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张居正》的读后感

2025/04/27读后感

此篇文章《张居正》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1

掩卷时分,心竟不愿从书里出来。不知不觉读完《张居正》全卷,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为张居正的生前光耀而心生向往,也为其死后凄凉而心情沉重,也为繁华落幕而惆怅。

熊召政先生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讲述了张居正由次辅升至首辅,直到死去的人生经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虽是历史小说,但完全没有讲述历史的晦涩凝滞,文笔灵动,描写细腻。书中如此生动贴切又不失文采飞扬的句子比比皆是,引人入胜。

第一部:《木兰歌》

主要是讲次辅张居正和首辅高拱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围绕这个主线穿插交代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宫廷内外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隆庆皇帝驾崩,小皇帝继位,最终在内监总管冯保的帮助下,张居正赢得了这场角力的胜利,高拱离职还乡。

第二部:《水龙吟》

张居正登上首辅位置后,踌躇满志但陈年积弊却使得他施展不开手脚。国库空虚,只好用胡椒苏木折俸,此举引起京城官员极大的不满,高拱余党更是借题发挥,沸反盈天。张居正借助后宫和冯保的力量实行京察,整顿吏治,开启了万历新政的门扉。

第三部:《金缕曲》

张居正的每项改革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改革之艰难,但这也让他冷峻严厉独断专行的作风有了用武之地,顶住各种压力,坚持改革,真正为人民干了几件大好事,最终赢得了民心,但却因为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失了官心。正当万历新政刚有点起色,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一番多情又闹得沸沸扬扬。

第四部:《火凤凰》

张居正夺情后,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回乡守孝两个月。回到首辅任上后,张居正的身体终于因为常年劳累一天天垮下去,最以五十八岁死于首府任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不念师恩旧情,裁撤张生前旧臣,逐冯保,对于张生前厉行措施一概停止,万历新政结束。

张居正作为首辅和帝师,他的所作所为虽也有过于独断之嫌,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果敢和魄力。然而那些不为国家着想,只贪图个人享受的官员不懂,小皇帝也不懂。作为首辅,他的不留情面,冷面无私,最重要的是损害官员的利益都为他死后的凄凉埋下伏笔;作为帝师,他的严厉,他的进谏(即使是正确的),也直接导致万历对他的清查。

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后,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与高拱同治时,他是百般迁就容忍高拱,谨慎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像一个很随和很不争的人;然而,登上首辅位后,他一改这种作风,变得雷厉风行,果敢冷峻,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行。起初我很疑惑这种转变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但看到后边,张居正每次改革都受到那么多的阻力,在对首辅面对的压力的辛劳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慢慢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居正草根出身,深知人民疾苦,在其位谋其政,有为民造福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按照自己心目中构筑的国富民强前进。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2

张居正绝对是明代尤其是晚明值得大书一笔的政治家。在晚明朝政混乱、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天赋与手段。正如在1945年出版《张居正大传》的朱东润先生所说:“我想从历史陈迹里,看出是不是可以从国家衰亡的边境找到一条重新振作的路。我反复思考,终于想到明代的张居正,这是我写作《张居正大传》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写张居正?因为在1939年到达重庆以后,我看到当日的国家大势,没有张居正这样的精神是担负不了的。”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在山河破碎之际,历史学家希望从陈迹中发掘出新的希望与可能,张居正于是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张居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齐悦与我是同龄人,并非科班出身却能一心向学,甘与历史为伴,实在令人钦佩。张居正的研究在明史学界也是热点之一,除朱东润早年的`大作之外,已逝的韦庆远教授晚年的力作《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更是开陈出新,将张居正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因此,就研究而言,在此起点之上在寻求突破不可谓不难。然而齐悦另辟蹊径,以叙事见长,尤其将张居正的崛起历程与人际网络清晰地勾勒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固然有为张居正张本之意,但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这很难得。近些年,西方史学界有新文化史的潮流,而源头之一即是“叙事史的复兴”。

正所谓,有了故事,历史才精彩。而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借用民俗学的术语,像张居正这样的“箭垛式人物”,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的是不一样的张居正:既有为官的法则,也有处世的逻辑;既有胸怀天下,也有运筹算计;既有改革的冲天豪气,亦有死后的身败名裂。这也是齐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冲击感,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罢此书,我还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似乎往往没有好下场,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概莫能外。这是历史的悲哀。张居正的土地清丈,面对各地宗藩、江南势要之家,他挺身而出,摸索经验,局部试点,充分放权,终于让国家财政重回正轨,今日读来仍让人震撼不已。这似乎再次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走远。这也是张居正这本大书常读常新的理由所在。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3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4

读《张居正》犹如爬山,抵达山脚之前漫长的缓坡,再途经危石旁仅容一人而过的羊肠山路和退一步就会坠入深渊的绝壁,,一路险阻疲惫,换得驻足顶峰远眺崇山峻岭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片刻怡然,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不由己地仓惶下山,黯然神伤地潦草离山。仕途权贵好比自然节令,艳阳当头之日断然想不到冰冻三尺之寒;仕途权贵也好比登山,在巅峰之刻的怡然是断然无法预见山下凄凉际遇之痛。

