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局外人》读书心得

2025/04/28读后感

此篇文章《局外人》读书心得(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1

周末拜读了法国加缪的诺贝尔文学作品《局外人》。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荒诞性。公司小职员默尔索,过失杀人被起诉,却因为在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冷漠而被判死刑。两者之间毫无因果关系,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却被检察官、陪审团、周边的群体从道德至高点上对嫌疑犯进行审判,可见这个社会是如何的缺乏理性和包容性。

默尔索是一个遵从内心活着的人,他与这个社会有着一定的抽离感,他不愿意虚伪地表现热情。他对社会的约定规则不敏感,是否结婚、升职,他都表现得不热衷,无可亦无不可,似乎是个局外人、旁观者。

他因身体疲乏,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恸哭;葬礼后他如往常般生活,没有沉浸在悲痛中。这些引起了周遭的人的不理解和反感,并成为他被指控杀人的依据。人们普遍认为亲人逝世后一定要哀痛,并且一定要表现出来,甚至还雇人来奔丧哭灵,这些行为表演得越到位,越能唤起别人的深切同情。

让我想起了古代庄子妻子病亡却鼓盆而歌,庄子认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如四季的交替,生前珍重彼此,死后坦然放下,这是一种安然的洒脱的人生选择。默尔索不装腔作势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他的生命,被社会道德观所绑架,已与他无关。

在法庭上,检察官说:“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葬了一位母亲。”指控动机与杀人事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却迎合了法庭里看戏的群体和陪审员的情绪和心理,默尔索最终被送上断头台。

默尔索将真实本性贯彻到底。判决后,他拒绝神父为他祈祷,拒绝皈依上帝。与其相信彼岸与来世,让精神寄托于虚无,默尔索宁可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世界里。

这点我颇有同感。曾经挚友极力劝我修行学佛,去追求彼岸、追求阿罗汉的境界。我翻阅了许多大乘、小乘的书籍,走过一座座寺庙,见识得越多,信仰越淡薄,终究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虚幻飘渺的、颠倒的现实世界,我只汲取了其中有益的部分,即运用正念来生活和工作。直至翻阅了文学泰斗的书《季羡林谈佛》,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看法:真实且热忱地生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修行。所以默尔索对神父的拒绝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默尔索不懂人情世故,也许不屑于懂,他热爱阳光、大海,即使要被行刑,依然在感受世界的美好。

文章结束时一段描写自然而清新:“我觉得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漫天的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响传到我的耳畔。夜晚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盐的气味,给我的太阳穴带来阵阵清凉。夏天睡着了,它那美妙的安宁宛若一阵潮水,涌入我的身体。此刻,长夜将尽,汽笛声鸣响起来,它们宣告着这个世上的一次次启程,而这个世界,已经永远地,与我无关了。”

这怎能说明他是一个冷漠的人呢?他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热爱去拥抱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是坚持自我,还是违背内心曲意逢迎社会群体的需求?社会道德准则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吗?道德能否成为行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信仰是个人的事还是社会的事?这个世界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值得思考。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而群体的控制欲有时美其名曰“社会道德”。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2

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尔索”,他因杀人被法庭指控,却由于“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等一系列异于常人的冷漠行为,被评审团认定是蓄意杀人的魔鬼,整件事情异常荒诞。

格格不入的人往往会被社会的大多数排斥,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困境。现在都说要融入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更好的生活。可当你因为要融入环境中时,诚然会改变很多自己的个性,是不是这样也失去了自我呢?其实生活本就是很矛盾的,如何抉择取决于自己。如果你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你会在默尔索身上看到自己面临过的绝望,但《局外人》依然在向人们证明:即使格格不入,我们也要更真实地活着。这样的人,其实会活的.很辛苦,要保持那份真实性,往往有的时候会让人无法理解。但真实的活着对于有一些人来说,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局外人》是从主人公母亲的葬礼开篇的,说实话,对于我来说,很难理解主人公在母亲葬礼上那样的漠然,竟然连最后看一眼母亲的遗体都好像懒得看,这要是怎么一个冷漠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啊。也许这就是世人眼中的冷漠之人吧,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细节都慢慢的放大和重现,把世间的漠然、粗糙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直面这些荒诞的事情,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另类的真实。

