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
此篇文章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 篇1
因为工作和幼儿园打了很多的交道,大多数幼儿园的园长对于幼升小课程都是十分谨慎的。其实很早以前教育部门就对于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了有禁止的态度,但是,一部分幼儿园依然进行着,原因是家长的诉求!为什么家长如此着急的想要如此小的孩子接触这些课程呢?其实在我看了小学的课本之后我发现,从学前班到小学课程的跨度很大,不补习的孩子和补习的孩子从小学就会开始拉开差距,孩子更辛苦,家长更着急。所以,与其说禁止学习这些小学课程,不如应该更专注于如何让幼升小变得更加平顺。
同时,我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一下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年龄过小孩子学习这些小学内容。拔苗助长违背自然发展,排除那些智商较为超常的儿童,需要通过阶段性的心理发展,脑部发育来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
通过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以发现,2—7岁之间的儿童只具备了表象思维,并且,他们的认知是较为零散和混乱,虽然5岁左右才开始具备抽象思维,但是很初级,也就是说,他们只能是看到木头说木头,石头说石头,是无法进行联想等思维方式的,而拼音等小学课程的内容已经开始了抽象思维的应用,拼音就是如此。汉字和拼音的转换不仅需要识记,还需要进行语言性的联想,这种学习过程既不符合儿童的语言发展,也不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主要原因是,当课程成为孩子的压力时,它损失的实际是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发展,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以及训导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一种教导意义,而是逼迫性;当孩子因为自身的发展限制无法达成学习目标时,他们的潜意识当中就对自我进行了否定,如果加之父母和老师的影响,更会如此。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缺乏了正面的心理影响,那么,其整个人生都会陷入这种“陷阱”当中,在今后的心理发展当中出现自卑、偏执等人格缺陷!
所以,国家基础这些表面或者深层次的考虑禁止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这些。
但是,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去学习,只是要注意方式。重点是请应试教育,重口语教育,就是老师带着孩子拼读即可,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性很强,游戏性的模仿学习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 篇2
幼小衔接和起跑线没有必要联系,上幼小衔接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决策,因此,我的答案是家长不应该抱怨。如果家长在家庭中做好了亲子教育,哪怕小学一开始入门较慢,但也会慢慢爬升上去。收获父母高质量陪伴的而孩子,比起外面报班学习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习惯、在智力开发方面也相对更加均衡。这里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来了解一下。
1、幼小衔接班是必由之路吗?很多家长认为别人孩子都在学习幼小衔接班,如果我们不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年级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小调研,结果发现,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由于提前接触到了知识,因此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会反应更快,更自信,但这样的优势并不长久,在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经历过幼小衔接班但是有更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逐渐缩短差距,逐渐赶上来。因此,可以说,学习习惯更加重要。
2、孩子的起跑线不在小学,而在家庭。我们经常把上小学的孩子,称为学龄儿童,认为是学习的初始年龄,而事实上,学前阶段,也就是我们说早期教育阶段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实现系统的教育过程,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对于儿童的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行为规范训练等。这些训练始于0-3岁,影响一生,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
3、要注意教育节奏,反对功利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获得高分,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过早激发功利、强调结果,只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畏惧成绩,厌恶学习。学习是一生的,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与习惯比起赢在起跑线要重要的多。
我觉得孩子抱怨幼儿园就不对了,除了幼儿园之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哦。
1.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必需品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必需品,很多时候孩子都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个阶段都是很多的`培训机构制作出来的需求,国家教育提倡学前教育不要小学化,小学文化知识不减少,那么中间地带就会有培训机构来填补,这个机构就必须放大家长的焦虑,告诉你如果你家的孩子不上幼小衔接那么就会落后。
2.小学暂时落后也不用过于焦虑
小学阶段没有多少知识,孩子暂时落后,家长就好好的辅导一下就可以,一年级用不了一千多字,孩子的生命也不光光就学习这一件事,所以不要焦虑。
3.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根本,不要把责任推给其他人,很多时候从自身找原因,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自身会有动力去学习,去探索。
幼小衔接不是必需品,家庭教育不能少,家长多关注,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 篇3
作为即将幼儿园毕业的幼儿来说,幼小衔接迫在眉睫,但是许多家长由于急于求成,在幼小衔接认识方面存在主要两个误区。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提前让孩子学习过多的小学知识。
误区二: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准备。
针对以上两个误区,咱们家园应该携手帮助孩子从哪些方面做好幼小衔接:
一、学习能力衔接:
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创新力、思维力等,让孩子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学习, 爱上学习。
