梨不会听取任何人的建议,只要是认为有人提出可能蔑视他权威的建议,那么他肯定不会采纳,而榛子则是听取任何人的建议,从听从小多子逃出领地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在榛子身上我所看到的是真正领袖者的风范。听取建言,对犯过错的兔子得过且过,对于冒犯自己的兔子,会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最重要的是,他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接受他,这也是他会用人的原因。榛子不是这一组织中,最聪明,最强壮的,也不是最伶牙俐齿,最会谋划的,但是他却是心胸最宽阔的,而这正是一个领袖这应该有的品德。如果领袖听不进去建议,那么时代就永远也不会进步,一个真正的领袖是不会去计较所谓的等级的,在榛子那里,所有兔子都一样重要。
另一点,在兔子群当中兔子们都团结一心去建立新领地。在榛子他们的兔群中,没有所谓的算计,阴谋诡计,每个人各司其职,从没想过要去争风吃醋,每一只兔子都在为新领地的建设打下基础。而最终,他们的成功也告诉了我们,只有所有人齐心协力,方能办好事情,而这是我们人类所缺少的美好品质。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处在英国二战后的恢复期。他想要要告诉世人,要想建立一个自由美好、平等快乐的新时代,那么所有人必须要团结起来。
故事的高潮是书的第三四部分。此时新领地已经初步建成,可是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没有母兔子,没有母兔子,就算他们自己建设规划的再好,也无济于事,于是他们要去另外一个兔群艾弗拉法要回几只母兔子。艾弗拉法领地有一套完整的安保体系,创造者是治伤草将军,但是由于他思想固化,目中无人,所以把榛子派去外交的使者当做投靠他们的兔子,把他们也编进了自己的记号队里,以便管理兔群。这些使者当然受到了拒绝,拼死才逃出回到领地。之后又去了一次才成功带回母兔子,之后治伤草带人追过来,兔子们也是骁勇善战,最终打败了敌人,获得了胜利。这其中的成功还与海鸥克哈尔和老鼠的帮助分不开,而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海鸥和老鼠要帮助兔子呢?这是因为榛子以前帮助过他们,榛子高瞻远见,知道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怎能 不让人佩服?
老领地和艾弗拉法都是压迫的象征,而榛子他们所代表的就是自由的化身,所以,只有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自由,人类和平相处,才能得到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
《兔子共和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感谢又一本好书让我品读思考!
《兔子共和国》读后感 篇2
《兔子共和国》是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不过与其能构成互文指涉的却多半不是童话等枕边读物,而是成人世界的著作,如《奥德修纪》、《旧约出埃及记》,还有《1984》、《动物庄园》等。这与作家理查德亚当斯的创作初衷是息息相连的.,本为公职人员的他,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现实存有愤懑之意,情发于中,与始终想写的关于兔子的幻想故事交织在一起,于是有了借动物群落为酒杯,浇心中积郁之块垒。兔子们在田野、高原上奔逐、角力,分明映射着人类社会的倒影与碎片。
故事的起始,宛如“出埃及记”在兔子群落中的再现,榛子相信有预言能力的伙伴小多子的超常感应——兔子领地即将有毁灭性的灾难,他们一起去见兔子首领,希望兔群一起离开,却被拒绝。榛子与小多子只好召集信任他们的几个伙伴出走,虽遭遇拦阻,但终于成功。之后的故事,既如奥德赛的艰辛回家之旅,又如兔子群落的辗转建国史,磨难不断,跌宕起伏,终竟收得不错的结局。
理查德亚当斯将其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构想与意见尽数放入故事的讲述中,随着小说的演进而展开,结构与主线亦由此构成。榛子、长毛、小多子等致力于建设的新领地显然是作家的理想所在,这种社会形态是宽松的、自由的,类似于共和体制。虽有领袖,但不是强力的统治,有着众人参与的民主。群落的内部成员群策群力,拥有基本的平等,言论开放,权利与义务对等,整体有一种和谐的氛围。“共和国”之谓,虽未免大了些,其雏形却是无疑的。