卷一《木兰歌》描述了绵里藏针的张居正,如何在隆庆皇帝大行和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这个改元的关键时期、依托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冯保,一举挫败当时的首辅高拱,荣登万历第一任首辅的宝座。身世凄凉的玉娘是一位才貌双全、能吟会唱的才女,曾是邵大侠送给高拱的礼物。她和张居正相逢在前首辅高拱致仕的京南驿里。玉娘一曲《木兰歌》道出了“皇城中尔虞我诈,衙门内铁马金戈”的残酷,也叹出了政局“荣辱兴衰转瞬间”的无常。如果把政治权力比作登山的话,登山前的缓坡是漫长枯燥的、是需要忍辱负重的。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处理政务的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其实完全取决于他“登山”前的隐忍与后退中积蓄的力量。

卷二《水龙吟》如水龙吟的词牌,气势雄浑,抒发激奋的情怀。张居正接手朝廷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皆处于千疮百孔的状态,百事待兴。治乱需用重典,而重典必触及巨室的利益。年仅十岁的朱翊钧还无法独政,于是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组成的朝廷“铁三角”形成了实际的“君”。这种局面,成全了张居正这个“臣”,可以君臣合道,上下一心,把满腹治国兴邦的良策和襟抱,自上而下推进到万历新政之中。张居正上任之初,面临着户部连官员俸禄都发放不出来的窘迫局面,而官场三蠹——贪、散、懒——举目可见。张居正沉着应对胡椒苏木折俸引起的轩然大波以及推行京察广泛任用循吏而不是清流的举措,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不谋而合——管好人、抓住财。这些循吏中除了武将戚继光、殷正茂,也有王国光、金学曾这样的文人。对京官的“选、育、用、查、升、降”为万历新政的上行下效培育出了“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沃土。张居正为“登山”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卷三《金缕曲》是张居正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时段,他所倡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其中包括了裁汰冗官、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整顿驿递和子粒田征税。难上加难的是这一系列变革不是触动“君心”就是撼动“官心”和“特权”,这些都是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利刃之举。其中最令人始料不及的就是张居正自揭“家丑”事件。张居正把赵谦在官任江陵县令期间,赠送一千亩官田给父亲以换得举荐机会的实情,亲自禀告给李太后和小皇上。张居正这种把国放在家之上的气魄,和振衰起隳的种种举措,使得万历的新气象不仅仅只是流落笔头的文字,而是取得了很好的实效。然而,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毕竟还是儒家思想统治的“忠孝仁义信”时期,张居正父亲去世,原本应该遵从洪武帝立下的回乡丁忧守制三年。为了万历新政不半途而废,小皇上坚持夺情,张居正在《金缕曲》中表现出心中不被清流理解的无奈:“我为人子遭诋毁,忘江南,烟水茫茫,陡然泣血。”也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无畏“只是明君难割舍,扶社稷,要创千秋业。功与过,且抛却!”

卷四《火凤凰》中张居正权力登顶的标志,就是他如同帝王般的南归江陵厚葬父亲以及“一条鞭”法赋税改革的实施。这次南归,张居正不但见了即是政敌又是挚友的前首辅高拱,而且也再遇阳明新学的传人何心隐。何心隐曾在隆庆皇帝大行之时给了张居正“消朋党、用循吏、清巨室”的治国方略。在吏治和财政稳定之后,张居正不得不把他的雷霆手段延伸到学术。而何心隐由于干涉朝政之事最终落得不得不死的结局。高拱虽身在乡野,但对朝廷大事了如指掌,他对“辽东大捷”的疑窦,导致了张居正对“辽东大捷”真相的调查,以及对皇上已颁旨赏赐给各路官员爵禄的悉数追缴。如果说何心隐之死,伤了一派中立清流的心,那么对于“辽东大捷”的追缴则彻底让张居正改革计划的追随者寒心。而张居正的功高盖主和严父般对幼年万历帝的高压管束,都在他死后遭到了万历帝的残酷清算。玉娘在张居正坟前殉情前的一曲《火凤凰》道出了张居正已知其难,却能不变其行;已知其身后凄凉,却能不变其治国雄心。“不用说生前显赫死后孤凄,不必叹人妖不分世态炎凉,先生即是火凤凰,又何必,在这尘嚣浊世争短长”。至此,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彻底失败,他的功名也转瞬从峰顶陷入谷底。

张居正,成也朱翊钧,败也朱翊钧。因为朱翊钧的年幼和师徒关系,张居正得以施展他的治国宏愿,成就万历年间的太平盛世。也由于朱翊钧,张居正生前就已落入亢龙有悔的境地,身后整个家族如弃子般被彻底清算。海瑞曾说过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我更宁愿相信张居正最喜爱的循吏之一金学曾的一句话“张先生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于一防;他对于自己身后的悲剧早已料到,他之所以要这样做,乃是为了实现他担当天下事的宏愿。”忠诚信念,甘愿燃烧自己的人不多,张居正当属一个。世间纵有千万官,人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5

应该托《明朝那些事儿》,或“当年明月”的福,我再有幸观看了《风雨张居正》25集系列电视节目。观后有感,因为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伟大事迹。

