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

2025/05/01心得

此篇文章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 篇1

老校长名叫杜岚,是一位巾帼英雄,她有着传奇的一生。自从1936年执教澳门濠江中学,杜岚就决意为澳门的爱国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决心将濠江中学改造成为一所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劳工子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新型学校。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杜岚夫妇连结婚戒指都典当了出去,也丝毫没有动摇办学意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时任澳门濠江中学校长的杜岚带着一台收音机,早早便来到学校。下午3时,当五星红旗在北京升起时,伴随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来自天安门的国歌,杜岚老校长带领着全校师生在濠江中学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那个时候澳门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升旗本身带有巨大的阻力。面对澳葡当局的百般刁难,杜岚老校长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国旗,我们要升起!”澳葡官员自知理亏,但也只答允升挂一天,而在杜岚老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坚持下,五星红旗最终在濠江中学、在澳门上空高高飘扬了整整三天。从此以后, 濠江中学每年校庆和十一国庆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70年来从未间断。

为了能在这一天准时升起这面五星红旗, 杜岚校长在几个月以前就派人到内地联系此事并订购五星红旗。同时为了不影响按时升国旗, 杜校长甚至请人给五星红旗拍照,并以照片为样板, 买了10 多米红布, 自己亲手制作,后来这面五星红旗还曾被展示在濠江中学的荣誉室里。

杜岚老校长多年不改赤子情怀。1999年12月xx年,享年101岁的杜岚老校长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流传着,成为一代代澳门学子宝贵的爱国课。从1949年到现在的70年间,这一课从未中断。

杜岚老校长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她对祖国母亲的爱则为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内地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澳门与内地交流时的语言障碍,杜岚老校长从内地请来优秀教师,并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就这样,濠江中学成为在澳门率先推广普通话的学校。杜岚老校长曾在演讲中说道:“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现实的,是国际性的,我们要使大家认识到今天的人民中国才是自己的国家,才是可爱的,才是有前途的。”

杜岚老校长总说她做的是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而她确实也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千千万万澳门学子和教育工作者。直到88岁,她才放心传递手中的接力棒。现任澳门濠江中学校长的尤端阳是杜岚老校长的接班人,也是她的女婿。尤校长继承了杜岚老校长的教育理念,他将杜岚老校长的故事写进了濠江中学的校史读本,作为开学第一课教给孩子们。在澳门回归后的xx年里,濠江中学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爱国情怀也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学习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坚持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如今74岁的尤校长依然坚守在讲台给孩子们上书法课,他说:“虽然我74岁了,但相比杜岚老校长(致力于教育事业到88岁),我还很年轻。”杜岚老校长用自己的行动给一代又一代的澳门学子上了最宝贵的开学第一课,尤校长又将这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继续发扬光大。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 篇2

钟扬同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选择、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生机的一颗颗“种子”,也让我们广大奋斗青年心中萌生了一颗信念之芽,更让我对自己的基层成长之路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磨炼是我们的青春选择。三百六十行,偏爱这一行。重庆丰都20xx年选调生有四川、河南、山东、内蒙、江苏、江西、甘肃等7个市外的小伙伴,克服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人生地不熟等重重困难,在基层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加班熬夜,却乐在其中。加班在日常,熬夜是经常―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真实状态。不过黑夜让人心静、让人思路开阔,熬完一篇明天用的讲话稿,头上压着的山没了、心里悬着的石头掉了、心情舒畅了,觉也睡不着了。偶有抱怨,仍无比自豪。有时感叹事干不完累不起、下乡太苦伤不起,可是我们从群众朴实自然的笑脸上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自己一滴一点的变化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所获。

成长是我们的工作基调。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我们沿着成长的大道或是荆棘到达成长的目的地,背后隐忍了多少汗水和泪水,以致有时看到进步的步伐很慢,心中总有莫名的愧疚和忐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也是提升能力的大课堂。因为年轻,所以我们经得起考验,即使前面荆棘丛生,我们也无所畏惧,背起梦想的行囊,与伙伴携手共行,一路引吭高歌,在基层翱翔,也可以泥土换成长,汗水写华章。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头顶“选调生”的光环,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提升能力、坚定信念,不断成长为知识型人才、业务型骨干、种子型选手。

