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此篇文章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篇1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
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篇2
很多年前,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希特勒曾经说过一句让人们震惊的话:“要想毁灭一个民族,就先毁灭其文化。”后来又陆续看到“要摧毁一个国家,首先要破坏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同化其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只会走向毁灭!”之类的话语,无一不警醒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轻贱优秀传统文化,做自毁传统文化“长城”的罪人。
人看大节,看思想看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求水之远者,必浚其源。”培养中小学生,促其健康成长,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是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只有把思想根基扎实扎牢了,中小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因为,国学经典讲的是天地之间的大仁大义、大道大德,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精华,也是完美人生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成功之基、动力之源。《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充分体现了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在于感化和引领民众,达到最完善理想境界的思想。
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生精神营养套餐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要让他们从这些内容中不但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传承就要认真学习、诵读、背记经典的诗词和散文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就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所创新和发展。对学生而言,学什么比会学重要;对教师而言,教什么比会教重要。正如新闻报道中说的那样:“在翻看全国课程教材时,他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为我们理清传承与创新的本质关系,澄清当前教育实践中的许多模糊认识,坚持、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要认真贯彻执行,自觉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刚才,同学们通过声情并茂的经典诗文朗诵,以及快板、歌舞、话剧、相声表演等活动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校国学教育的成果。同学们的表演高潮迭起,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唱低吟,慷慨激昂、轻盈曼妙尽在其中。每一个节目都是那么精彩,让人感受到了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中华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希望,国学大业后继有人,民族文化传承不息。为此,我谨向为我校国学教育和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并祝贺本次活动取得的.圆满的成功!
国学,就是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做人明理之本。推行国学教育是“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继往圣绝学,扬时代新风”;以国学经典诵读行动为契机、以民族情感教育的全面渗透为责任,以学校课程活动的全面丰富与提升为动力,以学生、家长、教师的和谐互动与共同成长为归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国学特色文化”。 回顾近半个学期的国学教育,我校注重环境熏陶,活动培养;成功构建起了浓厚的国学氛围。初步形成了“专课教育为主”,以“艺术渗透教育”为辅的国学教育体系;我们融合新时代的要求自编了国学教材,国学相关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向着“传传播国学精神,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奋进。
我希望,以此次“国学经典伴我行”的主题活动为契机,全校师生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更加积极的投身到国学学习中来,更加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和细节的改善。只有这样,国学经典文化才能每天与我们相伴,国学的底蕴才能更充分的融进我们的心灵和骨血,国学教育才会构建起深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关心和指导,衷心祝愿我校的国学教育在不断改进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形成文化品牌。祝愿每位师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在圣贤雅言的点拔下,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拥有高尚的人格,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成功的学业,拥有智慧的人生!
谢谢大家!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篇4
同学们是否知道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词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国的《汉语大词典》,而是韩国编纂的《韩汉大辞典》,它里面所收的词条和词汇量均比《汉语大词典》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场官司——中国和韩国因端午节的文化产权而产生的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事情呢?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水浒》,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同学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走进其中,你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在经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
同学们,想想你自己,面对愈来愈那学的学业知识,你是否想到了孔子的执著?面对与同学的摩擦,你是否选择了楚庄王的宽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马迁的顽强?在个人爱憎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是否明白了苏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走进经典吧!走进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进经典,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篇5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有关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篇6
所谓“国学”,即中国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与文化,它的内容涵盖文学、医学、音乐、戏剧、绘画、书法等很多方面,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血脉。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学习、传承、发展国学经典?在教育实践中,我校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国学经典进教材,物人交互使国学经典更显生机
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国人对国学经典的继承和发扬。作为炎黄子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文化,辩证地学习外来文化,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国学经典得到不断丰富和延伸,从而使中华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小学教材,内容无不渗透着国学经典的精髓。孔孟之道、国学精粹在每个学科中都不断呈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现实与历史的交汇,学生与国学的交融,让国学经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发扬而显得生机勃勃。
二、经典诵读进课堂,师生互动使国学经典流光溢彩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除了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外,我校积极探索“经典诵读进课堂”。我们的做法是:
在经典诵读内容上,采取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学段进行古诗文的诵读。低年级的以语文课本、唐诗、《三字经》为主,重点是诵读,意在培养兴趣和习惯;中高年级扩展到《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片段等,其中对《弟子规》的学习纳入每学期考试考核的.范畴,重点是理解,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经典诵读方式上,创造“三条途径”,即“听”“抄”“赛”。听,即听广播。学校开设有“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
在经典诵读过程呈现上,力求灵活、多样、有特色。我们通过“古诗角”“古诗配画”“诗词表演”、伴奏诵读、改编诗文剧表演、书写古诗文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在精彩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更浓,参与度更高,创新意识更强,达到“抛砖引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国学思想进家庭,家校共营使国学经典发扬光大
通过“小手牵大手”“家校联手”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因教育联系得更紧密。我们学习国学,我们诵读经典,目的就是要让国学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影响社会形成健康的舆论、习俗。国学思想通过学生带到家庭、带到社区,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孩子,国学经典在影响家庭、影响社会。
家校联手“国学思想进家庭”,我们的做法有:发放或推荐国学书籍资料、影视制品给学生;动员广大学生家长陪孩子一起学国学、诵经典,探讨国学伦理道德精神和哲学内涵;利用寒暑假举办“国学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举办亲子诵读活动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家长乐于利用国学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家长的言行举止必然受到国学影响,国学思想警示家长,劝诫家长,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国学的作用发挥到最佳境界。
国学经典传承文明,接续未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盈优雅。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能促进学校、家庭的和谐,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让国学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让国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