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乱读后感
此篇文章长安乱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长安乱读后感 篇1
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接触韩寒的作品,但这本《长安乱》却给了我许多感触。要读到一本让你有感觉的书,也是不易的。小说的背景设置在纷乱的江湖,当然不免仇杀、争斗之类。小说的主角少林弟子释空,其身世是根据佛书的记载才找到的。无从知晓是谁孕育了这个生命。当然,作为主角,总是有些特异功能的――释空就有一双能洞察许多事物的眼睛,甚至是人的内心。
但有时,勘得太破,终究满目疮痍。“有些东西的深究只是一场残念”。释空看清了人世间诸多的情感,他生活在红尘之外的世界,看着这个世界如何变化。他说,他是个没有性格的人。
但是,即使自身的存在是个谜团,释空却仍然无畏的前行。也许,一切早已经不需要看得太清。因为,这是难逃的。而释空不离不弃的寄托――喜乐,终究死在了难逃的宿命里。释空决定一辈子都不在去埋葬喜乐的地方。想来,我们总懂得许多道理,可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释空的师父曾说:当你觉得某人无法淡去,你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这是破有道理的话,人生是场巧合。可,这也只能是用来听听的道理。又有谁真的能够将生命的某个部分淡忘呢?只不过,当人生渐渐写满经历,回望的时候,会有不同感触罢了。
韩寒在后记中写道,“作为人的本能,总是希望对方把什么事都讲清楚,这世间再复杂的事情也能讲的清楚。但关键是讲得清楚却弄不明白。”也许有时候,你觉得人生乱糟糟的,就像释空的一生,像是明白了所有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不要懊恼,活在当下就好。
长安乱读后感 篇2
我这个人做什么事总是喜欢从头开始,看什么书总是希望一字不错。当然看小说也不例外,总是先看序言。其实序言和书名对我来说很重要。一般在书店看到一本书,他的名字和装潢决定我是否要拿起这本书,序言则基本决定我是不是要读这本书。
首先我觉得那序言写的很有意思,初看有整篇记下来的冲动,当然我不能这么干,那样的话我就有抄书的嫌疑了。其中一段是“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有时候也不错,倘若你爱那么多,就如同写《三重门》那样,想每一句都精彩,除了让人感觉这不是小说以外,自己也很累,谈过恋爱的都知道。”
关于《三重门》的好坏暂且不谈,因为我压根就没看完过。不是书写的不好看,而是外界争论的太厉害。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多高尚多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坦白承认我很容易受别人的言论影响。偏见常常不是自然而然无故萌发出来的,往往是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影响的,我想我对韩寒的偏见就那时候开始的。为了阻止我这种带着偏见的眼光去看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看那人。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我《三重门》看了一半,脑袋里始终挥之不去那些所谓评论家的言论。索性把书放一边,打算等这些言论在我大脑里淡忘了在说。谁知这一放就是几年,直到最近才在书柜里找到一本泛黄的《长安乱》。
前面已经说了,我先看了序言。短短几句序言就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序言写的短而随意,好像一个人站在窗前看着马路上的车辆,随意的给自己燃起一支烟,然后自己给自己的独白。序言里说这其实不是一部武侠小说,看完后确实觉得,这和我先前看的那些武侠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也许这真不是一部武侠小说,真只是安排的时间比较早而已。从小语文就没学好,所以我并不大会分什么文体,也不大会讨论这是什么句式,更不会像老师讲的那样看完一篇文先来个分段论述,然后总结中心思想。我也最多不过看到好笑处笑笑,看到难过处难过难过算了。
不过总的说来这书还真是让人轻松愉快,特别是看到释然两次入洞的结果把我笑的背气。多个地方让我看完后对着空气大笑。笑完后按着胸口想,还好房间里只我一个人,且拉着窗帘,不然对面住的人肯定以为对面住着个疯老婆子,对着书也能笑半天。
小时候一个洞就让我想几十年,好像一切都不过只是个寄托而已,觉得世界就这个样子的,多少有几分不爽失望的情绪搀杂其中。书中明显多处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说该书是一本武侠小说还不如说是一本哲理小集。又或者是关于人生种种荒诞常态的探讨以及思考。
我这人不谈政治,那么忽略政治部分就是爱情了哦。我也不明白书中讲的是不是爱情,大概爱情也不过如此吧,好象也没撒好说的。不过我对那几个关于女人的分析描述倒是挺满意的,觉得写的很有意思。让人笑完之余忍俊不禁的想,确实又那么几分实理。例如这句:“女人真是奇怪,只要对一件东西产生感情无论这件东西在当局势或者显示生活中是多么不实用或者有多少缺点都完全不予以考虑。”其实还有蛮多的,但我这人懒当时没记,可记忆不好大脑空荡的我一合上书就又忘了。