在兔子群落的奥德赛之旅中,遭遇了一个外表极安详、却渗透着奇怪意味的兔子“领地”。这里食物充足,兔子们都肥肥壮壮,饱食终日,似乎过得很舒服,但总是有古怪之处,如言谈吞吞吐吐、有意掩盖着什么,不时有兔子莫名其妙地失踪等。在小多子的探究下,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这并不是所谓的兔子领地,而是人类定期投撒食物的圈养基地。生活在这里的兔子,“他们非常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却装着一切平安无事的样子,因为食物很好,他们都受到保护。恐怖的事虽然随时发生,却一时还不足以驱使他们远离。”这一事实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兔子的惰性与劣性,均源于他们已做稳了奴隶,一切都有了外表的保障,虽然不时要向“奴隶主”供上活的生命作为代价,但只要没有轮到自己,依然假作不知优哉游哉地过下去。反之,若有成员不安于现状,对现存秩序提出异议,必要遭到打压,甚至“残杀”。有意味的是,这个领地还有一些吟唱诗歌的诗人,在“诡异恐怖的压迫之下痛苦不堪”,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说些“兔子热爱闪亮的铜丝(指勒死兔子的物什)之类的美丽谎言”。身处奴隶的境遇,麻醉剂的提供显然是不可或缺的,营造歌舞升平的`虚幻,甚至罔顾现实,为罪恶涂脂抹粉亦在所不惜。
如果说被圈养的兔子聚居地是奴隶的诡异安乐窝的话,那首领治伤草一统的兔子领地即是变相的“1984”。这个领地的所有成员都处于统治层的精准控制下,组织严密,没有任何个人空间,一切的行动都已被安排,一切的言论在监控中难以漏网。治伤草虽没有“老大哥”那般神秘与精神偶像化,但权威差可似之,其地位之稳固几乎看不到挑战。独裁统治下,不是没有出现过持异见者,但于最短的时间内即遭到镇压,从精神的摧残至肉体的消灭,无所不用其极。而榛子、长毛、小多子的“搅局”,打破了“1984”的独裁格局,瓦解了这个固若金汤的领地,治伤草最终权威丧尽,仓皇逃走。这一突然的变局表明,强大的独裁统治自有其虚弱处,人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或许被暂时蒙蔽遮掩,但终究会冲破牢笼,见到光明的所在。
理查德亚当斯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放置于关于兔子的幻想故事中,并不意味着理念高于感性,仅仅图解一套社会理想而已。他的《兔子共和国》是一极鲜活的奇幻小说,所有的形象均栩栩如生,蜿蜒的故事走向令观者惊讶流连。亚当斯显然对兔子的情状与行动特点有过详细地观察与揣摩,书中十余主要角色既具个性化,亦“兔态”十足,煞是有趣。深入的思考汇入奇妙的故事中,如盐溶于水,是亚当斯的追求,而我们所见,他的确做到了。
《兔子共和国》读后感 篇3
理查德·亚当斯说,他想借这本书描绘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这也就解释了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样一本有关兔子的奇幻小说,而且像史诗一般恢弘壮阔,完全可以把里面的ABCD兔换成ABCD人。当然,用兔子做主角,从兔子的角度叙述更动若人。
显然作者对兔子了如指掌,不仅是动物特性、生理特性,还有思想感情,好像他自己曾经是一只兔子。故事要从文弱的预言家小多子讲起,他在目前的生活中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他感到自己所在的兔群将不保,然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又没有证据的预言肯定不能让绝大多数人相信,所以兔子酋长径直把他的话给p掉了。仅有几只兔子愿意离开目前的领地,当然是出于各种原因,于是,以榛子和小多子为首的一小群兔子就这样踏上寻找新家园的旅途。
人会不断地成长,兔子也在不断历练。经过一番波折,榛子的领导渐渐为大家接受、认可、拥护。小多子充当军师的角色,底下的长毛、冬青等就是大将。
兔子的理想家园找到了,就是瓦特希普高原(Watership Down),然而要安居乐业还为时尚早,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母兔子,榛子派出求亲师团,革命仍未结束。
