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无名观后感

2025/04/22心得

此篇文章无名观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无名观后感 篇1

看罢电影《无名》,心里一阵阵翻涌,感叹影片的结构巧妙,也感慨那个时代的一个又一个无名之士。

故事发生在1937年~1941年的上海,是纸醉金迷的上海,舞厅熙熙攘攘,灯红酒绿;是被称为“一座喧闹的孤岛”的上海,海上尸横遍野,痛哭声彼此起伏,灰色的…岛上的人不会眺望着大海,他们被黑夜蒙蔽了双眼…

在这样的上海,日本军官任命何先生前往举报人处获取有关共产党情报,何先生脸上笑然答应,实则已计划好暴露自己,将举报人灭口,并让叶先生(王一博饰)逮捕自己,进一步让叶先生取得日军的信任。计划成功后,日军派叶先生逮捕何先生与他夫人,并成功取得了日军信任,看到了日军计划攻占满洲的地图。最后日本战败,关东军溃不成军,日军撤出满洲。

我认为《无名》这部电影最大特色一是在结构的调整。与普通影片不同,电影的开头穿插了倒叙、插叙,看得着实使人“一头雾水”,例如把日军得知满洲已败的消息的崩溃放在最开头,留给观众悬念,为的是一步一步去深究,一步一步揭开谜底,看到最后恍然大悟,前面的疑问自然豁然开朗。

二是在色彩的'搭配,我发现导演很喜欢运用对比手法。难民在坑底被浇上水泥,在废弃的工厂前被一个个枪杀。那时候,地上是灰色的,天也是灰色的,人是灰色的,整个中国都是灰色的,看不到一点点光亮。再对比有日军的场景,明亮的星空下,饮着小酒,围炉小聚,畅谈甚欢,在乡间郊野的小道上,蓝天白云,哼着小歌,骑着小车。再到江小姐(江疏影饰)一袭红衣在稻田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让我感到窒息,一些场景的色彩的搭配对于观众来说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也却是讽刺的历史。

三是导演做了很多的隐喻和细节,其中有几幕我印象很深刻:阴雨天废墟上的断了腿的丧家狗被军官赶了出去,实际上是代表被残害的百姓,丧了家,也丧了国;人们被水泥活活淹没后,镜头里出现的羊,也是代表百姓,羊被日本人吃了,百姓们被日本人活埋了,中国被苦难淹没了,就像羊入虎口,无法逃脱…

《无名》结构很精妙,名字起的也妙。它的英文不是直接翻译的“nobody”而是“hidden blade”,中文直译过来就是隐藏的刀刃,那个时代的潜伏者们,是刀刃,刀刃是锋芒毕露的,但他们不行,他们要隐藏自己的光芒,要将自己隐藏起来,要隐姓埋名,要无名…

除此之外,我还有另一个对于影片主旨的体悟。电影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大名,最多一个姓,再加一个先生、小姐,我想这也是呼应了影名。无名,无名…忆往昔,千千万万个为驱逐日寇牺牲的士兵、亦或者是影片中的潜伏工作者;看今朝,千千万万个因疫情付出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每一个无名英雄。电影同名主题曲《无名》中唱道:“不妨再一起等一等,等无名者阳光闪耀的那天。”