针对以上大班下学期着重从以下几点做起:
1、培养孩子上课的规则意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坐姿等。到6月份我们会逐渐将每节活动加长至35分钟接近小学每节课的时间。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上课时间。
2、本学期我们新创设了“我要上小学”的区角,让孩子爱上小学,向往小学生活,为上小学做准备。
3、我们还会开展各种识字游戏:包括词语开花、幸运字等游戏。
二、行为习惯衔接:
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性、适应性、时间观念、责任感等良好品质,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严格管理的小学生活。当然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等也得需要家长在家注重这些习惯的培养。
1、改掉丢三落四的习惯:平时活动时记得自己的作品要记得做标记,请家长教会孩子写自己的名字。我们可以在最后两个月每天养成“画日记”的习惯。主要为上小学后记作业、写作业做准备。
2、独立性的培养:锻炼幼儿独立扫地、拖地收垃圾的`能力,独立收拾区角为他人服务。
3、进行竞选小班长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自信心。
三、情商社交衔接:
老师针对性的引导与关注,良好的礼仪礼貌训练,让孩子融入到学校的大家庭中,增强孩子情商社交能力,让孩子自信、大方、受欢迎。做好各种心理准备:
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2、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
3、给幼儿课间10分钟,让幼儿体验课间10分钟需要做什么事情。 我们会提醒孩子模拟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入厕、洗手、喝水,然后再自由玩耍。
4、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
真正适合孩子的幼小衔接需要我们家园携手努力,掌握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从物质、心理两方面着手帮助孩子顺利升入、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 篇4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不是百分之百的对,也有百分之90的差不多。一个孩子,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学习模式。父母开心一逗,就知道笑;拿来奶瓶,就知道要喝奶,而且特高兴;父母生气,就知道心情不好。慢慢大了些,就会学着爸爸喝酒、抽烟的样子,学着妈妈穿高跟鞋、走路的样子,再大点就会学奶奶戴眼镜、学爷爷拄拐杖的样子。以至于慢慢学会了去模仿家长更多的习惯,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总喜欢悄悄的去模仿,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分辨好的或者不好的,所以导致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更多的话是“这是跟谁学的.”,殊不知这都是他们的罪过,这也是我经常和家长交流时听到的最多的话,我也只能把“言传身教”这句话传送给他们,目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去解决,从而教育自己的孩子。
大班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此时更为紧张,因为开学后他们即将面对升学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和各种心理压力,所以我利用业余时间一直都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如何缓解各方面压力,有何更有效的方法做好准备,以便应对家长的各种问题,刚刚又读了一本《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中的一段“分享的成长”,感觉这和我的教育观点一致,里面的事例也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也让自己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如何更好做好孩子的后备力量。对于我们这个班,一路带来,已经走过了将近3个年头了,他们的一切,包括孩子和家长,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特别是即将进入小学的他们,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准备,我想家长比我更急于知道答案,这些绝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教育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所以孩子打进入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家长就要和幼儿园、老师一起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很多好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老师会谈到,怎么怎么学习,如何养成好习惯等等,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学习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走向社会,以至于以后的生存,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做人。现在的家长在这一点认识都很模糊,他们会一味的追求高分,会导致低能,智商是重要,情商更重要。因此,书中也强调了初入园到大班幼升小的孩子,最基础、普遍的教育就是“分享中的成长”。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 篇5
因为一年级的课本有一定难度,孩子刚刚入学,还不适应。对于孩子来说,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新知识,需要认真去听,动脑子去记,这是跟以前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需要慢慢去消化。比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许多大人还不会呢,更何况六岁的没有基础的小孩儿?我女儿也是这样的,一年级上学期经常倒数第一,卷子上连答案都不知道填在哪里。但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一星期、两学期……孩子就像小蜗牛一样进步越来越大。进入二三年级之后,没有基础的孩子就会和别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超过了她们。因为孩子养成了认真听讲、做作业的好习惯,学习态度很端正。
学习了幼小衔接课程的孩子,等于把一年级的.功课先学了一遍,老师上课讲的新知识对他来说早就烂熟于心了,考试的卷子也早就做过了,考试情况当然很理想。可是,这样的烫剩饭是很没有意思的,所以,不少学生走神、做小动作、不爱学习甚至厌学。别看有些孩子才六岁,就已经学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文化课了。这样的孩子考高分如探囊取物,能好好听课吗?能不厌学吗?进入二三年级以后,老底儿吃完了,要学新知识了,和没有基础的孩子坐在一起,优势不在,甚至会因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而退至中下游。
总之,赢在起跑线再重要,也没有赢在终点重要。一年级的学生家长,不要心急,不要为孩子暂时的落后而沮丧,要相信孩子是会赶上去的,静待花开!
