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读后感
此篇文章鲁迅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1
在这个漫长而快乐的暑假里,我读了感动的让人痛哭流涕的让《生命充满爱》,悲伤而又要懂得珍惜的《闪着泪光的决定》这本书让我明白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爱和珍惜,同时努力的去付出爱,这样才能使我们成长的脚步更踏实。而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散文。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他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章犀利深刻而又灵活诙谐,被誉为直指各种反动势力心脏的“匕首和投枪。”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小说《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这篇小说是以狂人的十三则日记的片段连缀而成。小说里的'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人,患者对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并且不由自主的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神不宁。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他时时刻刻全神贯注于“吃人,”觉得别人要吃他,于是便惶惶然,不可终日。让我明白如果读书,有知识,就不会被封建思想俘虏,纵容丑陋的欲望,不会使人生充满不和谐。
杂文《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是篇有趣的文章。它议了爬,又议了比爬更高一级的撞。就像英语中的比较级。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用一种方法去做某件事失败了,但不要灰心丧气,可以再试着用别的办法去做,两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成功为止!到那时,再回过头去看看你走过的路是否值得?我想那时,你一定会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散文《野草》感人至深。文章大意是一棵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的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任人践踏、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人们的斗志。雪莱的一句话:诗人是这个社会没有被承认的立法者。鲁迅的那些诙谐幽默的语言,虽然揭露的社会是黑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内心酸苦与无奈。
所以,和谐人生,读书起步。
鲁迅的文章好比一面镜子,既照亮了历史,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它让人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沉甸甸的责任感。鲁迅曾给自己作过最准确的评价:“横眉冷多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如今要做的就是多读鲁迅,多读他的文章,多读中国。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2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关于鲁迅爱惜时间的。本文从两个方面写了鲁迅爱惜时间的:一方面是写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时间抓得很紧,就连一分钟都不肯放过。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就连生病的时候,也想着病好后要什么,逝世的前三天,还在努力的工作。第二方面是写鲁迅爱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未迟到,就算是下着大雨,也准时赶到。因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三十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鲁迅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就是因为他将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多做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要是这样,鲁迅的延长多少人的生命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鲁迅在短暂的人生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这些是更好的体现了他人生的价值,所以珍惜时间,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珍惜一分钟的时间,时间久了,那得节约多少时间呀!像鲁迅先生这样珍惜时间的人可得有人在啊!
自古以来,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不是不珍惜时间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于研究数学难题,光是演算的稿纸就有几麻袋,但终于解开了这道难题;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临死前还争分夺秒地写《资本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一个失去知觉的高位截瘫患者,在不长时间里就掌握了日语、英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海边诊所》的`翻译。
和这些名人相比,我可差远了。以前我背课文总花上一两个小时,一边背课文一边看电视或是听音乐,总觉得自己一心可以二用,美得不得了。还有的时候,我只顾着看电视,妈妈喊我吃饭,我总说:等一会。非要在那儿磨蹭几分钟,妈妈又喊我吃饭,我又说:等一会。结果又在那磨蹭了几分钟,直至妈妈不耐烦地走过来强行关了电视,我才不得不乖乖地去吃饭。这种行为是多么不应该啊!以后我一定要改了这个坏毛病不可。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可每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属于一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么他所拥有的时间也即将宣告结束,人生短暂,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3
今年,我读了鲁迅的小说集,名字叫彷徨。
《彷徨》是鲁迅先生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他从1924年到1925年创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作者的思想苦闷。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寂寞新模范,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卒,荷戬独彷徨。“这便是”彷徨“的来由
主要内容是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了鞭挞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映封建的必要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压迫妇女深深的同情。
鲁迅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当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却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反而成为了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对象,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
文章的主要感情是悲哀的,它取材于现实世界,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现实世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这本书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让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的世界,去体会那个世界和那个时间里的喜怒哀乐,去思索当今社会所反映的一切问题。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4
最早听到《彷徨》一名是在学《祝福》的时候,《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已是深入人心,那句:”我真傻,真的单知道下雪的时候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在鲁镇早已听腻了的诉苦声里却包含着祥林嫂无尽的痛苦与悔恨,可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难道祥林嫂的悲剧不正是封建式会所一手造成的吗?
而《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一个飞了一圈又飞回来的小角色,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无聊、窒息、颓废。
鲁迅在彻底的反封建、反传统,那么他便不会放过对卫道士们的批判,《肥皂》中的四铭,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对行乞的女乞丐心存怜惜,并心存称赞,其为孝女,还想着用肥皂洗涤后,女乞丐也一定很漂亮,封建卫道士的虚伪是无处不在,亲兄弟也如此,沛君对待靖甫的是出于私心,鲁迅将传统卫道士的面具一把扯下来,撕的粉碎而《抓独者》中的魏连更是一个一腔热血,追求理想的人,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步步走向堕落,走向灭亡,死成为它的终结。
人的愚昧,有时有一个眼神足以,尽管爱姑如何厉害,在见犹大人之后,不也乖乖答应了九十元的.离婚费吗?
尽管子君为了爱情,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同居后的”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的她,最终被消生抛弃了,于是无碑的救营也成了他最终的归宿,这难道是可悲的吗?
