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

2025/04/29读后感

此篇文章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茅盾文学奖还是值得一读的,民族、信仰、爱情,亲情,虽然时代遥远,但还是感觉置身其中,引发共鸣。特别是人物内心描写,格外细腻牵动人心。

看完书问了熟人,才印证了书中回族不与汉人通婚,除非入教,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一直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那是立身之本,做人之根。有信仰的人同样的是可怕的,有时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超越道德法律。我并不觉得信仰就是简单的信教,信仰是一种宏观的追求和执着的坚守,如日月星辰,它就在天空,你抬起头,就会看到它。

我无法理解韩子奇对玉的痴迷,痴迷到为了玉抛妻弃子,如果这算是一种信仰,那我宁愿不要。我可以想象韩子奇和玉儿的抱团取暖,但我不认为也不接受这种所谓的爱情,爱情不能违背道义,不能抹杀亲情,爱情是美好的.,如楚老师和新月,它会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悲剧不是偶然的,因果轮回,冥冥之中皆有定数。每一种选择都会有不同的结局,没有对错,只有你的在意。如果说小说是悲剧,那么生活每天都会有悲剧发生,想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看自己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妆。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 篇2

玉损、玉残、玉碎,一条玉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初读此书,只记得被楚雁潮对韩新月的那份真情感动得不能自已,再读此书,又多了几份思考与感悟。

梁亦清,沉着稳重,对玉的热爱超越了所有,让他甘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玉,沿着玉的长河去追寻内心向往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才让他在名与利的诱惑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他本可以借一技之长去追逐名与利,却身处闹市心自宁,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他因郑和与他同是回族人而答应制作郑和下西洋的雕塑却不计回报,体现了他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更体现了他对信仰的那份执念与尊敬。他为玉而生,为玉而亡,将毕生心血寄托于那件郑和下西洋的工艺品上,却未曾料到落得玉亡人亡,但在我看来他是光荣的,他将一生献给自己所喜爱之事,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是值得赞扬的,是值得被尊敬的。

此书中经常提及韩新月和她"母亲"梁君璧的关系不和,她百般阻挠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有读者可能会因此而讨厌梁君璧,会责备她对韩新月的冷若冰霜,冷言冷语。但在我看来,她能将韩新月抚养成人已经仁至义尽,毕竟新月是她丈夫和她妹妹的女儿,每每看到新月,都会想起丈夫和妹妹的背叛,都会让她内心备受折磨,叫她怎能对新月微笑以对呢?她之所以反对楚雁潮和韩新月之间的事,也是因为她是一个从小深受宗教信仰影响的人,她无法接受回汉通婚,所以拒绝了楚雁潮对韩新月的追求,这也让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之路更波折。

本书的男主人公,梁亦清的接班人,是一个性格较为丰满的人物,读完此书后,对他既有爱又有恨。爱是因为他对韩新月那份无私的爱能让韩新月弥补一部分缺乏母爱的痛,也是因为他的保护与宠爱,才让韩新月生活得无忧无虑。也感谢他对韩新月教育的支持,才让新月在大学收获了老师对她无私的照料与关爱。恨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勾心斗角,更恨的是他从小就欺骗了收养他、教育他的那个去麦加朝觐的圣人,这不仅是对身边人的欺骗,更是对自己内心的欺骗,是对信仰的欺骗。背负一生的谎言也让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在临死前的坦白,虽让他放下了一生的重担,但他的内心是充满了恐惧和担忧的,他希望妻子能原谅他、理解他,怕妻子会因此怨恨他,他也怕他去世后没人能像他那样细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女儿新月了。他死前精神上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生理痛苦。他与他师父梁亦清相反,梁亦清虽生前过得清贫平凡,死后却无怨无憾,受人尊敬,而韩子奇生前勾心斗角,享尽繁华,但却背负着恐惧与遗憾而亡。对比两人的一生,我们更需要的.是梁亦清那般平静淡雅之心,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让我久久都无法释怀,也是本书最悲情的是楚雁潮与韩新月凄楚唯美的爱情。韩新月,名如其人,她纯洁善良,乖巧乐观,她本该幸福地过完一生,却背负着常人无法接受的悲痛。她在最美的年纪离去本就令人心痛,却还要在生前接受病痛的折磨,新月之死使我悲痛入骨。在新月短暂的一生中,她极其渴望母爱,却无法如愿以偿,在死前都未能见她亲生母亲一面。新月一生都无法理解她"母亲"为何一直对她那么冷漠,她一直努力讨她母亲欢心,乖巧上进,她一直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却在死后都不知道她喊了十几年的妈妈是她亲生母亲的姐姐,一直苛求自身却遗憾终身。

