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

2025/04/24读后感

此篇文章《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 篇1

易遥的原生家庭也许是一切悲伤的起源吧,假设她生长于一个正常的三口之家,那么她的人生一定是完美的,漂亮的外表,对自己那么好的青梅竹马,喜欢自己的男孩子。她也一定有勇气去回应齐铭的`感情。也绝对不会忍受那么多同学的欺凌。

唐小米因为齐铭陷害易遥,无非是因为她内心觉得自己可以取代易遥在齐铭心里的地位。如果易遥和齐铭各方面势均力敌,那么唐小米心中只能是羡慕的吧。

齐铭是让人最失望的一个人,他非常好,校草,成绩好,家庭条件好,对易遥也好。可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好了,虽然给了易遥为数不多的关心,但是他不能站在易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易遥受欺负反抗,他说让她看到世界的美好的一面,易遥被陷害,他给她冷脸不相信她,归根到底,是因为他跟易遥不是同一个世界,他站在光亮处,而易遥站在黑暗中。

初中时候在学校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这本小说,当时就觉得这本小说结局太不如人意,主角几乎全部去世,没有生离,尽是死别。现在看这部电影,虽然情节有所改动,但依旧戳中我的泪点,让我看完之后留下说不清的遗憾。

我一直会选择性的遗忘生命中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也是因为我没有感受过别人对我太大的恶意,我也不想去面对一些不好的结果,所以我才一直没能成长吧。人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才能够长大。

看着周围的人一次次的喜欢上一个人,而我从来没有喜欢上一个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看破红尘,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太胆小没有勇气面对被拒绝的结果,所以就很被动。

《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 篇2

昨天刚刚做了一份自己的《日常生活计划》,因为自己很想改变,改变讨厌的自己,改变生活的现状,改变现在自己的一切。

看了《悲伤逆流成河》之后,真的挺多感想的,主角易遥只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成长的一个缩影,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每个人成长的环境里,都闪着不一样的光,有的人头顶着太阳,一路成长透着阳光和热度,目光所及,是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对于未来涂抹在画板上的都是多彩的芬芳和太阳般的光芒。而有些人,即便已经很努力了,想要活成最普通的`人,也成了奢侈的梦幻。家庭环境就是一把刀,肆意在身体上划破皮肉,渗出的血水无关痛痒,而侵入骨髓的寒毒则烙印在了心灵最深处,融入进性格,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塑造成型,很难改变!

我的成长环境没有电影主人公的那么灰色,很普通的一家四口之家,只是这个家庭缺少欢笑和言语,日复一日面对的是严肃脸和无言的关爱。不缺少关爱,却少了表达爱的语言和爱的微笑。很多时候挺羡慕别人的,那种其乐融融,无拘无束打成一片的和谐,自己永远体会不到,也做不到,因为成长环境已经影响到了性格,将自己的言行束缚的严严实实,很难心随所动。

小时候自己很瘦弱,经常病体缠身,在别人眼里总是病恹恹的,眼神透着怜悯,从小不爱动,不调皮淘气,做着一个安安静静的小男孩的角色,给人一个孤僻,自卑,沉默,但也乖巧懂事的形象。

现在的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依然单身,很多环境形成的东西已经融入血液,很难去除,即使你真的不喜欢不想要也挥之不去,内向,自卑,安静不善言语,这些伴随自己长大的标签依然在那里,撕不掉也涂抹不去。

不管怎么样,我依然渴望改变,会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去努力,为了不把这些标签留给今后的家庭和下一代,自己必须作出改变。

《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 篇3

第一次在《最小说》的创刊号上看到了《悲伤》,这貌似是创刊号上唯一一篇令我有点感触的东西。一直都不太喜欢郭敬明,但是因为《最小说》里有很多很赞的插图,年年的,梁喧茗的,还有很多美文,落落的,消失宾尼的,所以每一辑都有买,所以《悲伤》的连载自然一期都没有错过。

感觉郭敬明这男人很恶心,他似乎老是很喜欢用女性的口吻来写文章,如《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对于《悲伤》,我更是觉得奇异,那些××的东西,他怎么会知道的那么清楚,难道是生理课学太好了。

《悲伤》的题目,就已经注定了一个悲哀的结局,但是我也没有想到会悲哀的那么彻底。顾森湘是无辜的,她是那么清高而纯洁的女子,但是为之自杀,仍然显得欠考虑了些,忽略了那么多人的感受,也间接造成了易遥的死。易遥的死,可以说是齐铭和顾森西一手造成的,湘湘那样一个如花的女子已经离开了,他们却不肯放过可怜的易遥。易遥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悲剧人物,齐铭和顾森西这两个一直帮助着她的男人在湘湘的死上,却无法对她产生信任。不过,这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毕竟顾森西是顾森湘的亲弟弟,齐铭是顾森湘的男朋友,他们到底是和顾森湘更亲一些吧。但是,把顾森湘的死完全推到易遥的身上去,并且不听她的`任何解释,这令易遥该如何自处。他们都叫易遥去自首吧,但是这原本就不是易遥的错,她要去自首什么呢?在那样的情况下,易遥似乎除了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以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吧。文章的最后是齐铭拧开了煤气,也许他是为易遥的死感到自责了吧。

讨厌郭敬明,好好的四个主人公害死了3个。

《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 篇4

故事的结尾是,3个年轻的生命对这个世界如此失望。他们累了,选择了离开。那个上海阴郁狭小的弄堂里,寒冷中的灯光慢慢暗下来,暗下来。

一直都觉得郭敬明的小说是啰里八嗦莫名其妙的呻吟,而且抄袭风很重,分不清哪一句才是真正出自他的笔下,于是我在百无聊赖之下看了《悲伤逆流成河》,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就是心里会有那种揉进碎玻璃的疼痛感,确实悲伤。