隧道尽头终有光,像世界会如常…

无名观后感 篇2

年初一去看了《无名》这部电影,冲着电影的“悬疑”两字的标签去的。再者王一博作为运动行业的头部品牌安踏的代言人,了解其业务水平,也算是观察行业的其中一环。我本人对于所谓的“流量明星”既不喜欢也不排斥。只想谈谈自己观看完电影后的观影感受,可能会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首先是电影存在的几个大的无法回避的缺陷:剧情发展太好猜;作为以在豆瓣上被标签悬疑的电影(虽然我也不知道是谁打的),以及看得出电影整体的氛围都在往悬疑谍战上去营造。但可以被作为观众的我猜到剧情走向,我觉得还是挺失败的,当然可能也和观看者的阅片量有一定关系。到底是希望观众容易更容易看懂获得更好的口碑和市场反馈,还是需要观众需要反复观看反复的推敲。导演或许是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吧。还有另一个原因的就是王一博长着一张帅气的正派脸出演坏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好的悬疑电影一般都会在电影的前段出现一些暗示,这样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才会觉得合理,能够很好地给观众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剧情铺垫不够的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只会觉得强硬或莫名其妙。《无名》给人的.感觉就好是导演说王一博是好人他就是好人,剧情的翻转更像是强行塞到观众嘴里的.白米饭,或许前面导演有进行暗示,我没有留意到,因为我的精力已经被导演机智的运用打乱叙事节奏来分散了。

悬疑电影不同与喜剧,角色行为和事情发展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才能说服得了观众,角色一些突然动作没有拍出剧情就会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没有连锁反应的事情发生,就会给观众觉得“就这”?说白了还是缺乏信服力,个别幕戏你甚至不知道导演设置的用意,或是为了表达什么?改拍的没有拍出来,拍出来的又觉得多余。全篇没有一幕戏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正反派甚至看不出有正面的冲突。能称得上高潮的部分只是两场打戏(一场是王一博以一敌多日本士兵,一场是结尾的与梁朝伟的互殴),作为悬疑电影显然是不行的。

最后电影整体的演员的表演方式,与程耳之前导演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可以是一脉相乘。角色全程都处于“端着”的状态。而且这种“端着”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非常刻意是装出来的。

不知道是不是学习的表演的方法不同的原因,梁朝伟似乎无法很好的融入这种表演风格,对比他自己以眼神封帝的陈永仁一角,虽然台词也很少,但在里面的表现更真实,你能感受到是角色不太喜欢说话,但是一说话就会在话中掺杂很多的语气助词。或许是出于对话过程的不自然,在角色说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手部动作,但是呈现的效果也很僵硬,设计感也很重。

整场戏看下没有能让我更好看到王一博的发挥,有几个镜头中通过眼神的变化以及一场哭戏,只能说努力是有了,但未成大器还需要再打磨打磨。当然必不能全怪演员本人,也要归咎于导演对于角色“端着”的设计。

虽然大家都说这几年黄磊参加的综艺节目有些多,看到他容易跳戏,但至少在我看来在整部戏中他是最符合导演这角色设计的,或许也和他出身学院派的表演方式有关吧。

无名观后感 篇3

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得灵魂颤抖

1941年6月25日,苏联空军突然空袭了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压抑三年的芬兰正式向苏联宣战,继续战争爆发!

1941年8月31日,芬兰部队抵达维堡,宣布收复1939年失去的全部领土。

1941年10月21日,攻占苏联城市彼得罗扎沃茨克市。

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兰防线。

1944年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苏联停止进攻芬兰。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苏芬之间的战争却鲜有人知。可偏偏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完整讲述了苏芬“继续战争”的全过程,并且被三次翻拍成了电影,它的名字叫《无名战士》。

在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后,芬兰失去了卡累利阿地区,其中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对此,芬兰始终耿耿于怀,在森林中训练新兵等待时机收回领土。直到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芬兰看到了收复国土的机会,毫不犹豫向苏联发起了进攻。从历史角度来看,冬季战争里赢得国际声望的芬兰完全可以将本片拍成一部“犯我国土、虽远必诛”的热血战争片。可偏偏长达3小时的《无名战士》被拍得极为克制和冷静,这种“冷静”让人感觉太过平淡、甚至是无聊。为了将这种“冷静”氛围营造出来,全片的色调几乎以灰暗的冷色调为主。这倒将也挺符合芬兰这个北欧**的性格,另一方面灰暗的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战争的阴暗面。