书中以释然为轴,讲述一个似乱非乱的江湖。释然由始至终都看似没什么事做,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关于他有着特意功能,那个看似乎离奇的生世师父的解释是佛书上的一段叙述。他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来回奔波,却不知道为了什么。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也许人生本如此,其实并没什么非做不可的事,若有那也不过是你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看在我眼里就是悲观论。
全书以释然为第一人称口述完成,很多事物都是在他眼睛里看到的,他耳朵里听到的`。那个频繁的出现他说我说真是让人头大的想直接忽略。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叙述方式又让人感觉蛮接近生活的,仿佛不是在看一个人编的小说而是在看一个人写的博客,所有那一切又都不过刚巧今天白天发生的事而已,但偏偏这故事又安排在几百年前。这让人很痛苦。
其实我这不是书评,我始终认为评论该是很牛B的人干的事,何况还是在面对一个本就很牛B的人的东西。而我一个看书一目十行后倒回来花三分钟检查字看颠倒没有的人,怎么装也不像是个能叉着腰对别人呕心沥血的东西评头论足的主。我最多也就是吃完一顿丰盛的午餐趁别人剔牙那会看着满目鱼肉回味一下。
长安乱读后感 篇3
《长安乱》是一部发生在古代的小说,作者认为安排在现代写似乎没有那么自由,它讲述了一位少林弟子名叫释然,他从小生长在少林,和其他人待遇不一样,因为一场饥荒,一个少女闯入了他的生活,大家给他取名叫喜乐,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他和喜乐离开了少林,意外地当上了盟主,但很快下来了,和喜乐隐居在山林中,最后喜乐病死,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本书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释然,没遇到喜乐之前,他和师兄释空一起玩耍,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这和人的一生很相似,在童年时期,总爱问为什么,家长说危险不能做的事情,却越想去干。第二阶段释然慢慢长大了,突然间一次饥荒带来了喜乐,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时候,他考虑起死亡这个话题,他并不怕死,只是担心他死后喜乐该怎么办。人越长大,身份越多,身上的责任也就越重,顾虑也就越多。第三阶段是喜乐留下了一个孩子便去世了,他变得更加豁然了,不再被自己的好奇心所驱使。都说人四十不惑,人到中年时对很多事情都已经明白,变得更加睿智沉稳,或许是再也折腾不动了,或许是已经看尽世间百态。
长安和乱是反义的,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不统一是外乱,统一是内乱,人心乱,有什么办法。心里的事情没什么办法。在和平年代,大家都觉得什么事情都是美好的,却没想到人世间是多么地复杂,大家表面笑脸相迎,暗地里勾心斗角,拼个头破血流,作者还用古代的官场反讽现在政府中的腐现象,官员对民众的事不闻不问,即使知道也不会立即处理,直至事情闹大了,便使用武力.镇压,摆出一副“政府权威”的样子,政府的威信在人民心中逐渐降低,这是作为政府值得去反思的`。民众就没错吗?民众也有错,在文中,主人公有时候甚至认为民众是愚蠢的,人们喜欢看热闹,并且容易受一些不法分子煽动变得激愤,这种情绪容易在人群中蔓延,最后雪球越滚越大便难以控制,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这是愚民的表现,公民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不随意传播流言,做一个有素质的合法公民。
韩寒在前言里写道他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很大的把握,但一点点,就可以,他喜欢其中的一些部分、一些章节、一些对话,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有的时候也不错。我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原本缺少的东西也可以变得很多。”也许我未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本意,但一点点就够了。
长安乱读后感 篇4
最近韩寒的文章看的不少,不过我好像有点本末倒置了。先是看了他的《光荣日》,然后掉过头来看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长安乱》,现在正在看《一座城池》。我俨然有点像成了寒迷,但却不完全是吧。
《长安乱》我觉得是韩寒出版的书里我最欣赏的一本。
他以现代人的口吻演绎了一个古代故事,换上现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现代与传统的有机完美结合。
我看的他的前几部书的主角,基本都是以他本人为原型的。从表面上就可以轻易找出他的影子,而《长安乱》则是他的突破。表明上已完全脱骨,只能从人物的对话和幽默的细节依稀感觉到韩寒以前文章的风格。
《长安乱》总体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故事情节发展飘忽,台词直白,看人以一种很奇特的武侠小说的感觉。
