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万物有灵》有感

2025/05/01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万物有灵》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万物有灵》有感 篇1

“我走过了太多尘世的喧嚣,经历了太多人世的纷扰,哪里还有洁净的乐土,哪里还有宁静的家园?”当我拿起笔,准备写下我读完《万物有灵且美》这本书后的小感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几天前读到的一篇散文中的这段文字。这篇散文的作者同现代社会的许多人一样,在经历了诸多人事,被压力与烦恼扰乱了心神之后,发出了自己渴求宁静生活的心声。“洁净的乐土”、“宁静的家园”,这对很多现代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求。只有在人们静下心来,捧起一本好书的时候,才能在文字间到达梦想中的桃花源。

而《万物有灵且美》中的德鲁镇就是人们心中与桃花源微微接近的地方,这是一片净土。

吉米笔下的德鲁镇风景优美,乡下农人和和睦睦,简简单单地生活,并怡然自乐,还有许多有灵性的动物在这片土地上畅快地生长。万物有灵有情,万事皆美好!

“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我看着绝望变成希望,死亡变成生机——一切都是在几分钟之内发生的。”在救治班先生的羊群时,吉米这样说。在我看来,所谓医者仁心,妙手回春,这些表达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悬壶济世,救治病人的医者。像吉米一样,对世间生灵平等看待,善待动物,救治动物的兽医,同样担的起“仁心”二字。

《万物有灵且美》,这是吉米的文学著作,也是他的行医笔记,更是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在乡下工作生活的时光,必然有劳碌和肮脏,但是我却读不到一点儿埋怨、消极的当吉米不带着山姆出去的时候,这只与主人形影不离的小狗便让吉米觉得有负罪感;将追车当作一门艺术的小狗夹克,每当吉米离开,便要与他比赛;桀骜不驯的老猫“玻璃”,身手矫健到让人怀疑他有美洲豹的血统;准备踢人要害出的牛,吉米说它“一定对人们充满了仇恨。”可爱有灵性的动物与善良幽默的兽医,共同将生命演绎得更加美好。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印象深刻。健忘严肃又善良认真的西格,热情活泼有爱捉弄人的屈生,自以为是又充满同情心的佟太太,坚强的农妇戴太太……尽管他们很多人的身上有很明显的缺点,但是丝毫掩盖不了他们的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再加上吉米友善幽默的文笔的锤炼,他们都变得如此亲切。

情绪,这些统统被吉米的博爱、仁慈和幽默感所取代,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吉米带给我们的所有感动、乐趣都来源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对人与动物的善良、热情、宽容之心,对生命本身的敬意和珍惜之情,以及所遵从的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读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追求宁静的生活首先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但这又不是指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自己的内心毫无波澜,而是对生活既要热情似火,也要懂得知足常乐。

每时每刻都有值得珍爱的人,一件小事也需要细细品味,每一抹美好的记忆都值得珍藏,每一个生灵都需要宽容以待。且行且珍惜,也许有一天,我会发现每天进出的寝室某个角落的灯光格外柔美。

读《万物有灵》有感 篇2

伟大的评论家约翰·罗斯金曾说:艺术包含了“两个灵魂之间的交谈”。

很早的时候,我便在综艺节目中看到过大象作画。也就明白了人类并非唯一爱好艺术的生物。艺术的产生来自于心灵的.渴望,动物与人类一样会产生喜悦、悲伤、愤怒等情感。人类中有一种艺术家叫做画家,用绘画的形式,以颜色、线条、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动物中也有“画家”,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通过他们的色彩搭配,可以看出它们所蕴含的情绪,所喜欢、热爱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西里,一只14岁、3800kg的亚洲象,它的画作得到了很多专业艺术评价员的赞赏,当他们得知这样张扬、大胆充满幻想的画作来自于一头大象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十分不可思议。当然大象并不是唯一的懂得绘画的动物,大猩猩也会绘画,只要有工具它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些图画。

所以动物的灵魂也会被优美所煽动,当然它们并不懂得欣赏艺术,就像大猩猩会吃掉自己所做的画一样。因此动物与我们相似而又不同。

读《万物有灵》有感 篇3

一个国家伟不伟大,其道德程度如何,是可以由这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这一点来衡量的。 ——印度圣雄甘地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读到严谨、优雅却有力的文字。其中的力量,源自于作者对人类所保持的可耻的种族观所做的温和却果敢的抨击。在生命的大家庭中,我们是动物世界里永远的婴儿,因此,我们需要其他生物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我与书的作者一样,认为动物是有灵魂的。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位动物学家而是一位牧师,所以可能他书中的宗教类言论大于科学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书的内容远比寻常的'科学研究报告来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更会引起我心中的共鸣。关于“灵魂”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灵魂,是在我们活得最战战兢兢且奋发专注的生命阶段里,隐身于各种艰困及脆弱时刻背后的力量。它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自成一个小宇宙,并且以某种程度反映那完整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宇宙中一个无意义的碎片。