对于常人来说(就比如我自己),这样的荒诞是很难可以接受的,可这样的小人物其实时刻都生活在你我的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就算发现了,也许你也会选择视而不见。通过《局外人》让人感受到了这小人物的真实,所见非所得,只有用心去体会那份真实感。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3

初读这部作品,我只能感受到莫尔索的冷酷无情和他那“那与世无争”的颓态,好像这个世界与他并无关系,就连母亲去世这样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事也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加缪对这颗像被冰冻了的心的刻画简直妙极了:“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整个小说都是选用一种与主人公性格一致的枯燥、呆板、闪烁的语言风格来连接全文的。作者选用这些超乎寻常、刻意追求的语言来宣扬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主人公在多人眼中是荒诞的,众人在莫尔索的眼中变是荒诞的。整部小说如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剧,所有人包括观众都是荒诞的。加缪在这之中为我们提示了社会的丑态。

然而度娘说加缪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露社会荒诞的层面,原来他揭露荒诞的终极目的是要指向人们对本身的追求。在加缪的荒谬论中有一个有名的论点:“人生没有希望但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莫尔索就必须坚持下去,哪怕是苟延残喘,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倘若这样一想,莫尔索怎么好像又变得有点正面了?是的,莫尔索式的冷漠,具有积极反抗的基调,不失为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战胜了荒诞,获得了自由。

看文中的这一段“我喝了咖啡,想抽烟。可是我犹豫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妈妈面前这样做,我想了想,认为这不要紧。我给了门房一支烟,我们抽了起来”平淡不惊的活着实刺激着读者,使人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个幸福自由人。甚至,当他坐在被告席上等待判决的时候,他仍无动于衷,他只觉得“这么一个老故事重复来又重复去,真叫我烦透了。”诸此种种,无不彰显着莫尔索身上那种淡然的气质,他对于一切都是那么满不在乎,这大概也就是他幸福的源了吧。

可以说,局外人并不只指莫尔索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莫尔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作为一个人,他是特别的,但普通却往往富于特别之中,他身上有太多太多人的影子。莫尔索的个人世界也便成为一类人共有特质。也正因为有对莫尔索的探知,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局外人”这种现象。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4

之所以会看起《局外人》这本书,是当时很要好的一个朋友提起的,她对于这本书的描述让我有一些动心,于是便在回家后去书城买了这么一本书。这本书的结局让人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她当时是这么对我讲的。

充满好奇心的我,再加上这位朋友推荐的基本不会坏到哪里去的信念,我便开开心心地翻起这本书了。

全书共197页,我的书是插图典藏版,在后面对于《局外人》一书的书评竟有21页之多。我首先没有去看书评,沉淀了一下自己,翻开第一页开始看正文的内容。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是正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朋友有给我看过第一页,于是我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不过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为这句话写的大胆诚实而吃了一惊。竟然会有人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主角这种似乎不大在于母亲的心态在后来她的葬礼上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的清楚,但也能看出主角是遵从自己的想法,不习惯也不想去虚伪地对待别人。比如文中他与一个周围人似乎都不怎么喜欢的仓库管理员雷蒙·桑泰斯结交了朋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说实话,我很赞同主角这种性格,与他的人生态度,如果现实中有这么一个人,那与其相处应该蛮不错的。不过现实生活中最好还是具备一些亲情的好。

后来,在某些因素(朋友,天气等)下,主角过失杀人而被捕了,在这部分里主角接受了法庭的审讯,这其中再次刻画了主角的性格与其形象,审讯过程中还提及了主角对母亲冷漠的态度,等等等等。最后男主角的'结局我就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了…似乎有人说男主角是冤的,说他是时代背景的浓缩。突出了当时的社会。

笔者文字上的枯燥没有办法完全描述出对此书的感觉与评论,请各位见谅。

最后用书评中的一句话做为此文的结尾:

