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此篇文章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一开始看这本书,总觉着很奇怪。为什么书信能够编成一本书?但越读到后面,就越感激这本书。
傅雷是一位翻译家,大儿子傅聪是闻名世界的钢琴家。这本书,便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书信合集。从一九五四到一九六六,从傅聪刚去国外到傅聪结婚生子。从书中,我看出了傅雷这位父亲的唠叨,他的“唠叨”,大到关心孩子的世界巡演,小到关心孩子在国外的食物合不合胃口,饱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爱意。
其中最最让我难忘的,便是傅雷与儿子谈终身大事与小孩起名这两件事,比起其他的事件,这两者很贴近生活的.。傅雷信中对儿子说到对自己的终生伴侣要一心一意,要善于交流,不可以当唐璜。我想,要让傅聪做到这一点,傅雷大概是付出蛮多的。首先他要以身作则,以行动告诉后代应当如何做;其次他要有头脑,有方法,才能让儿子信服,我想这是蛮难的。第二个是给小孩起名这一事件,信中写到,男孩名为凌霄,女孩名为凌云。后来,傅聪生了个男孩,便取名为凌霄。给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孙子起名,这一行为不正好体现了傅雷对于后代深深的爱吗?傅聪听从父亲的意见,这也恰恰说明了傅聪对父亲的爱也是多么深刻。
不由得想起我与我的父亲,我们二人不似傅雷父子相隔几千里,我们朝夕相处,爸爸给我的爱虽然不像母亲的细腻,但很让我回味。
我爸爸个子不高,但他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最高大的。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崇拜我的爸爸,可以这么说,我爸爸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他有一身的才艺,说单口相声、演小品、诵读、写诗、玩乐器……他无不在行,他是我心中永远的“SUPERSTAR”。我常常有机会跟着爸爸到各个地方演出,爸爸在上边表演,我就在下边做观众,为他鼓掌。每次主持人念到我爸爸名字的时候,我对爸爸的敬佩就油然而生,爸爸真的很厉害啊!每当爸爸表演结束,观众席总是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心里甭提有多骄傲了!那时的我想,有一个这么厉害的爸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之后爸爸高大威武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成为我的榜样。
我不知道我是否将“傅雷家书”读透了,但我可以肯定,傅雷家书带给我的,绝不只是傅雷父子的故事这么简单,还有对父爱的深深思索。
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180多封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是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两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没有尽头。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作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支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一个警钟,不论在做人还是其他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以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这么丰富的养料。时时给他知道,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他不变的本色。
翻开《傅雷家书》,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一次给儿子纠正了用错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的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那橙黄色的封面,是父母倾注的爱。
那句句的问候,是流淌于心间的暖。
那一张张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记忆。
——题记
让时光轮转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聪到波兰留学。从此以后,傅聪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于是,感情在一封封家书中传递,来往。身为父母那浓烈的思念与期望溢于言表,身为儿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
一、教育
我觉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个严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个令我印象较深刻的故事。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读完,不禁感叹傅聪的才气,更赞同父亲的做法。鼓励孩子走向更宽广的天地,这是一个家长的最可贵之处。虽然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追随自己孩提时代的梦想,在梦想中奋进,并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探寻。不虚此行,不负韶华。
其实纵览全书,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书信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这一切都时刻感染着我,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琴生涯。从小我就在钢琴前,演绎着音乐的魅力。当时是挺苦的,但现在想起来弹钢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乐,的确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没有像傅雷这样的家长。我当然不是贬低自己的家长,而是钦佩书中的这样一个家庭,像书中的这样一对父母亲。但一切也未必泯灭我对音乐,对钢琴的热爱,还是依然。再次回到书中,傅聪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成为有名的钢琴家,受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他严厉的父亲密不可分的。
书信不仅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是亲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二、爱
从书中可以得知,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灵的安抚。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看到这里,才感到父母与儿子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在这个世界上,“人爱其子,胜于一切。”的道理谁都懂。是的,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虽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这种特殊的,传递情感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如孤儿一般的处境里,仍感觉父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了,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也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可见亲情的力量是多么得伟大,是多么得强烈!我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觉亏欠他们的实在很多。感激他们的同时,又联想:“世上任何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样的,我们应当做的,唯有像傅聪一样,努力读书,回报父母,更加要热爱祖国!”