这部小说很励志,场面很宏大,如果拍成3D动画肯定很好看。兔子梦终于实现了,你不得不感叹这小小的白色柔软动物的智慧。
《兔子共和国》读后感 篇4
《兔子共和国》是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不过与其能构成互文指涉的却多半不是童话等枕边读物,而是成人世界的著作,如《奥德修纪》、《旧约出埃及记》,还有《1984》、《动物庄园》等。这与作家理查德亚当斯的创作初衷是息息相连的,本为公职人员的他,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现实存有愤懑之意,情发于中,与始终想写的关于兔子的幻想故事交织在一起,于是有了借动物群落为酒杯,浇心中积郁之块垒。兔子们在田野、高原上奔逐、角力,分明映射着人类社会的倒影与碎片。
故事的起始,宛如“出埃及记”在兔子群落中的再现,榛子相信有预言能力的伙伴小多子的超常感应——兔子领地即将有毁灭性的灾难,他们一起去见兔子首领,希望兔群一起离开,却被拒绝。榛子与小多子只好召集信任他们的几个伙伴出走,虽遭遇拦阻,但终于成功。之后的故事,既如奥德赛的艰辛回家之旅,又如兔子群落的辗转建国史,磨难不断,跌宕起伏,终竟收得不错的结局。
理查德亚当斯将其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构想与意见尽数放入故事的讲述中,随着小说的演进而展开,结构与主线亦由此构成。榛子、长毛、小多子等致力于建设的新领地显然是作家的理想所在,这种社会形态是宽松的、自由的,类似于共和体制。虽有领袖,但不是强力的统治,有着众人参与的民主。群落的内部成员群策群力,拥有基本的平等,言论开放,权利与义务对等,整体有一种和谐的氛围。“共和国”之谓,虽未免大了些,其雏形却是无疑的。
在兔子群落的奥德赛之旅中,遭遇了一个外表极安详、却渗透着奇怪意味的兔子“领地”。这里食物充足,兔子们都肥肥壮壮,饱食终日,似乎过得很舒服,但总是有古怪之处,如言谈吞吞吐吐、有意掩盖着什么,不时有兔子莫名其妙地失踪等。在小多子的探究下,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这并不是所谓的兔子领地,而是人类定期投撒食物的圈养基地。生活在这里的兔子,“他们非常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却装着一切平安无事的样子,因为食物很好,他们都受到保护。恐怖的事虽然随时发生,却一时还不足以驱使他们远离。”这一事实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兔子的惰性与劣性,均源于他们已做稳了奴隶,一切都有了外表的保障,虽然不时要向“奴隶主”供上活的生命作为代价,但只要没有轮到自己,依然假作不知优哉游哉地过下去。反之,若有成员不安于现状,对现存秩序提出异议,必要遭到打压,甚至“残杀”。有意味的是,这个领地还有一些吟唱诗歌的诗人,在“诡异恐怖的压迫之下痛苦不堪”,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说些“兔子热爱闪亮的铜丝(指勒死兔子的物什)之类的美丽谎言”。身处奴隶的境遇,麻醉剂的提供显然是不可或缺的,营造歌舞升平的虚幻,甚至罔顾现实,为罪恶涂脂抹粉亦在所不惜。
如果说被圈养的兔子聚居地是奴隶的诡异安乐窝的话,那首领治伤草一统的兔子领地即是变相的.“1984”。这个领地的所有成员都处于统治层的精准控制下,组织严密,没有任何个人空间,一切的行动都已被安排,一切的言论在监控中难以漏网。治伤草虽没有“老大哥”那般神秘与精神偶像化,但权威差可似之,其地位之稳固几乎看不到挑战。独裁统治下,不是没有出现过持异见者,但于最短的时间内即遭到镇压,从精神的摧残至肉体的消灭,无所不用其极。而榛子、长毛、小多子的“搅局”,打破了“1984”的独裁格局,瓦解了这个固若金汤的领地,治伤草最终权威丧尽,仓皇逃走。这一突然的变局表明,强大的独裁统治自有其虚弱处,人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或许被暂时蒙蔽遮掩,但终究会冲破牢笼,见到光明的所在。
理查德亚当斯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放置于关于兔子的幻想故事中,并不意味着理念高于感性,仅仅图解一套社会理想而已。他的《兔子共和国》是一极鲜活的奇幻小说,所有的形象均栩栩如生,蜿蜒的故事走向令观者惊讶流连。亚当斯显然对兔子的情状与行动特点有过详细地观察与揣摩,书中十余主要角色既具个性化,亦“兔态”十足,煞是有趣。深入的思考汇入奇妙的故事中,如盐溶于水,是亚当斯的追求,而我们所见,他的确做到了。
