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2025/04/25读后感

此篇文章《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精选7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三顾茅庐读后感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2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为人诚恳,曾三顾茅庐请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第一次拜访他时,他的童子说他出去了。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只见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时,鹅毛大雪,张飞不肯愿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把他绑来!”刘备责怪张飞太鲁莽。去时,诸葛亮正午睡,刘备等在门口,诸葛亮午睡后请他进屋,却不肯答应去做军师,刘备哀求道:“天下大乱,四方云拢,求您帮忙!”诸葛亮被其感动,终于答应了。

这个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刘备,他为人多么的'诚恳,十分谦逊有礼,而且前两次去拜见诸葛亮却没见到人,并不灰心,在鹅毛大雪中还去邀请他,谁能做到?张飞的不礼貌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谦逊有礼,虽是皇帝,却没半点架子。即使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也不打扰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见十分有诚意,这样的人,诸葛亮怎么不被感动呢,想必他必能成大业,诸葛亮待他当然也要十分礼貌,而且答应了他的要求。刘备的谦逊有礼、待人诚恳,不怕困难的品质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学习!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跟刘备一样。我看见有人去借橡皮时,夺过橡皮就走人,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意愿,十分不礼貌,这样的人当然不讨人喜欢,谁还会借他橡皮呢!他还摆架子,别人不借他就放弃,并等着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谁稀罕!”这位同学跟刘备简直是天壤之别,得到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

刘备因有礼才请到诸葛亮,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学习!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3

你们一定听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吧!这故事主要讲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一共请了三次。果然第三次请到了。

我觉得这刘备很有诚意,他甚至跪了下来,可他毕竟是皇叔啊!岂能这样?

我觉得这个诸葛亮肯定是个人才,他竟然能让刘备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反复求请。可见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人才观。

在现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加重要,古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用,还要为人才提供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还要有好的工作,还要让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学无后顾之忧。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里,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4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的璀璨明珠,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让我十分难忘,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这个典故,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茅庐,以及对他的信任和诚意,同意出山辅助刘备并帮他打下了大好江山。

我想,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就请不出卧龙先生诸葛亮,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刘备真诚的力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只要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持之以恒真诚待人,有目标和决心,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5

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

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我很敬佩刘备诚心诚意、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6

最近,阅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就去隆中请诸葛亮辅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请,他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诸葛亮在家,终于相见。诸葛亮看刘备诚心求贤,就答应辅佐他成就大业。

在我眼里,刘备是很谦虚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为此,不辞劳苦,“三顾茅庐”,最终求得了经世之才,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级之前,我的字写得非常难看。虽然看起来是整齐的,但写的是歪的,瘦长瘦长的,而且没有笔锋。直到四年级,跟书法老师练了一次,很好看,当时我都很惊讶,心想:这是我写的字吗?这时,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练字。开始,是练字打卡,现在我每天练一首古诗,写的.字与以前比起来,感觉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最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7

我很喜欢读书,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书海中。今年的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受到很大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为了统一天下,想请诸葛亮出山,当他的军师。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重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的转回去了。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羽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刘备回去的这段时间里,茶饭不思,准备又一次拜见诸葛亮。关羽可不悦了,说:“诸葛亮也许是图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张飞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两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讨论当前的局势,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并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百战百胜,建立了蜀国。

刘备为什么会成功呢?当然是因为他的坚持。如果当初他和关羽、张飞一样放弃的话,他就会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不会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这样的道理,这样便不会成功了。

在生活中,坚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们没有做好的许多事情中,想想看,许多事都只差那最后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