鲁迅总喜欢用极小的事牵引出巨大的思想,不得不折服先生的思想的独特独立,这也将吸引更多的了解他,爱她。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5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收录了哪些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被称为“鲁迅大撤退”。鲁迅的文章大家都认为是经典,但这次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鲁迅文章的选择都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争议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语文教材但凡变动,类似唇枪舌剑就免不了上演,质疑也好,力挺也好,各人有各人看法也属正常。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崇敬的作家之一。关于鲁迅的文章去与留,我想,若以这样的题目作为辩论,定然是争议颇多!在这场争的议背后,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某篇文章应否上教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争下去语文教材根本没法编;那么,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呢?之所以语文教材篇目变动会引起如此争议,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人一辈子绝大多数的经典阅读,几乎仅限于语文教材。我想在不同的时代编著语文课本会有不同的版本,即使在同样的时代,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其实鲁迅作品可选性非常宽泛,可选择余地很大,这样一位伟大作家那么多经典作品,却要一代人两代人一直看那么几篇作品?适当换换口味不会损失他的地位。
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这样的争议呢?从感情上说,鲁迅的文章从中学到高中,从《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到《阿Q正传》、《药》、《拿来主义》等等,可以说是伴着我们成长!在所有学过的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无疑是印象最深刻的,他的精神畜养在文字永恒的塔里,而我们又从他的文字里汲取了营养和精神能量!可以说无人替代!他就是一座巍峨的山峰,高大而隽永!我们从他那辛辣的笔调里,读取了一个灵魂的自由!也可以领悟到一个人用独立的眼神看待世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次理解和抗争!我们保留有很强的怀旧意识和文化心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理智上讲,鲁迅的文章从原有的.课本里删去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建国初期到时值今日,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那么,如何让我们永远守着过去的文章不放呢?有诗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鲁迅的文章再好,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本里永远占据位置!对鲁迅文章的调整并不是说鲁迅的地位降低了,并不是要抛弃鲁迅,不是从思想性上否定,我想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和光辉思想永远是有价值的。拿掉就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取舍吗?我想,即使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以他的胸怀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我想说,除去我们对于鲁迅文化思想的认知,以及从那文字里得到的感情,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怎样看待呢?据说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说明了什么?不要说孩子惧怕,就是我上学的时候,也是惧怕文言文的。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阅读能力的下降,以及孩子的肤浅吗?这当然不是鲁迅的错,鲁迅的文章依然是经典,但孩子的生活空间不是我们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了!我们当年的生活条件,与现在孩的生活条件无法比拟,小时候吃一块糖果都过年似的,与之比较起来,现在孩子哪天不是过年呢?可事实上是这样吗?精神世界的食粮也是这样,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书本极少,连得到一本小人书都如获至宝,现在到图书馆看看,孩子阅读的书目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如果时光再往后倒流,脚步再往后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之下,主权和尊严遭受外敌的蹂躏,以及内在的军阀混战和厮杀,人民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鲁迅的文章亦是那么的富有感染力和凝聚力,不仅读得懂,而且是非常的好懂!我们能让孩子感知到这些吗?不可能了!
所以要重新去考虑什么样的文章,在这么一个新的时代下才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以及民族的精神走向。海子的新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课本,我想这个例子也说明,有舍必然有取,有取也就必须有舍,要把新时代的一些优秀精神元素加入到新课本,必然要为它们腾出空出来。在孩子能接受的课本空间里,就是要逐渐融入社会的新的精神元素,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的。一本语文教材永远不可能囊括所有学生应该去阅读的好作品;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依靠入选语文课本的方式来被动阅读经典,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极大悲哀。
我想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先锋,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人。我们对他怀有崇敬之心,并不是说在课本里删除就是对他的贬低,或者地位的下降,我个人认为并无损于他的光辉!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教育理解孩子,给与孩子怎样的好文章汲取知识和养分?新增加的文章是否具有经典的意义?课本选文要有经典品质,首先在人文的内涵上应该是丰富的,对青少年有良性引导。其次应该在修辞和叙事,体现现代汉语内在韵致上有独到之处。同时,还应该是比较个性的,同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不只是哪个时代认定为经典的文章,应该是较长时间后仍被认定为经典的文章。
如果,换上的文章的确有时代性和阅读性,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进行尝试吗?难道我们就一定让孩子阅读我们认为经典或者具有不可撼动地位的文学作品吗?即使是这样,孩子也可以选择逃避,或者在课后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常常老师在台上讲之乎者也,孩子在下面读武侠小说,为什么就不能尝试把经典的武侠小说作为课本光明正大地讲授呢?而且,我想,并不是武侠小说毁了孩子,反而我看到一些当年读武侠小说的孩子,对文学具有深度的热爱。
把鲁迅的文章部分“撤退”下来,会不会影响学生对与鲁迅的认知?我想不会,如果对鲁迅的文章具有足够的自信,我想孩子会在课余更多的空间里阅读鲁迅,认识鲁迅,一个全面的鲁迅也会呈现在孩子面前,而并非一定在课本有限的空间里。我想对一个学生来说,都有自主选择阅读的课外空间,要培养孩子的读书的兴趣,以及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读课外书是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如今这样的年代,某篇作品未能入选教材,丝毫不会影响到学生对它的阅读涉猎。
我并非说鲁迅的文章部分“撤退”是好事,是要说明未尝不是件好事!在我的内心深处,并非要和众多鲁迅的拥护者争辩什么,因为我也是一个鲁迅的拥护者!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存在这样的争论,自己和自己争论,但我要说服自己,从我个人感情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取舍的,但是从理智和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具有不可抗逆的现实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