《兔子共和国》读后感 篇5
和《霍比特人》、《爱丽斯漫游仙境》等传世名作相似的是,《兔子共和国》的诞生,也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起初,作者们都只是想编个故事哄哄孩子们罢了。
1972年,52岁的理查德亚当斯是英国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在一次和女儿们乘坐长途汽车旅行的间歇,百无聊赖的他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关于兔子的故事,于是他便将故事讲给孩子们解闷。在女儿们的强烈要求之下,他把这个故事付诸笔端。于是,才有了这本在今天都不断重印,全世界范围内销售超百万册的经典之作。
然而,与其庞大的销量相比,理查德亚当斯在中国的名声,始终只局限于小范围的传播。尽管之前人民文学等出版社已经出版过《兔子共和国》的中译本,但也许是因为本书曾经获得《卫报》儿童文学奖和其他一些儿童文学类的奖项,主人公也是拟人化的兔子,因此将之简单归类为“儿童文学”,使得本书没有获得它应得的关注和认可。《兔子共和国》妙趣横生的情节无疑会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而它深刻的内涵却是写给成年人的。定义为“动物小说”显然有失偏颇,把它认作《柳林风》的接班人,则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它并不仅仅是童话,更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史诗。与奥威尔的作品放在一起看,还算“撒盐空中差可拟”。
和奥威尔的《动物农场》所不同的是,《动物农场》没有脉脉温情和浪漫的情节,它沉重的主题和讽刺性的语言直接表明了这是一部寓言,是为成人写作的。而《兔子共和国》则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在孩子们看来,这本地名全部取自现实,环境描写优美自然,动物习性描写严格遵照生物学事实的作品,是一个小兔子们经历各种奇妙的冒险,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之下,找到幸福家园的童话故事。
而在成人看来,故事中的兔子们在首领榛子的带领下,展开的英雄的冒险旅程和建国壮举,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榛子的勇气、小多子的预见性、长毛的力量、黑莓的足智多谋还有蒲公英和银叶花讲述的神话和诗歌等细节,让人联想起荷马的《奥德赛》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肯尼斯基切尔就曾经说过:“榛子的形象是建立在奥德修斯、埃涅阿斯等传统英雄人物的基础上的。”书中探讨了许多严肃的主题,例如流放、生存、英雄主义、政治责任、如何造就英雄及如何打造一个拥有共同信仰的群体等等。书中的种种矛盾,象征着专制和自由、理智与情感、个人和团体之间永恒的矛盾和斗争。
许多批评家认为,《兔子共和国》包含了多重的宗教象征,尤其是兔子祖先艾尔-阿瑞拉的传说故事就是模仿真实世界的宗教信仰元素而存在的。理查德亚当斯本人在2007年接受BBC的采访时断然否认,“没有一点儿相像,”他说:“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与寓言、隐喻或政治神话毫无关联。我只是写了一个故事,读给我的小女儿听。”尽管作者竭力想将故事与现实拉开关系,可是,解读故事内涵的权利已经不仅仅属于他了。也许他在写作的时候并未刻意地将兔子们的冒险和现实社会扯上关系,可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他无法将自己的意识独立于他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存在,他笔下的一字一句,都是他潜意识中对于所处社会关系的意识投射。