不仅如此,客观而真实的镜头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悲壮而残酷的'战争岁月里。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犹如在眼前,被炸瞎双眼后飙溅的鲜血、痛彻心扉的叫声,从尸体上搜刮而来的面包拿来就直接咬一口,即便是被运回的伤员也难逃敌方的埋伏而惨遭杀害。作为一部描绘战争众生相的电影,《无名战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可每一个人物恰恰都是主角。初入战场胆小怯弱的指挥官,在打了几场胜仗后意气风发;跟着战争一起成长的新兵从毫不留情地枪杀俘虏,到学会怜悯、主动把枪放到伤员的身旁,让其解脱痛苦。还有初入伍的新兵蛋子,因为没经验会抬头过高而被爆头身亡。

这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了。这个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老兵再次入伍,经常对于上级的命令不屑一顾,不爽时更是直接破口大骂、毫不留情。但他对战友又十分照顾,不仅细心教导刚转来的新兵如何巡逻,还冒着枪林弹雨将受伤的战友背过河。别看人家整天一副老油条的样子,打起仗来可丝毫都不含糊。不仅握枪姿势极为实用,连清战壕的战术都十分精准高效。

明明有着一身好本事,可以在战争里建立丰功伟绩的他,却一脸不在乎: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种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他真正在乎的是,在家中的三个儿女和即将生产的妻子。当他终于有假期回家照顾妻儿时,还不忘一起收割家中田地里的黑麦,而这一幕是全片少有的暖色调的温馨画面。没有真正意义主角的《无名战士》,反倒每一个人物身上独有的特点给刻画了出来。即使看完电影的我们仍旧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却能够被人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这种看似是“弱化”单一角色的讲述方式,其实是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奈、悲伤,还有失去亲人、失去生活的迷茫。这种影响其实是我们在超级英雄电影里看不到的,因为那些战斗力爆棚、能够死而复生的超级英雄更多时候考虑的不是面包,而是如何打败敌人。或许我们在看这些超级英雄电影时会感觉热血沸腾、兴奋不已,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但是他们却不会告诉我们做一名光鲜的英雄背后所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即便芬兰在这场战争里占据着声誉优势,但是在《无名战士》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苏联方面大规模的军队,只有偶尔零星的几个苏联小兵还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场战争。这种刻意不渲染敌方形象的做法,与去年诺兰的《敦刻尔克》颇为相似,这样做的本意是想要让观众去反思战争所来的影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而非去建立敌对情绪。在这场战争之后芬兰选择了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即便在东西冷战时期也维持中立。这样的深远影响足以见得战争带给芬兰人民的伤痕有多么的深。

那个老兵曾一语道出了这个伤疤: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可怕的,是谁发动的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经历的人都会受难。当老兵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中,妻子飞扑入怀、女儿眼神里的开心,我们才会明白,家是最值得去守护的东西。

无名观后感 篇4

看罢电影《无名》,心里一阵阵翻涌,感叹影片的结构巧妙,也感慨那个时代的一个又一个无名之士。

故事发生在1937年~1941年的上海,是纸醉金迷的上海,舞厅熙熙攘攘,灯红酒绿;是被称为“一座喧闹的孤岛”的上海,海上尸横遍野,痛哭声彼此起伏,灰色的…岛上的人不会眺望着大海,他们被黑夜蒙蔽了双眼…

在这样的上海,日本军官任命何先生前往举报人处获取有关共产党情报,何先生脸上笑然答应,实则已计划好暴露自己,将举报人灭口,并让叶先生(王一博饰)逮捕自己,进一步让叶先生取得日军的信任。计划成功后,日军派叶先生逮捕何先生与他夫人,并成功取得了日军信任,看到了日军计划攻占满洲的地图。最后日本战败,关东军溃不成军,日军撤出满洲。

