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中国通史》有感

2025/04/29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中国通史》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中国通史》有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从夏朝至清没的历史主要事件和许多名人事迹的介绍。我很喜爱读这本书。

首先,它的描述从夏朝开篇,详细的讲了夏启建国,夏少康报仇色故事,接着又写道夏桀亡国商汤建立商朝的事。一环扣这一环,动人心弦。有一次 当我看到前秦攻打东晋时,禁不住大喊着:“不能打呀!”妈妈惊奇的问我怎么了,我挠挠头皮,说:“都怪苻坚,让我走火入魔》。”

第二,他很有趣味性。他写得非常生动精彩,令人爱不释手。我经常一读就是半小时,甚至废寝忘食。

这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汉武帝,、。他统治时期汉国非常强大。这是因为他治国有方,多次和来犯的匈奴打仗,取得了一番大事。

看完这部书以后,我发现历史竟然是一部作战史,和平真太宝贵了!我长大了一定要为和平作努力。

读《中国通史》有感 篇2

我还未曾将中国通史看完,而且暂时看得不多,因为我觉得这要细看才能有所收获。假期一直读下来的是西汉史,我印象最深的刘邦和他的《大风歌》,同时我结合百家讲坛也看了电视剧。

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一样出名。这两首诗歌有一个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英雄们回望自己一生时所发出的悲叹。项羽的悲伤就自不必说,一个重量级战神被一个无名小卒围攻,众叛亲离,哪里有不发出悲叹的呢?而刘邦,他的一生在外人看来无尽辉煌,可为什么还说《大风歌》是他回望人生时发出的悲凉感叹呢?

实际上刘邦的一生的确辉煌,三年灭秦,四年灭项,只花了七年的时间就一统天下,改天换地。可是辉煌之中,也有很多暗淡。大家想一想,刘邦老年时是怎样一种处境?

当时刘邦坐在金銮宝殿之中心安理得地接受文武百官殷勤的朝拜,却被好多个问题所缠绕,以至于分身乏术。那几个问题呢?综合起来看总共有三个大问题:分封、平叛、换太子。

先说分封,这个问题可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稍微操作不慎就会惹出一身的麻烦。项羽就是因为分封不当而导致诸侯不齐心,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的。分封主要是必须认识到什么人该封,什么人不该封,什么人应该封到何地的问题。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而且还要知道封不封异姓王(就是不是和皇帝一家子的功臣),封多少异姓王。在这个问题上刘邦刚开始时处理得不好,犯了和项羽同志一样的错误。后来还是智囊张良有办法,让刘邦先封了刘邦最狠的雍齿,然后又封了诸如周勃、陈平、张良、萧何、韩信等自己的老同事、老战友。当然了,分封当然还少不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们。于是这第一个稍微简单的问题刘邦解决了。

再说平叛。平谁的叛呢?谁叛乱了呢?正是昔日楚霸王项羽手下的第一骁将,现任淮南王英布。此人武艺高强,勇冠三军,治军有方,指挥有道,很得项羽和刘邦的赏识。所以他带领着手下的几万人马一叛乱,就很难镇压。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刘邦只可以说是不算糊涂。不算糊涂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糊涂,但也不是高明之举。刘邦想让太子刘盈率周勃、樊哙等人带大军前往淮南,平英布之乱。这个举动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一个人看不过眼了。谁呀?此人正是刘邦帐下第一谋士张良张子房。他马上前往后宫,让吕后帮忙吹刘邦的枕头风,说服刘邦不要派太子出征。并告诉吕后:“太后您想想,如果让一个初出茅庐的'高粱竖子驾驭一群老谋深算的大将,这不是无异于让一只羊统帅一群狼吗?”。吕后自然也不是傻瓜,她当然明白母以子贵这个道理,如果太子死了,她这个未来的太后到时怎么在政坛上立足啊?于是吕后便积极地配合刘邦大吹枕头风,而且还让刘邦亲自出征。终于,刘邦还是挡不住吕后吹来的阵阵枕头风,光荣地就范了,决定亲自出征平乱。然后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刘邦顺利地成功平定了英布的叛乱。

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换不换太子这个问题了。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刘邦是是什么态度呢?换!要知道太子可不是想换就能换的啊!刘邦为什么要换太子呢?因为现任太子刘盈办事优柔寡断,没有君临天下之威风,更没有雷厉风行之霸气,不像刘邦。那刘邦心里中意的太子人选是谁呢?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那在这件事情上张良又是什么态度呢?他觉得太子不能换。太子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只是优柔寡断了一点而已。如果把他换下来恐怕不和民心。于是张良又来帮吕后。他帮吕后请来了刘邦千方百计想清来但是都请不来的四位隐居深山的智者“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在一次宴会上,四皓跟在留影后面集体亮相。刘邦吃完饭之后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也很想立赵王为太子,可是现在刘盈已经有了商山四皓辅佐,翅膀硬了,想换都还不下来了!”。结果这场比赛吕后大获全胜,保全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听我这么说你们明白为什么刘邦会发出悲叹了吧?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读《中国通史》有感 篇3

我从小喜爱历史,喜爱读关于历史的书。这不,趁着这个寒假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名叫《中国通史》。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中国通史,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书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令万人空巷,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此书主要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史前神话传说、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两宋时代、元朝时代、明朝时代、清朝时代与近现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隋唐时代的《杨坚建立隋王朝》,因为文中的.隋文帝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当时他们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王朝灭亡20年还没有用完。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钱。

读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等。知道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五(2)班

XXX

读《中国通史》有感 篇4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中国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中国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近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中国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中国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中国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近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中国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中国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读《中国通史》有感 篇5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史哲类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其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史类学生的必读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绿洲的书。其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看起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化,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化割裂出,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我们这代人在西方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类似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正所谓方法相通。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的。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论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初读《中国通史》感觉很费劲,更是说明日常的积累不够,网上推荐都是以慢读出现的次数较多,因此这本书不是现在网络学的那种囫囵吞枣,光咽不嚼,而是要细嚼慢咽,慢慢品读,慢慢理解,细水长流的,本化、历史就不仅仅是背诵过就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理解与感悟,毕竟很多化现象已经不再出现在现代社会,而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存在。让兴趣成为阅读的第一动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大有裨益。

读《中国通史》有感 篇6

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可原始生物出现在地球已有33亿年之久是由黄帝统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火是由北京猿人发现的。由西侯度村发明的西侯度文化。

紧跟着就是家天下时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大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有奴隶制的社会。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了471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的文明历史。然后夏朝被商朝所灭,商人传说是帝尧之子的后代。

由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灭,商出现了刑罚、监狱、农业、手工业,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早期货币,还发现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后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大变各时代和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他历经了八百多年。而后东周六国涌现了很多人才,给中国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秦国、汉朝、东汉、三国时期、晋朝等历朝历代都有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

我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知道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还有杰出人才司马迁写的《史记》,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曹植、孔融等。还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书籍《宋词》。画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朝英雄郑成功,蒲松年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慈禧太后与洋人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硕大的北京城留给了外国人、洋鬼子还有战争,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耻辱。从历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好好学习,把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