《明朝那些事儿》关于张居正也只是只言片语,权术斗争,和万历新政大概情况和绩校。而《风雨张居正》不同,它不仅向我们还原了历史真相,还详细分析了万历新政取得成功原因,也赞扬了张居正为拯救明朝和明朝中兴,以及万历新政取得丰功伟业的做出巨大贡献,给以后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值得有意思的是,《风雨张居正》他是从最失败的教育开始讲起,这也很符合主讲人郦波的身份,也符合百家讲坛求真务实的风格。百家讲坛是我最喜爱看的节目,我看了将近也有一年的时间了很有启发。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现在的《风雨张居正》,讲得大多是历史、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和诸子百家。还原了很多历史真相,也让我们知道了历史原来就是这样!百家讲坛是科教频道,在这个地方讲教育和历史,也让我们观众获益匪浅,而且它还专门邀请那些知识渊博和高级的教师来讲,从而增加了我们的历史知识,也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使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也越来越高!

《风雨张居正》也正是这样。历史上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不知道历史,不懂得历史的人也许就不清楚了。所以通过郦波老师这25集的讲解,我们不更清楚地了解他了吗?我们知道,万历初期,他呕心沥血,为国尽忠,不断改革,那我们就问他为什么要改革呢?为什么他会成功呢?为什么他会成为明朝有名的政治家和家喻户晓的人呢?为什么遭到诸多阻碍后最后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和为明朝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他死后为什么会遭到抄家的命运呢?

这一切,都可以在《风雨张居正》找到答案。《风雨张居正》我是从第一集一直看到第二十五集的,每一集都给我带来不少的惊奇和震撼,尤其是感动。比如说郦波老师讲突如其来的官场风暴,就讲得特别激动,特别动情和最能打动观众的心,尤其打动我的心。在这一集,他讲到张居正的父亲在万历新政改革最关键时期不幸去世,如果按明朝祖制应当回去丁忧守制二十七个月。可是他一走,万历新政就无法正行下去,小万历和李太后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不得已张居正决定选择夺情留任。这时,却突然遭到大臣们激烈反对,尤其是他最信赖的亲信和学生们的反对,然后纷纷上疏弹劾张居正。小万里为了保证自己的帝位和希望能得到依靠。他下令给予上疏和弹劾的大臣们廷仗,廷仗虽然不是严重的酷刑,但是搞不好也会出人命。人命关天,所以以内阁王锡爵为代表的大臣们纷纷向张居正求情,希望他能网开一面。张居正考虑到万历新政,而学生们不仅不理解自己是为国尽忠的一片苦心,还纷纷遭到自己学生的弹劾。学生弹劾老师这也在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张居正无情地拒绝了内阁和大臣们的请求,并下跪反而求大臣,有人认为张居正这是在作秀和耍无赖。郦波老师讲到这里,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然后连续发出几声慷慨激昂的质问,那质问的声音仿佛能穿过四百年的时光隧道,为不理解张居正改革作无声的辩白,那辩白也好象就是发自张居正孤独内心的声音,表达了张居正夺情留任改革决心,也道出了四百多年前张居正内心孤独心境,和难以说出来的言语与艰辛。我想,如果四百年以前那些人和他的学生听到这样质问和辩白的声音,我想他们一定会支持和理解他的老师,万历新政也会取得更大成效。

所以。这一集,讲得我非常颤动不已,震撼不已。可是当时那些人就是不理解,最后连他最看重和得意的学生也不理解。他死后,万历新政也随着人亡政息,没有继续维持下去,刚刚取得巨大的成效最后也被毁为一旦,而他本人后来还遭到抄家的命运,眼看复兴的大名王朝有了新的生机,人民就要过上幸福和安居乐业的生活,最后因为万历新政遭到破坏,大明王朝因此也走后灭亡不归之路。这不使人感到遗憾和惋惜吗?郦波老师最后还无比还惋惜地说,“张居正如果多活几年,后来的大明王朝也许就不会是这样结局。”

还有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集,讲他的孙子张同敝因为是张居正的后代,不愿看到大明灭亡而拒绝投降而遭到杀害,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忠烈,使我特别感动。这也充分说明了张居正为大明王朝中兴做出巨大贡献和付出的努力让后来的人们怀念和反思。还说明了张居正为万历新政的毕生心血和取得的成就也值得后人瞻仰。就连后来,之前阻碍他万历新政而反对他多情留任遭到廷仗那些学生也终于叨唠着张居正,从而证明张居正改革是正确的,因为他从根本和实际上解决了明朝中晚后期衰败问题,使明朝走上正轨,继续向前发展。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评论,“有人说假设张居正遇到刘后主那就好多了,至少他的身后就不会这样寥落,他的儿孙也能够平安过日子,明皇朝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局面!”。也有人评价他是伊尹和周公,或把他比作恒温和王莽,因为万历初期,他专权,大权在手。而他自己则以诸葛亮自喻。我认为,无论把他比作谁,功或过和是非,他在明朝历史上,或万历初期功不可没,没有人可以比及,因此被后人当之无愧称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出色的改革家。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6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