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2025/04/24读后感

此篇文章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和当时萧红年龄相仿,一样是12岁的女孩。12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陪在父母身边,但她却千里迢迢到这儿来当童养媳。因为她活泼爱笑,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一打就打骂了一个冬天,不分昼夜,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听话。“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炫耀地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出了病,他们没有给她看医生,而是听信了跳大神的话,请人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昏过去了,就用冷水浇醒后再洗……就这样最终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妈妈从单位赶到家,心急如焚,他们火速拦下一辆的`士,火速赶往医院。今后,他们每天按时给我吃药,烧饭……想想自己,比小团圆媳妇幸福多了!

我们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记忆,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2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 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 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 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 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 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 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 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 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 的,是自作自受 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 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3

这章写了“我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快乐的时光,大多来自于她老家的后花园。蜻蜓、蝴蝶、蚂蚱,都被作者细致的观察过,蝴蝶是金粉的,被绑了腿的蚂蚱,沾满粉的蜂子,并不茂盛的樱桃树和李子树,还有一棵大榆树,当然有数不清的野花、荒草,这就是作者眼里的的“大花园”。这个大花园毫不逊色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又有谁不向往去大花园里畅游一番呢?

“大花园”里她把玫瑰花插在不知情的祖父的草帽上,祖父顶着一头玫瑰花,被祖母发现了,于是一场欢笑由此引发。

祖父很勤劳,在后园种地,“我”也跟着学,给菜籽埋土里,土没埋上,反而把菜籽踢飞,或者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又或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白云在蓝悠悠的天空飘着,植物在园子里疯长着,“我”玩累了,在阴凉的地方睡着了。日出日落和大自然在一起的日子太让我羡慕了。

祖父很慈祥,喜欢和孩子们开玩笑,把孩子帽子藏在袖口和衣襟下,孩子们都很喜欢他。说实话我也喜欢这位慈祥充满童趣的祖父。

因为“我”捅破了祖母的纸窗,祖母因此用针刺了我的手指,我因此和祖母疏远了,可是祖母房间里的很多 “洋玩意”吸引了我,大躺箱上的雕着的人物、摆钟里的洋人儿、孔雀翎等。

冬天下雪了,后园一片寂寞,“我”就探访了储藏室,并从里面陆续拿出了以前的物件儿,引的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每一个物件儿都有一段故事,作者带着我好像在逛历史博物馆。

祖父教“我”读书,“我”把黄鹂当作黄梨,把桃花想象成桃子,又或非常要吃“掉井”的鸭子,写出了孩子的童真,写出了祖父对她的爱,她写的故事好像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似的,有时候我和她的想发是一样的。让人读了感到妙趣横生。

读了这篇文章,我意犹未尽,好想让作者再多写点往日的精彩故事啊!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4

我读完了《呼兰河传》的整篇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章。

第三章主要讲的就是萧红童年与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做事,一起玩耍,祖父和她一起走完了童年,几乎每一个故事,都与他的祖父有关。

从这一章里,我可以看到,萧红童年是一个多么天真的孩子,左邻右舍,到处乱串;她的童年也是孤独的,虽然他有祖父陪伴,但是她毕竟也是一个孩子,总不能不出去结交朋友吧。可是萧红童年就是这样的,左邻右舍没有小孩儿,只有她的祖母死的时候,她才碰上了四五个小朋友;不像我们,出了门,就可以看到一大帮的小孩儿在门口玩耍。 萧红在童年时,或许没有我们现在的科技,玩儿的也许就只有一两根狗尾草,也许就只有什么小虫。吃的也没有什么汉堡,可乐,也许就是一块粘糕,或许连粘糕都吃不上,那就只剩下了桃子李子杏子梨。喝的只有井水。而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吃的什么?玩的什么?喝的又是什么?也许,我们作为一个孩子,也许早就吃去了孩子的本性,天真、可爱也许早就离我们而去,曾经的那份可贵的纯洁的眼神,那份可爱的笑容,化为青烟,追随着时间的脚步,被科技、被成人、甚至被孩子们自己给狠狠的抹杀掉了。也许,只有萧红的那个年代,才保存在人世间,在人世间,人类从没有记住过失去的,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只有失去了,才会珍惜。这句话说的难道不对吗?当我们再次回到原来的世界看的时候,我们人类最纯真的品质,才被显现的一清二楚……

总而言之,《呼兰河传》第三章令我印象深刻。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5

我读呼兰河传里的故事后,心里很高兴。高兴得是我生在了现代美好的科学时代里。

作者萧紅在书中写到,1933年,严冻封锁了大地,大地上到处冻裂了口子,天气冷的吓人。在某大街的中心有一个大泥坑,每当一下雨,坑里的水马上冰结,玩皮小孩在上面滑冰,不知道滑倒了多少人。马车在上面走,不知翻倒了多少辆。夏天每当一下雨,泥坑就变成了吃人的无底洞。猫,狗,猪,马,只要一沾泥坑的边,要想活命很难。就这样老百姓还称它为神坑。有人落难救人,有物落难救物。没完没了地过着同样的日子。没有一个人敢说把泥坑填满。那时社会是迷信的,害苦了人们。

我庆兴我生在现代美好的科学时代里,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6

童年,在我们眼中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想,现代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当我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时,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所写的。那篇课所描写的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啊,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萧红的父亲对她很冷淡,母亲对她很凶,祖母对她很不,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这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讲了胡家养了个童养媳,他就是年近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胡家经常无端打她,邻居还没有一个出来制止的。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团圆媳妇是个较典型的童养媳,这个事例更加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愚昧。这些人还很迷信,认为只要请了法师来,一切灾难都能解决。

当读到“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这句时,我心里就会有一丝愤怒,为那些愚昧的人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还让别人随意践踏,那人世间还有良知存在吗?还有人性存在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同学们,让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吧!因为比起护栏喝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