总的来说,24万字的《悲伤逆流成河》在整个故事的结构和内容上是繁荣的,关怀的领域也是琐碎而庞大的,日日穿梭的世界里,有多少时刻我们想要逃避却一直挣扎着?夜夜漂浮的睡梦里,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用甜蜜的微笑来回复?爱慕,嫉妒,暧昧,早熟,隐忍,伪装小四撒下一张纠结的网,包裹起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让他们如匕首的绿光般锐利。

齐铭和易遥其实是同一个人,他们需要对方的温暖。他们都是孤独的,只有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完整的。而悲剧的所在,恰恰是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即使当他们尝试以一种显而易见却又模棱两可的的暧昧去索取温暖的时候,那片天空轰然开裂,是青春的单薄作祟。

每个人似乎都不可能完全对自己的感情诚实。林华凤更是那样极端的存在着,她对易遥的打骂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她其实也是一个被生活折磨的柔弱者。于是很惆怅,我们都能对自己的感情诚实,可以挽回多少错过和伤害。悲哀就是,我们只能看见彼此的微笑和哭泣,而听不到那破碎在凉风中的叹息声。

像是砂纸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揉搓不停,沉淀下的,是他们几个那些彼此的习惯,而喧嚣起来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和诘问。悲伤的感觉,尘埃一般翻滚在刺眼的白光下,静谧无声,汇流成河。这个世界,有多少值得我们守望,又有多少值得我们停留。

《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 篇5

前一段时间,姐姐向我推荐了小四的新书《悲伤逆流成河》。姐姐说这本书很伤感,内容悲伤到了令人绝望了的地步。我就买了一本回来翻翻,果然文章字里行间都隐隐流露出一种无法形容的悲伤。看过的朋友都为易遥的坚强而感动,可是让我流泪的不是文末易遥,顾森湘,齐铭的死亡,而是易遥的妈妈林华凤对易遥的从未说出口的'爱。

在易遥12岁的时候,她的爸爸狠心的抛弃了易遥和林华凤,娶了另一个女人,林华凤为了维持生计,为了给易遥上学,不得不去做妓的女,还不能对易遥说出真相,只能说易遥的爸爸给付易遥的学费。无休无止的压抑使林华凤变得暴躁,常常对易遥拳打脚踢,恶语相向,俨然就是一个泼妇。易遥也无法忍受林华凤的职业,脾气,可毕竟是妈妈,易遥很恨她,有时却很爱她。

正当易遥对心爱的男孩手机上自己的名字是易遥,而不是遥遥而难过时,林华凤死了。这个让易遥很恨也很爱的女人在给易遥拿柜子顶端的学费时摔死了,易遥看到装着钱的信封上写着“遥遥的学费”。易遥从未想到自己在一个离自己最近的人的心中早就是“遥遥”了。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哭了,林华凤一直很爱很爱易遥,只是从未表达。是的,真正的爱也许不是甜言蜜语,拳打脚踢,恶语相向也未必就不是爱。想到前些日子和妈妈闹矛盾,妈妈除了骂我,基本上不和我讲话。那段时间我甚至怀疑妈妈是否爱我,一天妈妈打电话回来我赌气没有接。过了一会妈妈就回来了,此后,妈妈对我好了很多,我们之间的冷战也结束了。后来我才知道妈妈见电话没人接以为我离家出走,放下电话就哭了。在后来我就从未和妈妈吵过架,因为我知道不能伤害爱我的人。

母爱有时并不表现在外,也许当你真正发现时已经离你而去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妈妈的爱。别让妈妈受伤。

《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 篇6

读完此书,一股沉闷的感觉袭来,感觉像是黑压压的乌云顷刻间缓缓地压下来,湿湿的水汽中似乎夹杂着甜腥的鲜血的味道,刺激着鼻腔,然后是胸腔。

全书表现的是残酷的悲伤和死亡的主题,但贯穿全书的是凄美轻盈的浪漫副歌,尤其是两个女主人公自杀的细节:一个用短信做了死的宣告,鲜血带着甜腥的味道;一个从楼上轻轻一跳,像影子一样砸在地上。她们的死,不是痛不欲生的制度压抑,也不是苦难深重的物质绝望,而是因为爱的谎言和尊严,是因为她们爱的这个世界忽然变的“肮脏”和无法信任。

易遥,本书的女主角,虽然饱受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在成长,不很明亮但是也绝不黑暗地成长。恶毒母亲的狠心打骂,绝情父亲的无情抛弃,左邻右舍的冷嘲热讽,不良少年的沉重打击,唐小米的百般刁难、恶意中伤,同学们的流言蜚语,都没有把她打垮,至少她站住了脚跟,她没有因此怨恨过别人,更没有随波逐流,她只是一直坚持着平静地过自己的'生活。而关于这一切,因为她身后有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齐铭,一直呵护,至少是照顾她,让她觉得温暖,觉得“啊,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人,我不孤单”。

就是那样坚强的易遥,我们以为她经历过如此多的痛苦之后能够继续平和地成长,结果她自杀了,因为她最依赖的的齐铭不相信她了,她最信任的好朋友齐铭说他再也不想见她了,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她当头一棒,让她心灰意冷……

联想到频繁发生在大学和高中校园里的自杀事件,真的觉得很悲哀,有时候我也在想:到底是这个世界真的变得“肮脏”和无法相信了,还是我们太过敏感和挑剔了?我觉得或许都有吧,我想,我们应该在两方面都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