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荀子读后感
此篇文章劝学荀子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劝学荀子读后感 篇1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 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 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 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 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 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 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 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 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 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 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劝学荀子读后感 篇2
读了荀子的《劝学》,我不仅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就像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学不可以已”,无数句古语在鞭策着我们去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终身需肩负的使命,又需要点点滴滴积累的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即使拥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资,也终将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资平平却在后天悬梁刺股、坚韧不拔地奋斗、学习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努力应得的成就。
劝学荀子读后感 篇3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骨”的动人画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缅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德国化学家李化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费了27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整旗鼓,历尽艰苦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忍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专一的态度,就如鱼得水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奋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尽全力想做到样样持之以恒,恐怕由于精力有限,也只会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感觉吧。
然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褒扬。当今世界,风云突变;当今时代,瞬息万变,所有这些,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不能一跃一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劝学荀子读后感 篇4
学习的意义何在?
“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聪慧著称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像荀子的《劝学》这样勉励人们不停地学习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学习的意义何在呢?
学者们总是容易走理想主义的路子。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诚挚甚至带点天真地向人民大众发出号召:学习吧!并且专断地把“学习”和“书本”划等号。但他们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完全了解劳苦民众的生活。他们有凌晨3点从温暖的被窝里起来赶到批发市场进货的经历吗?有面对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儿女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辛酸吗?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头上痛哭流涕的体验吗?没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众的那种艰难困顿的生活,或许我们就明白:要求他们勤于学习是不现实的民众起早贪黑地劳作,挣一点血汗钱,养家糊口。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艰难的生活,固然坚韧顽强,却也有些麻木。你给他几个钱币,他会喜极而泣对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说:“学习吧!知识就是力量,它会带给你财富和地位。”他可能就会不屑地掉头走开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也“学习”,学的是能带来物质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经验技巧,这与“君子”所提倡的学习差远了。
“学习不止”对青年学生的意义自然重大,毋须多言。不过拿来作为一种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铭,又让人觉得勉为其难了。
劝学荀子读后感 篇5
以往写读后感是就所看文章内容立意、论述,联系实际“同理可得”,末了,笔锋回转、收回话题即可。而《劝学》这篇精美的古文早已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且有声有色,再要就此说些什么,那只能扯开去了。
这篇荀子写于二干多年前的文言文毕竟与如今的白话文相去甚远,以我的水平,不看注解只能通读,若要深究其间某些字、词的含义就难了,即便如此,我还是看不横其中的个别句子。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它、朗读它,即便不知所云,每每读来,朗朗上口,齿颊生香。尤其是那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工整、有韵律,倒真正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口中读着,两耳便同时将这些清朗的字音一个个收了进去,似喝了口凉水,又像含了片薄荷,清清爽爽。感觉是种很奇妙的东西,而古文恰恰能给你朗读的感觉,妙不可言。
古文之美,亦在简约。古文往往短小精悍,但其白话文的译文可就长得多了。我们看译文是助于理解,但从不会欣赏译文,倒不是嫌它“盗版”,只是感觉上已繁琐得很。繁琐容易简洁难,古文中主语可省、宾语可省、量词可省、关联词可省,省得有分寸,省去了也看得懂,而且更耐看,更有韵味,这便是古文之美。
古文之美,还在柔。且看,古人惜墨如金,但“之乎者也”是少不了的,我以为这四个字独有妙处。“之、者、也”分别位于句中或句末,多半拖长了声音念,给人一种稳稳当当又悠哉悠哉的感觉,一般阵述句中的生硬语气便由它转为亲切柔和。“乎”常用于感叹句戴疑问句末,无义,音短且轻,念到“乎”字,前半句中激动、气愤之类的情绪便都随之轻轻带去一部分,语气又趋于缓和,一时的心急气盛开始转为冷静。古代文人的儒雅也在这里显留一二了。儒者,柔也。水,柔也。柔是一种宽容的美。因此有些文言文读起来就是糯笃笃的,而即便是议论文,也不会过激、尖锐,总显得诚心诚意,心平气和。
当然,古文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以上仅为读《劝学》之感。
劝学荀子读后感 篇6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