我认为《无名》这部电影最大特色一是在结构的调整。与普通影片不同,电影的开头穿插了倒叙、插叙,看得着实使人“一头雾水”,例如把日军得知满洲已败的消息的崩溃放在最开头,留给观众悬念,为的是一步一步去深究,一步一步揭开谜底,看到最后恍然大悟,前面的.疑问自然豁然开朗。

二是在色彩的搭配,我发现导演很喜欢运用对比手法。难民在坑底被浇上水泥,在废弃的工厂前被一个个枪杀。那时候,地上是灰色的,天也是灰色的,人是灰色的,整个中国都是灰色的,看不到一点点光亮。再对比有日军的场景,明亮的星空下,饮着小酒,围炉小聚,畅谈甚欢,在乡间郊野的小道上,蓝天白云,哼着小歌,骑着小车。再到江小姐(江疏影饰)一袭红衣在稻田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让我感到窒息,一些场景的色彩的搭配对于观众来说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也却是讽刺的历史。

三是导演做了很多的隐喻和细节,其中有几幕我印象很深刻:阴雨天废墟上的断了腿的丧家狗被军官赶了出去,实际上是代表被残害的百姓,丧了家,也丧了国;人们被水泥活活淹没后,镜头里出现的羊,也是代表百姓,羊被日本人吃了,百姓们被日本人活埋了,中国被苦难淹没了,就像羊入虎口,无法逃脱…

《无名》结构很精妙,名字起的也妙。它的英文不是直接翻译的“nobody”而是“hidden blade”,中文直译过来就是隐藏的刀刃,那个时代的潜伏者们,是刀刃,刀刃是锋芒毕露的,但他们不行,他们要隐藏自己的光芒,要将自己隐藏起来,要隐姓埋名,要无名…

除此之外,我还有另一个对于影片主旨的体悟。电影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大名,最多一个姓,再加一个先生、小姐,我想这也是呼应了影名。无名,无名…忆往昔,千千万万个为驱逐日寇牺牲的士兵、亦或者是影片中的潜伏工作者;看今朝,千千万万个因疫情付出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每一个无名英雄。电影同名主题曲《无名》中唱道:“不妨再一起等一等,等无名者阳光闪耀的那天。”

隧道尽头终有光,像世界会如常…

无名观后感 篇5

最近,《长津湖》上映瞬间就爆炸了网络,很多人看完回家甚至去吃冻土豆,体验一下志愿军的辛劳。但我前几天去外面烧烤、看黄河,后几天待在家写作业,根本没空看,毕竟巜长津湖》长达三个小时,所以在家观影时就发现了这么一部影片。

《浴血无名川》也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相比于《长津湖》、《金刚川》等影片著名的战场,它是很平平无奇的小型作战,志愿军只有一个排,美军也是一个炮营,规模并不算大,但它更能让我们从一个小战争看到大型战埸的困难,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志愿军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双方的装备差异。

影片中,志愿军以一个排的兵力智取美军炮营。在路上拦截下美军运输装备的吉普车,并在晚上将车上的装备运回,里面的`面包、咖啡粉、烤土豆、机枪、迫击炮他们第一次见,从此火力大增。但美军一个炮营另外不断有兵来支援,这边志愿军孤立无缘又无法联系到总部,只能到美军阵营偷电报。于是一次又一次进攻,仅剩下两人,成功与总指挥部去的联系,最终炮轰美军重炮营

我个人感觉这部影片作战虽然不是很激烈,但是完全能够体会到前线作战的不容易。志愿军奋不顾身报家为国,同时从细节上看出美军胆小,怕死,毫无人性,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制胜之道吧!