正如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一样,日光底下并无新事。只要涉及到对群体的描写,就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现实及意识形态扯上关系。当读者看到以野樱草为首的兔群为了贪图一时的温饱而与农人达成“半放养”协议时,恐怕都会暗暗心惊。它们沉溺于颓废的娱乐中,对试图让他们正视现实的伙伴横加攻击,并把这种生活当做是神赐予的幸福。这和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动物农场”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反复上演。理查德亚当斯无意识的写作,最终和有意识写作的奥威尔殊途同归,也许正印证了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观点:“这世界上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一个故事。”
悲哀的是,这些故事往往不仅仅是“寓言”,更是“预言”。而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将《兔子共和国》单纯地当做一本动物童话来看呢?也许,这才是作者理查德亚当斯最梦寐以求的事。
《兔子共和国》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完了《兔子共和国》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书里的情节,还有一些人物设定啊,我都还是很喜欢的。比如榛子是如何扎根于自己的领地,长毛是如何从艾弗拉法救出母兔子,还有他们守护自己的家园,都是很有意思的。
其实,我一开始就有个疑问,小多子是一个预言家,而现实世界里是不存在预言家的'说法的,那为什么给小多子要设置这样一个“不合理”的职业呢,他可以是一个洞察一切的侦探,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谋略家,这都是可以的。
刚开始读时,我认为作者把小多子设定成一个预言家是一个不经思索,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喜欢的决定。后来想了想认为这样也不错,一个出色的侦探不能为榛子出谋划策,一个谋略家也不能洞察一切的细节,所以把小多子设置成一个预言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多子只是一只兔子,所以想获得那么多种超能力只能依靠预言。
然而,阅读中我也发现,小多子还利用自己的观察力帮助榛子他们发现一些危险的事。比如,他发现榛子他们在野樱草的领地旁叼东西的时,警告榛子这样不自然,而这不用预言也是可以发现的。再联想到人类世界,虽然人类没有小多子这种预言能力,但是人类有各行各色的聪明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了如指掌,也可以预知一些事。这不与小多子“预言家”很相似吗?所以,我认为如果把《兔子共和国》中的榛子兔群看成一个国家,那么小多子就是这个国家里的聪明人。
说完了对小多子的理解,再讨论一下对野樱草领地的一些理解。那个领地是一个兔子养殖场,兔子们无忧无虑,但经常做一些榛子这种野兔子看到了之后震惊的事。读到这部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把头塞进了土里的鸵鸟,一个人蒙着眼走向了悬崖。
不过继续阅读下去,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野樱草他们是知道这里很危险的,他们也会时不时的有兔子的死亡;但是他们想过逃走吗,没有!可想而知,这种舒适已经让他们有了依赖性,他们每天用诗歌和一些传说来麻痹自己。因此,他们绝对不是把头塞进土里的鸵鸟,而是一个偷着东西的却在用语言麻痹自己的惯犯。不过话这么说,如果我真依赖上了那里“舒适”的环境,也可能会像他们一样,冒着危险去生活。但是无论怎么说,我还是为那里的兔子感到惋惜。
这就是我对小多子职业和野樱草的领地的一些分析和理解。这本书利用动物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你可以说他是一篇童话,但是仔细想,他又比“王子和公主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深刻、更有内涵。虽然兔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是他还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些人,和一些可怕的行为。
这可能是一本童话受到了那么多成年人的喜爱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