奉献是我们的人生价值。钟扬用“奉献”把他53岁的人生长度,镌刻了无限的生命厚度,将献身科学的口号变成了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我们身在什么岗位、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价值就是为祖国奉献。即使我们做的是应该做的,比如帮助贫困户走低保程序、各种报表汇总等等,并没有多的付出,却能收获超额的幸福与快乐。新时代呼吁我们奉献,实现复兴梦需要我们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

“钟”情逐梦选择,传“扬”奉献精神,那蕴含了不断向上力量的“嫩芽”定将努力生长,开花结果。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 篇3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极具吸引力的校园。第一次走进这所小学时,前进镇玉斯屯克和田村6岁的维吾尔族小男孩穆萨·图尔贡惊讶地看到一座县城才有的三米高、红黄蓝相间的彩色旋转滑梯,被迷住的穆萨请求爸爸,"我要去那儿上学!"

为了吸引孩子,库尔班和李永红采购了色彩艳丽的图画书和玩具,孩子们蜂拥而至全是为了玩玩具,一旁看护的家长称呼汉族教师们为"保姆""阿姨"。

正式分班教学的第一天,库尔班才发觉自己"想得太天真了"。汉族教师不懂一句维吾尔语,孩子们不懂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到两分钟教室乱成一团,一个孩子哭,全班一起哭,本就不放心的家长在外面更加焦急。有的孩子钻门缝逃跑,李永红赶紧追出去抱住了6岁的哈木拉提,挣脱不了的小男孩突然往老师的脸上咬了一口,血顺着李永红的脸颊流了下来。

李永红委屈地哭了,嘴里却说"没事",教室里的库尔班担心留不住老师和学生,也难过地哭了。不一会,好不容易招来的孩子全被家长领走了。

库尔班不得不到87个孩子的家里逐一家访,并向家长承诺:"学费一分钱都不用掏,两个星期如果教不好,还要退给你600元!"

孩子们回到了校园,每天都有5位家长在门口轮流值班监督。库尔班找到了一个打快板的退休老教师,孩子们喜欢玩,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副快板,随着快板有节奏的击打声,学唱自创的'三字歌,"我来了,我走了,他睡了,我尿了……"

这所小学渐渐摸索出独特的模仿式教学模式。每个班配两名汉族教师,上课的时候,一名教师教语言,一名教师做动作。一名教师说"进来",另一名教师就走进教室。李永红准备了很多小饼干和糖果,当孩子们比划出动作、说出正确的语言后,一边说"真棒",一边往孩子们嘴里塞一颗糖。有的想喝水的孩子发不出"喝水"的音时,会急得直跺脚。

两个星期后,终于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家长们不仅消除了警惕,不再轮流值班,还纷纷赞叹,"汉族老师太好了!"

在穆萨的眼里,李永红就跟妈妈一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学生的衣服脏了教师洗;学生生病了,教师把学生背去医院看病;怕学生冻着,教师早早起床烧炉子……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养成了各种好习惯。

穆萨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邻居们经常找他帮忙翻译药品说明书,当他偶尔坐公交车用普通话和别人交流时,常常有人羡慕地看着他。

小学三年级,全乌什县统考,穆萨的数学考了满分,库尔班欣喜地鼓励他:"好好学习,你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

有的孩子连晚上睡觉嘴里都在蹦普通话,家长们疑惑不解,问库尔班:"你的小学有什么魔力?孩子不吃饭也要往学校跑。"

库尔班则借机告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强调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这所小学的口碑越来越好了。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 篇4

你想怎样度过一生?我想《感动中国》里每一个鲜红的生命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有致力于国家核潜艇事业建设,鞠躬尽瘁的彭士禄;有勇敢面对挫折、不断挑战自己,即使在身体存在缺陷依然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江梦南;有跑出“中国速度”的苏炳添等等。十多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向我们诠释着中国人的坚强和拼搏最让我感动的是江梦南,她身为一个在听和说方面有障碍的人,没有进入特殊学校学习,甚至自学五年级的课程,她凭借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和父母的帮助下,顺利考入吉林大学并考取硕士,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她的成就是我们许多正常人都没有达到的。在许多困难面前,江梦南没有想过放弃,她依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我想,我们作为一位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身体健全的社会中的'人,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身上属于我们的责任和担当,不应该蹉跎青春时光,不应该想困难投降。我们拥有更好的环境和资源,我们怎么能浪费呢?也许我没办法成为彭士禄、苏炳添、江梦南和杨振宁等等伟大人物,但我想,我仍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为社会、为人类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