作者希望通过讨论不同层面的动物体验来探讨动物与人的联系,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其他的物种,关心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事实上当人们问及动物是否有灵魂时,事实上也在问:他们是否也会努力让生活不只是单纯的奋力求生,而是能活得有尊严、活力和质量。

读《万物有灵》有感 篇4

随时和随地都可以把你带离,带去书里的世界,也许更多是带你回自己的世界。

要怎样形容这种感受呢?把我的目光放置在远方,把我的思绪抽离到天上,像跟着吉米一起回了他的兽医诊所,去了他镇上的农户家诊治动物,春夏秋冬,白昼黑夜。又像,混淆着呆在他描写的山坡、草地上,风和花香,呆在我勾画的花园、白云里,分不清。

20世纪30年代跟现在又有什么分别呢?倘若你有属于自己的清新和宁静。

“万物有灵且美”,令我感动的名字。就像初读时看见动物的样子,续读时看见镇上人的样子,又读时看见动物们人的样子和人们动物的样子,每每都有一种渗入,再除去琐除去智除去常规,剩下的就只是感动。感动有一种本真,一种混杂在世俗里卑微里沉落里的本真。

我原以为,这感受是来自吉米?哈利观察的功力,是描写的功力,是记录的功力,后来发现,是生活的功力。因为一切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当然,吉米的超长自述印满了一套5册他的“万物”,显然那些功力太全面太优质。而他这人的善良、“正常”、幽默、淡然读起来与这些字的平缓、温润是那么一致也让人读不厌。

当只看“匣子”里他的故事和故事场景的时候,也别有一番风味。也是当此时,可以试着站在一个非人类的视角,读其他书的时候也差不多,再把匣子套在自己身上:本真里的好与坏、本真里的本与真,本真里还得以见得光亮。便只可以用“感动”来形容了,酸酸的。

读《万物有灵》有感 篇5

哲学家伊曼纽·康德写到,在我脑海中有两件令我感到敬畏的事:一是繁星闪烁的星空,一是内心的道德感受。道德我认为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自我对书中作者的文字的理解,作者想表述的应该是动物之间的怜爱之心,无关情爱但关乎种族情谊。人类会有好人好事,会有慈善,也会感同身受。同样的,动物的内心也充满了慈悲和关怀,不会对同伴受伤熟视无睹,不会对同伴的虚弱漠然不顾,更不会对同伴的死亡冷眼旁观。查尔斯·达尔文虽然是个优秀的生物学家,但他却在动物的伦理上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他否认动物拥有人一般的“道德观”,认为动物的这些行为出于本能,并不会如人一般具有智力的'反省与识别力。但我认为不应该为这种情感划分等级,怜悯和同情的情绪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存在与不存在。能拥有这样的情感便足以证明动物也会互相关心,读者也不必用动物强者生存的例子来反驳作者万物相互关心的观点,因为动物的杀戮关乎生存,犹如人类工作场合优胜略汰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书中提到的是除竞争关系外的情感,不能因为一些特例反例而推翻已存在的事实。就像人类社会中也有无恶不作的坏人一样。

希望人类能排除对动物人为的障碍,为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做考量。

读《万物有灵》有感 篇6

“在生命的交响乐章中,人类并不是唯一的乐手。”

虽然人类最先以理论的形式定义了音乐,并创作了五线谱,以优美悠扬的旋律去表达情感,但这并不代表,音乐就是人类的专属了。很多动物都对音乐有着敏锐的反应,比如农场的乳牛,在听优美的交响乐时,牛乳的产量平均提高了6%。当然在动物之中,鸟类应是名副其实的“乐感大师”了。众所周知,鸟儿们都十分擅长鸣叫,像夜莺一样的鸟类鸣叫声清脆又悦耳,十分动听。虽然鸟儿的`音乐短暂而急促,并且不符合从古到今的任何乐谱超脱了音调却仍然美妙。但是鸟儿们和动物们拥有乐感并不代表它们具有高尚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艾利特·豪尔出版的《鸟类生活的领域》中明确鸟类唱歌有其使用的理由:吸引异性以及捍卫筑巢的领地。但动物们也确实会对自己喜欢的音调表现出的喜悦和享受是十分真实的。诚如,音乐是我们心灵本质的表现,是灵魂的语言,从内心的源泉和洪水中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