无名观后感 篇6

在年初一去电影院观影是近几年我家的新节日仪式感,所看影片选了《无名》,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抗战时期的谍战题材全家人都喜欢。

本来我是带着点儿“可能这是一部主要观看对象为粉丝”的影片的心态的,但是从一开场,我就彻底改观了这种多少有些戏谑的心情,不得不被电影镜头带入其中情境,认真观看起来。

结论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从昨晚看完影片到现在过去24小时了,仍然在回味其中的一些细节。

所以这将是一篇比较认真的观后感,优点缺点我都会谈到。为了不剧透,我将尽力不谈情节,只说令我非常喜欢的关于电影表达本身的部分,以及我感觉到稍显不足的部分。

首先谈谈我喜欢的部分。最喜欢的就是本片的镜头表达,通过不同风格的画面来替故事诉说着它的心思。例如,前一秒唯美纯净平和的洁白羔羊,下一秒就是一锅胡乱炖着的肉,甚至连能令人产生食欲的好颜色都没有。这种反差画面镜头,在本片里出现很多次,或许希望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或许仅仅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现实的残酷。不论是什么,这些不需要台词的画面,就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最直观的一种表达。

摄影画面的色彩上,在黑白灰对比,暗色调和明色调的运用,都有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使我比较深刻记住的是那碗噼啪乱跳的虾。环境的颜色都不鲜明,唯独那碗活虾的料汁的暗红色令我感觉刺眼,那颜色和牢房里的地面上永远洗不干净的.血污岂不是一样?而虾这个挣扎跳跃的主角虽然被泡在料汁里,却也分明是黑灰色的。导演想说什么欲言又止,但恐怕观众是可以领会到的了。这就是镜头的语言,是摄影的沟通方法,是电影的表达艺术。

镜头里的一些特写细节,也是在讲述线索,仿佛是猜谜,每一点蛛丝马迹都是在帮观众推测出情节的链条关系。至于这些镜头所透射出的种种隐喻和思索,则是另一种让观众回味的地方,各人都会有各自的解读,所以产生的后劲也是很大的。

叙述。电影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顺序讲述故事,也就是说,是非线性叙事模式。可能这种方式不是每个观众都适应或者喜欢的,我很喜欢,并且我惊喜地闻到了一点黑泽明的味道。

其实这个故事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把事件按照时间顺序重排,观众会发现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抗争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先辈们的故事,大体上都是没有惊天动地精彩纷呈的,他们越是平常才越是胜利的保证,甚至很多生死攸关的经历是能用一句话就概括得完的。正是如此,我觉得这个非常规的讲述方式更合适,更容易让观众印象深刻。

开篇看起来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讲述,我认为是一种对每个人物的素描,然后针对每个人物开始各自表述。也就是说,这种插叙倒叙和人物视角的切换,是将每个人物逐步丰满立体的过程。比起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方式有利于故事情节理解来说,这个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层次感,就好像散文那样,“形散意不散”。

这也呼应了片名《无名》,它想讲的是一群人,而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对于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来说,这个非线性叙事的方式给人物树立是起到了助力的。

不够完美的部分。前面说了很多的画面和色彩的表达,搭配上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影片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我认为影片想引起人们注意的那些过于庞杂的历史过往的方方面面,实在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就能说得完的,能用镜头语言给观众留下一些记忆,已经是一部好电影了。但如果故事能更加丰满一些,一定会让对信息量和逻辑性上要求更高的观众得到满足和享受。

演员方面只说说王一博。王一博的角色适配度其实是超出我的预想的,他的表现是合格的,甚至可以得分更高点。日语台词和上海话台词都非常加分,武戏也是个加分项。

可我也不得不说他的演技不足的地方。和梁朝伟以及日谍长官对戏的时候还好,因为有年龄和地位的差距,他表现得谦逊和弱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合适。反而是与平辈的“同僚和朋友”的王传君对戏的时候,让我感觉略显不足。尤其是最后和王传君对峙一段,明显没有接住王的气场,若能体现出内心情感冲突后更坚定强烈的“必杀”的杀气,就完美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我没有讲到的地方,但我自己喜欢和觉得有遗憾的点基本上是交代完了。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再看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各种细节,欣赏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种种的细腻之处的影片。

也借《无名》向那些生前无名,故后仍然无名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