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呐喊》读后感400字

2025/04/25读后感

此篇文章《呐喊》读后感400字(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呐喊》读后感400字 篇1

暑假,我看完了鲁迅先生写的一本书《呐喊》,这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幸者让我最伤感的一篇是《阿Q正传》,它主要讲:一个叫阿Q的人,他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他有没有固定的工作,只给人们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等。不管谁打他,他都会想:我总算被他打了,这世界真不像样……便愉快的到酒店里喝了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愉快的回到了土谷祠。到后来,人们很少叫他工作,他打听到了,一个叫小D的人抢了他的工作,别人都叫他了。当阿Q遇到他时他们便打了起来不分胜败,但人们还是不叫阿Q。阿Q偷了两个萝卜,便进城去了。当阿Q回来时,就变富裕了,这些钱都是阿Q来的。阿Q最后是被枪毙死的。

在《呐喊》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沉痛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从昏睡中入死灭”的不幸者,他怀着极大的同情“哀其不幸”,又怀着急切的心情“怒其不争”。这些小说实质上是对近代中国人灵魂的伟大拷问,也是在医人之心。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在近代,人们生活是那么困苦,没有社会规定,也没有法律法规,那时的人们生活的十分迷茫,不知道未来,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而现在,有了各种规定,也有了法律法规,人们十分醒悟,能知道未来,了解过去,只要努力就有光明的未来,所以我们可以快乐安心地成长。

《呐喊》读后感400字 篇2

每一次翻开床头的那一本书《呐喊》,都仿佛能听到,从记忆深处,涌出的一声呼唤,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社会制度的控诉,更是他笔下,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对命运的拷问

听,跪在香炉前,像个木偶人的闰土,再追问,为什么她的生活总是哭,明明已经无数次的向神明祈祷,无数次的许下心愿,可是生活的境遇,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

听,凝视着小栓满是皱纹的额头,老栓还在喃喃自语,为什么人血馒头,没有挽回小栓的生命。反而让他早早的天人永隔。

听,囚车里的阿Q的豪言壮语已经停歇,但他始终也想不明白,这一次,他的精神胜利法,为什么不能给他带来丝毫的安慰,为什么尚未出口的救命,竟成了他与世界的诀别。

听,还有那孔乙己垂死的呼唤,1V先生无休止的抱怨,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唤。如泣如诉,声声不绝。

或许,鲁迅先生正是听到这一声哭诉,是抱怨,又似疑虑的呼喊。才决定以自己的笔来唤醒就中国那一个个半睡半醒的灵魂,所以才有了这一篇篇犀利狠辣的经典之作,所以我们才可以在中国这头雄狮已经完全觉醒的今天,领略鲁迅那一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爱国,爱民之情。

《呐喊》读后感400字 篇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呐喊》,它使我对旧社会有了许多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许多感悟。

《呐喊》这本书收录了鲁迅爷爷在1918~1922年间创作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这部作品真切展示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鲁迅爷爷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读了这本书,我还了解到鲁迅爷爷擅长以“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和勾勒场景,他三言两语则人物呼之欲出,场景历历在目,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我一定要学习鲁迅爷爷炉火纯青的写作技术,来补足自己写作的不足。

鲁迅爷爷的一生可以说是一直在奉献,他那些等身的著作,我相信一定会流传千古。

同时我也要建议大家多读读鲁迅爷爷的著作,一定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呐喊》读后感400字 篇4

在《呐喊》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描写,比如《自序》中“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再如《药》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可见鲁迅先生对愚昧麻木的国人深深的悲哀,却也坚定了他成为想“精神医生”的决心。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明天》里单四嫂的儿子夭折之后,王九妈帮着做丧事“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看到这里顿时觉得心中一凉,单四嫂家里已经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丈夫又刚刚死了儿子,不知那些“动过手的人“是如何腆着脸将饭填进肚子里的。

《呐喊》读后感400字 篇5

鲁迅大概是我们最早认识,并且又被不断重新认识的作家之一。从傻傻地分不清周树和绍兴,到后来的厌弃,再到重新被奉上神坛,大抵在我们年轻的一代人中间是常有的事。

鲁迅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采用白话文创作西式小说的作家,这也是本文将他放在第一位的原因,然而,这并非唯一的原因。他的小说比起他海量的创作而言并不算多,却足以奠定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跟同时期大多数中国作家一样,他直接从西方作家那里获得经验,而非发明一种新的文体,因此,在创作的技法上丝毫不亚于同一时期的西方作家,然而遗憾的是,尽管鲁迅曾表示要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但晚年的他,无论从精力还是时间上,似乎都不支撑完成这样一部著作。他醉心于维持自己文坛领袖的地位,将所有的热情都诉诸于杂文,在左派阵营中越走越极端,最终失去了独立批评的性格。

《呐喊》收录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早期的短篇小说。按照官方的说法,作品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类似的说法,恐怕早就成了文学界不可避免的俗套,但仍不能使我们避免重读鲁迅时的震撼。这些震撼,或许是鲁迅自己也没有想到的,至少在他自己所在的左派阵营中,没有人能直面一个赢得胜利的未来无法检视作品真正的意义!

《呐喊》读后感400字 篇6

从初中我们就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近段时间按重温了《呐喊》这部小说集,中学阶段我们学过里面的《孔乙己》、《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篇目,当时也就为了应付学习而读一下,根本没体会到其中的含义,现在仔细一读,才知道鲁迅先生呐喊的真谛。

《呐喊》给我们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他希望世人振作起来,希望清醒的中国人民能够唤醒麻木的其他民众,故而以呐喊为名。

《呐喊》都是以贫苦大众为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树立的形象也不一样,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典型,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