月明、月暗、月落是新月一生的写照,她无法得到的母爱由她父亲和老师来弥补。在去世的前一晚,新月躺在病床上盼天明,盼她心心念念的楚老师,在没看到楚老师前,她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不能睡,一遍遍地问天亮了吗,可以想象到当时新月内心的煎熬与无助,天渐渐亮了,她也渐渐变得虚弱,我描述不出新月去世时的那种悲痛,只记得自己的心像被人揪着,喘不过气。在黎明破晓前,在她心心念念之人到来前一刻,她永远地闭上了眼,黑夜终将新月掩埋。楚雁潮看着再也无法睁开眼看自己一眼的新月,他怨恨他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新月,为什么不在新月最痛苦的时候陪着她,在那一刻,他的世界崩塌了。他用心守护着新月,新月离去,他的心也不再完整。

新月走了,楚雁潮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只是他与新月的甜蜜回忆。未名湖畔的心灵交流,不言而和的两颗年轻的心,深情表白以及无私的爱与照顾,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更让人感动至深的是在韩新月离去后,楚雁潮在她坟前深情演绎"梁祝",敢问世间还有哪种痛能超越阴阳相隔之痛。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打破了宗教信仰的束缚,跨越了种种阻碍,虽最后阴阳两相隔,但他们的心、他们的灵魂却紧紧地绑在一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生前无法在一起,死后变成蝴蝶双飞双落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年龄、宗教、种族等都无法分离两颗融为一体的心。

楚雁潮以曲寄情,日日月月年年陪伴着新月。我想我现在很幸福,我所爱之人和爱我的人都在我身边,我不再奢求其他,我要用我一生去陪伴去珍惜身边每一个人,不让自己悔憾。

最纯洁的梦想,最动人的爱情,最悲戚的命运。一本书,道尽三代人六十年的心路历程,教会我的不只是像梁亦清那般宁静处事,更让我体验到了人间至善至美的爱情、亲情与友情,教会我珍惜身边爱我之人和我爱之人。我们无法预测明天,但请珍惜今天。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有段时间不读这类的作品,我通常喜欢把文字分类。简单的、沉重的、激励的、消沉的……这本书是被我化为沉重的一类,我不大触摸这一类,情绪难以平静。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友人推荐我看这本书。不明白什么原因一向拖到这天。当翻开这本书,读过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读了三天,这天早上最后泪眼婆娑的结束了这部作品。但是一向到下午我仍回旋在故事当中,感受着一个个主人公的生与死,爱与恨。

回族女作家霍达用玉和月两条鲜明的主线,以独特的结构阐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杯具。当看到书的题目时,我认定这是个杯具,葬礼,从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书中的葬礼不仅仅仅是生命的结束,还埋葬了汉人与回回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感情在那个年代,穿但是伦理、世俗和信仰的鸿沟,杯具一个接一个的产生。无论你爱的多么执着,那么激烈。我不禁为美丽而聪颖的新月和才华横溢的楚老师惋惜,也为玉儿和韩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笔法也令人佩服,该书以玉和月为主线,自然也少不了对他们的描述。玉给人以纯洁、灵气的感觉,月给人以恬静、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远的。故成就了如此让人回味、清美忧伤的作品。

记得上学的时候写读后感通常是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拿出来评论一大段。我不明白真正的读后感是不是该那样,那时是为了完成任务凑齐字数。如今不会去在意那些,真正对穆斯林的葬礼有兴趣的人会亲自去领会其中的意境的。何须咀嚼别人品尝过的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禁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终于翻开《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过去的和现在的,两条主线并行描述,到最终汇合,揭开所有的谜底,感叹作者的巧妙构思,令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读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别说情节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书呀。

再说说剧中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所以看的过程,心情略显沉重。

最大的悲剧人物是碧儿,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严格恪守着穆斯林的教规。早年丧父,为了家业,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韩子奇,碧儿不懂爱情,她认为教规最大,祖业最大,但是现实生活却跟她开了天大的玩笑。因为时事的变迁,韩子奇娶了玉儿,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边,时刻提醒着她曾经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毕竟是胞妹的孩子,有着同样的血脉,既爱又恨,复杂的情感,令新月对这个妈妈时常琢磨不定。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却原来嫁给了一个汉人。她最在意的儿子天星,因为她的从中作梗,拆散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鸳鸯,非但没有得到儿子的爱,却只有儿子的怨恨。胞妹玉儿,因为她的不宽容,远走他乡,唯一的亲人从此天涯两隔。祖业“奇珍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仅自己不幸,也给别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节的起因,一切因她展开。玉儿的远走他乡;天星没有娶到真爱;当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孙得以抄家,抄走了韩子奇的毕生收藏,致韩子奇抱憾离开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随着新月的离去成为最大的遗憾,令人唏嘘不止。