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教育,永远影响着我们,甚至更加深远!
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为著名钢琴大师,傅敏为英语特教教师,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初中的时候,就有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但是当时并没有在意,而这个寒假,恰巧我在图书馆中借了这本书,利用寒假将它看完了。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子女沟通,在一封封信件中,傅雷对孩子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从家信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他爱子教子的精神实则令人感动。
傅雷家书让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地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家书中父母的淳淳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同样令人感动。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许多丰富的精神养料。父亲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及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我认为傅聪这样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子啊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述出来?总之,看完《傅雷家书》之后,我觉得这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
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矛盾的一种生物。他们看似严厉,却又内心柔软。他们想让孩子展翅高飞,却又开始早早地牵挂。他们为孩子取得的成绩骄傲,却又有着数不尽的担心……
傅雷就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也是全天下父亲的代表。
儿子生活的琐事,点点不愿错过
家中钢琴的摆放,光线的明亮阴暗,寄来的照片日期,信件里面的错别字……所有生活的小事琐事,傅雷都事无巨细地认真考虑,并给予儿子真诚的建议。
傅雷一封封地给儿子写信,心中充满了各种担心:功课是否用心,睡眠是否充足,老师是否负责,练习的曲子是否难懂,行程的安排是否太过紧凑……
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傅雷都有着无数的问题,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关爱之情。
尽管儿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飞远了,作为父亲,傅雷还是把一颗心紧紧绑在儿子身上,生怕错过儿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尽管儿子会忽视他的关心和建议,作为父亲,傅雷还是怀着最真诚的心写下苦心造诣的教子篇。
“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儿子傅聪和人微小的争执,就让傅雷担心和思索,多次叮嘱儿子要态度谦恭,要虚怀若谷,要理直也不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这种宽和大度其实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为人处世方法,也是我们这个浮躁社会所稀缺的美好品德。
儿子奋斗的成败,他细心呵护
屈原之《离骚》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傅雷及我们的父辈,奋斗是他们时代的主题,更是他们的追求和信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用执着的干劲托起明天的太阳,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成功的花儿。
成功的花儿很美,花开的风景很宜人,但即使花开似锦,我们的父辈依然在成功面前保持理智。
我国自古就倡导面对成功如履薄冰,要戒骄戒躁,而这正是傅雷对儿子的叮咛:“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才是坚强的最好证据。”这也是父辈们一直告诫晚辈的,“越是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面对奋斗得来的成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父辈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一声顺遂。然而成功的花儿再美,也有花开花败的时候,这也是人生的真是写照——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也有低落。
为了减轻孩子面对失败的痛苦,为了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亲以谆谆教导之心,为孩子铸就坚强的铁衣铠甲。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把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导,用手中的笔,凝固到每一行的字里面。父亲的心思在字里行间显得格外细腻,也格外动人。
一句句叮咛,都是父辈的爱意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是杜子美对儿子的叮咛,教育儿子要提升文学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放翁对儿子的叮咛,告诫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通小垂九龄,但觅梨与粟。”这是陶渊亮对儿子的叮咛,提醒儿子要努力上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叮咛,期盼儿子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话全是父亲对儿子的教导,也是整个父辈对晚辈的期许,包含了深沉真挚的父爱亲情。
爷爷把父爱传给父亲,父亲又把父爱传给儿子,儿子还要继续传承。深沉的父爱看似波澜不惊,却伟大感人。他们看似平淡的话语,却包含着历经沧桑的智慧和对晚辈的关心之情。
听听父亲的叮咛吧,把他们的话刻在脑中,把他们的爱记在心里,以梦为马,以爱为翅,策马奔腾,去奔向光明的未来,迎接美好的人生。
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傅雷家书》不仅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资料。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
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一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
的琴。但是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
去。但这次,傅雷不仅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店铺、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向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
似的处境里,仿佛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
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久影响着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