但是,对默尔索(主角)这种性格、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物来说,这一判决是最暴虐不过、最残忍不过的,因为它将一个善良、诚实、无害的人物完全妖魔化了,在精神上、道德上对他进行了“无限上纲上线”的杀戮,因而是司法领域中一桩完完全全的人性冤案。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5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6

周末不要闲着了,来看本吧。

这五本小说不仅内容精彩,而且特别适合没有阅读习惯的同学培养阅读习惯,毕竟短篇小说不会有很大的阅读压力。

1

《活着》

作者:余华

豆瓣评分:9.1

这本书多有名,我就不说了,几乎所有的推荐书单上面都有它。

《肖申克的救赎》里男主说过这样一句台词: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活着》的主人公富贵显然是前一种。

作者只是用非常平实的笔调记录了富贵的一生,无非是人生的起起落落,只是这个起起落落的太过极致,就是死亡。每一次富贵感受到一些温暖和希望的时候,就在短暂的瞬间破灭......这样希望失望的轮流交替,直到身边的人都离开,除了他的大黄牛。

本来是非常残忍的结局,但是最后富贵和他的老黄牛一起坐在田埂变得时候,我却感觉莫名的心安。大概所有的担惊受怕都结束了,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尘埃落定,剩下的时间里,只要向死而生就好了。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前我就是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寻找活着的意义。

而余华在序里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一部看起来会有些压抑的书,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生命的虚无在余华的笔下、富贵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2

《人生》

作者:路遥

豆瓣评分:8.4分

路遥最著名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人生》比起《平凡的世界》来说,篇幅短了不少,在故事构架上,自然单薄了一些。

之所以喜欢路遥,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不管是《平凡的世界》还是《人生》,都有时代的大背景做烘托。人的命运是身不由己的,是在时代的洪流推动下的不得为之。

即使时代不同,人生的.轨迹还是一样的。世界很平凡,人生很平凡。孙少平也好、高加林也好,他们不只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更是那个年代人物命运的缩影。

据说,当年马爸爸高考失利后,就是看了这本书,才决定发奋图强,二战高考。

3

《人间失格》

作者:太宰治

豆瓣评分:8.3分

看完这本书我给朋友发了个微信。

我说能把颓废、丧这些负面情绪写得如此清新脱俗、理所当然,也只有日本人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赤裸裸人性中最隐秘的一面地表现出来。比如逃避、消极、避世、背叛。

即使你厌恶憎恨这些,但是你摆脱不了它。

比如日本很有名的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你讨厌她的怒而不争,讨厌她把所有的爱和尊严都堵在一个男人身上,讨厌她悲观厌世。

可我们谁又不是松子呢?渴望被爱,又缺乏安全感。

4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豆瓣评分:8.7分

一开始我是它当作悬疑小说来看的,以至于我抱着看悬疑小说的警觉,试图找出最不可思议的凶手,否定每一个真相,期待出现一个巨大又精妙的反转。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就像小说的名字一样,确实是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没有蹊跷、没有惊悚、没有悬疑,张扬地即使凶手告诉所有人,他即将杀死死者,没有一个人对其持有怀疑,没有人试图拯救一个生命,一切都理所应当。

小说的高潮在最后两部分,因恨生爱,爱恨相涨,爱恨相消,以及人性骨子里的冷漠和自私,最后死者去世时悲伤的宿命感。到最后,我都不知道死者是不是被冤枉的,可他就是死了。

注:不管是《百年孤独》还是这本,人名真心是硬伤。

5

《局外人》

作者:阿尔贝·加缪

豆瓣评分:9.1

看评分就知道,内容有多棒。高潮依然在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的流水账,让我一度以为又是一本“拿错书系列”(看《月亮与六便士》的前半部分我也是这种错觉)后半部分荒诞的情节又和前面的每个细节都对得上。

明明审判的人是“我”,却没有人在意“我”到底做了什么,“我“在想什么。审判官只是根据几个碎片信息,串联起所谓的逻辑真相就可以为我“定罪”。明明只是和人之间刻意的疏离,反而变成了蓄谋已久的杀人动机。只要不按社会预期的样子过活,你就是罪人。

加缪语调犀利,反讽能力一流,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局外人》真的要强推,看一遍真的不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