韩子奇,天生对玉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人生追求是玉。生活所迫,他误打误撞,跟随了穆斯林教徒吐罗耶定,本以为人生所求,就是前往麦加朝觐,但是自从他在“奇珍斋”见到美轮美奂的玉器,他突然意识到,玉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为玉生,为玉死,只可叹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月,是书中的亮点,她是爱情的结晶,本来也将有一段浪漫动人的爱情,但是从她的出生,注定了悲剧的角色,即使有着清新可人的形象,聪慧敏捷的头脑和善良温柔的性情,也没能抵抗命运的安排。

玉儿,是所有角色中最让人感到轻松的,比碧儿有文化、更多情,比韩子奇更勇敢,比新月能抗争。她不随波逐流,努力把握命运,虽然在感情上,屡受打击,但是她没有灰心放弃,反而更加勇敢地追求真爱,自爱、自尊、自立让她活得比其他角色更充实、更成功!虽然她也经历了早年丧父、中年无奈抛夫别女、晚年痛失爱女,但是她努力了,应该没有遗憾了。

这本书围绕穆斯林和玉展开故事情节,所有人物因对这两个方面的追求或悲或喜,诸多的悲剧令我怀疑,是怪对信仰太执着?还是怪世态动荡,个人太渺小,相对国家的命运,根本无力挣脱。

我能理解穆斯林教徒一生倾其所有,只为到麦加朝觐,哪怕乞讨着一路走过去,以成就其人生的辉煌时刻。他们内心只有,在外人看,也许他们穷困潦倒,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对信仰绝对的虔诚,内心是平静的、祥和的、坦然的。

大多数的人是游离于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所以造成许多精神上的苦痛,除了吐罗耶定,其他角色都是悲情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精神上的困扰。

个人认为,人活着只为“体验”和“体现”。“体验”是指,虽然人的结局都是一样,但是活的过程千差万别,体验越多,过程越精彩,才不枉此生;“体现”是指个人价值的体现,“体验”是自己的事,但是人毕竟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助人,影响环境、改变环境,造福更多的人,不图流芳千古,只为造福子孙,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体现”可大可小,依个人的能力,尽力而为。

人生不过如此!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 篇5

穆斯林的葬礼架构倒很宏大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算是是一部波澜壮阔。但是我感觉里边关于人物的描写不是特别丰满。韩子奇如何靠智商和情商发家写的并不多,还有就是韩天星他小时候是一个爱骑大马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那个样子的。也并没有太多交代。还有就是楚雁潮在新月临死前的那些话我感觉有点不真实啊,可能太纯情了吧。

我个人感觉里边构造最丰满的人物是韩太太,她虽然算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坏人。她的行为,语言心理之类的挺符合逻辑的。对于韩子奇和韩冰玉结合我只能说应该合情理吧,毕竟他们经历了战争。

当然也有好的,例如玉的知识,还有里边体现的很少的穆斯林的文化,他里边写了三场葬礼。但是我感觉这本书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了,和我之前看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单薄了一些。

书里一直强调穆斯林回族的规矩习俗,但是感觉这不是主线,好像若有若无。我觉得这书主要是讲穆斯林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冲突最多。新月和楚、冰玉和君璧、冰玉和洋人的儿子、韩子奇和冰玉君璧、蒲寿昌和博雅斋。

讽刺更多吧,穆斯林的规矩那么多,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虽然不想打破规矩还是让规矩面目全非。这里面有无奈和心酸,也有动荡的背景的束缚。反过来一想也说得通,如果不是在穆斯林背景下,好多事情顺理成章。

我想不通最后冰玉为什么要回来,带着希望见自己想见的人还是终于要勇敢面对还是始终放不下亲人?到最后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是什么?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上学期看了《穆斯林的葬礼》,故事内容大概是: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聪慧善良。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亨特之子奥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思乡的情况下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两母子,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韩子奇瞬间苍老,母亲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过错,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本书,有着大量的宗教礼仪的描写,透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状的诡异,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面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通过信仰疗伤。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这人间,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欢离合,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时也难逃毁灭,但愿爱能在灿烂中死去,在灰烬中重生,但这只是惯于喜剧思维的我们对悲剧的美好幻想。

而悲剧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面对宏大的社会悲剧时,当事人再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悲剧,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后来的人,后来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