起跑慢并不意味着最后会输
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发育成长过程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学什么都快人一步,有的孩子则是慢工出细活,作为家长,一定要接受这种差异。儿子同班一个小女孩,住我们楼上,每天都会下来玩,超级聪明,家长也没投入多少心思去教,早早就会了好几百个汉字,二三百的英文单词,有一天我问她会不会加减法,她说不会,然后我教了她不到10分钟,十以内的加减法基本就会了。反观我自己的孩子,我每天晚上都会抽时间教他一些东西,到现在也就能记住不到一百个汉字,英文单词和句子就更加少,1-1还等于1呢。
但是一年前,他连数字1 2 3都不认识,更别说别的东西了,相比起来我觉得他进步很大了,我对孩子的评价就是,他什么都能学会,只不过会比别的孩子慢一些,人家五岁会的东西,他可能要到六岁才会,而且估计上小学以后也是这种情况。但是不能抱怨孩子,他可能就是会慢一些,吃力一些,但这并不是他的错,而且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漫长,走得慢一些也不是什么致命伤,别人会看到的风景他也会看到,别人在20岁能达到的成就,他到21岁也会达到,我又担心什么呢?
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别人家养的是飞快的小猴子,我们家是个慢吞吞的小蜗牛,但是看他慢慢但坚定向前的样子,更多的是感动。
我小的时候也是超级聪明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拔尖的那一拨,幼稚的我曾经会去想班级上那些成绩不好,看起来有些笨笨的同学将来可怎么办啊?可实际上,到了这个年龄,再去看,大家都活得很好,有些当年靠后的孩子早就取得了远超过我的人生成就,如果一定要比较,也要放到一生这样的尺度,你会发现起跑的时候,快几步,慢几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差异。
不要总盯着别人家的孩子
问题里面的妈妈是因为对比,才觉得自己孩子不足,才抱怨,那索性就不要对比,你比或者不比,差距都在那里,知道了,短期内也改变不了什么。把这种怨气和焦虑传递给孩子更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世上总会有比自己孩子出色的娃,也总会有不如自己孩子的娃,但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与咱们没啥关系,我们只要盯着自己的孩子就好。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 篇6
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不断在进步的,为了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自己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学习组织培训,专家也推荐相应书籍帮助我们更好的进步成长,我选择了《幼小衔接这些事儿》这本书进行了研读。
我觉得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块儿。在我们身边幼小衔接存在很多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像小学过渡的链接,但是就是大班才开始幼小衔接工作吗?这里很多人有很多错误的观念。答案并不是如此。幼小衔接它是贯穿整个幼儿园的。在一些幼儿园、老师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代表着知识的传承和过度。
他们组织教学形式小学化、内容小学化、方法小学化、制度小学化、环境小学化、指标小学化。让孩子学习他们认为对的例如“拼音、数学”等等,忽视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到了小学以后一开始孩子会以为自己会的很多因此开始骄傲,懈怠。到了接触新的知识以后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开始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开始停滞不前甚至落后于其他孩子。所以改变社会、老师、家长们的观念是尤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