可惜结局我却比较失望,韩寒文章的过程是那么的精彩,但结局永远是那么的黯然。可能是因为我阅读水平底,不懂品位吧。但他的文章的结尾我真的都是不甚满意。我宁愿他的文章都没有结尾,无限的连载,我也愿意无限的等待。
长安乱读后感 篇5
今年夏天,有一部影片登上影坛,那就是《后会无期》,和家人观看之后,让我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影片导演韩寒是一位著名的青年作家,上高中时,我也是很喜欢他的作品。家中书柜里有我保留的一本《长安乱》,看过影片后,又想拿出来读一读。
韩寒这个不安分的少年,终于在文坛上安静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据说他去了赛车场,而且现在也是。只不过,他在这期间心情总是不平静,于是出了这本不是武侠又像武侠的书——《长安乱》。
也许是因为自己太不安静了,在赛车场上看见赛车飞驰或者不遂所愿的翻滚出赛道,于是在这书名中含“乱”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韩寒难得一见的安静。就像他在书中主人公所想的: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
主人公释然,属于少林寺比较特殊的弟子之一,从小就得到方丈的器重,因为他是上天所降,拥有像蜘蛛侠般超强的眼力,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丈开外的即使再快的一个暗器或者一个动作。从释然的身世开始,韩寒开始把佛家的道理搬了出来。他开始喜欢谈因果,谈随缘。这应该是随作者心境而变的写作方式,许多作家都会因为一些事的发生选择一个宗教皈依,如果大家都承认韩寒是一位作家的话。
释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地方盖个房子,与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他喜欢的女孩叫喜乐,在少林寺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在一起了。喜乐这个名字是少林弟子在饥荒之年花费两个时辰的精力讨论确定的,因为这个名字一向团结的少林弟子还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这小姑娘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为“喜乐”。以后的一切故事都和释然还有喜乐有关,两个人平静地走往长安,然后复仇参加武林大会,最后在一个小树林里盖了间房子。就这么平静,与那繁华的都城长安仿佛相隔千里。
韩寒安静的讲着故事,说起话来那么随意那么平静那么有趣,我们需要的不是思想。尽管他在文中也一贯地对一些现象进行讽刺着,比如为了在少林寺取一个好名字还要有钱或者走后门,比如那些自以为是的武林高手们一个个做着蠢事却不自知。但是整个情节只是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发展。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故意的有趣而不是为了像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那样刻意为思想而思想,也不愿意相信是韩寒已经写不出那种有思想的东西。毕竟现在的一批80后写手中像他写出这么有趣的文字的家伙真得不太多。
就这样安静的走来,韩寒的文笔和他的主人公,在江湖、在长安,营造着一种安静的氛围。如果不是喜乐死掉,就那样安静的死掉,死掉得让人心痛。喜乐说:我看见你高兴,我就高兴,看见你难过,应该就会难过,可是我从没看见你难过过呢。不过你从不难过是好事情,至少在我记忆里,你还从没难过过一次,这说明你还是不一样啊。哈哈,你说,我如果要死了,你会不会难过啊?释然摸摸喜乐的头:我都难过很长时间了。就这么安静的对话,在临死之前。
喜乐死了,在生下他们的孩子之后。释然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有些狼狈的去做杀手,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埋了喜乐,他说这是难逃的,他决定一辈子不再去那里看望。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感动,差一点就会掉出眼泪。我相信韩寒在写一种生活,写一种互相信任的爱情,写一种平静的人生。我可以毫不讳言:我喜欢。只是整篇小说还是太短了,许多细节容不得仔细雕琢,也许那时间会耽误韩寒跑去赛车。
在小说最后,武当掌门找到释然想推他做皇帝,很明显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愿望。他提供的一个条件是献给释然一个叫“米豆”的女孩。释然问:怎么叫这个名字?米豆说:不知道。家里的愿望吧。“我”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
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是些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就像赛车手韩寒在F1赛车场上,握紧那可以超越一切速度的方向盘,梦想着超越舒马赫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都是愿望。
那时候的韩寒是不安静的,但是,至少他安静过那么一回,在自己的书中,在那本名叫《长安乱》的小说中。那是段安静的时光,就像安静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