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

2025/05/06读后感

此篇文章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 篇1

非常厚实的一本书,接近500页,这是我看专业书籍感觉最有趣,也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一向喜文不喜理科的我,第一次发现,数理化,怎么可以这么有趣?竟然也可以以章节小说的方式写就,作者以屈原的《天问》拉开本书序幕,一开口就让人胸腔激昂,一路读下来,直呼过瘾,让人欲罢不能!明明是枯燥的数理化科学历史进程的呀,怎么读着读着竟然是一派江湖侠义气息!稍不留神,以为客串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了呢!

本书,你可以定义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非常细致的做了排列,更是在介绍每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更是周到的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并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哲理性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你可以一边领略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可以一边学习非常专业的数理化知识原理,更可以跟着作者的哲学指导进行更深一刻的思考!总之,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代能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切的出现,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很多的情绪一并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光景?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得到!

毕竟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好吧,作为普通人的我,愿意在他们为我创造的这个时代里,有义务去过好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这才是不负他们所努力!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本书中,忽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倍长!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好多的知识面,有兴趣的朋友,你们自己去书里找答案吧!

原本我是想快速的看完,然后把书拿回去给闺女看,但内容太精彩,竟然舍不得错过每一个章节!精彩的书,推荐给你们!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 篇2

我不禁在心里叹道: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学家为它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真理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

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 篇3

你知道吗?这个双休日,我读了《数理化通俗演义》,这颗知识药丸,可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启示!

此书讲述了从1879年直至1953年各个科学界的名人所发明的物品或发现的重要宝贝。我对他们的创造与奇迹表示无限的赞叹。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不禁萌发出许多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名人去创造与发现?是名人那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它,推动了爱迪生坚持不懈的发明出了电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它,祖冲之一刻不停,废寝忘食地去努力专研圆周率,最终,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七位,为数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它,使诺贝尔不顾自己的生命,发明出了炸药感慨万千!我也要有这种精神,在学习上,在运动会上,不断地提高自己,不能老是被人看作是瘸腿驴与马赛跑。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一种本能,我要好好发挥它,就像那些名人那样!

我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启示与启发,我将受益匪浅,从现在开始努力吧!加油!

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 篇4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这本书其实妈妈暑假时就已经从图书馆借回家,但我一看题目有“数理化”三个字就没有读下去的兴趣,认为一定是一本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书。直到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读这本书,我才开始拿起书架上被冷落许久的书,才读了开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创意,用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写这本书,让原本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就像在读《三国演义》。比如讲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时,他没有直接介绍杠杆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写叙拉古和罗马的战争,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抛石机和阿基米德之爪,帮助叙拉古以弱胜强打败了罗马。这两样武器都是因为用了杠杆原理,威力大增。抛石机能把石头抛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敌人的战船抓走,罗马人损兵折将,还以为遇上了怪物。读到这里,我不禁对杠杆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畅想自己在战场上如何用杠杆原理设计更加厉害的武器,秒杀敌人。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科学家都是敢于质疑的,比如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才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科学家也是善于实践的,祖冲之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图形遍地,算筹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科学家还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提炼出0.1克氯化镭......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这些精神,学习的时候常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 篇5

暑假看完数理化通俗演义后,我对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科目完全改变了看法,要知道,这三门科目是多么的无趣,枯燥,但里面的故事翻起了我对他们的兴趣。

这本书无论读者的长幼,职业的不同,都可以从科学的历史中领会到科学精神。

居里夫人史书中唯一介绍的女性,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出生于波兰,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居里夫人对数特别她迷,只要是想读书,就独自一人坐在桌旁,即使旁边声音再吵,也不会影响到她丝毫。有一次,有几个孩子好奇,便在她左右两旁搭起椅子,上面再搭一个,但他却浑然不知,直到她看完这本书,一起身,椅子就到了一地,这时,一旁的哥哥姐姐正等着嘲笑她,可她却像个大人一样捡起书,看了他们一眼,说了声,真无聊。

24岁的玛丽刚来巴黎时住在当医生的姐姐家,这里每天病人连连。于是她搬了出去,为了省煤,冬天就不生火,玛丽冷的不得不跑到旁边的图书馆去,直到晚上图书馆关门了,她才回到自己冰冷的阁楼。

凭借她顽强的一生,共获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她将奖金全部捐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还把奖牌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也对数理化起了兴趣。

也许我们并不是从事科学这项工作,虽然有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他们的这种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发展,创造的精神让我永远都无法忘怀。

数理化通俗演义的读后感 篇6

梁衡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以章回小说的体裁,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看完之后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鼓舞。

这部书融知识,人物,方法于一体,虽然所涉人物所生时代与国籍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故事相通,留给我们的启迪也异曲同工。

一、敢于质疑

本书以屈原的《天问》开篇,其实是在告诉人们,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始于疑问。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布鲁若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行星三定律,得出了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结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就是这样不断地怀疑权威、挑战权威,才有了人类对宇宙不断的认识。

科学上一个个的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牛顿因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可以说疑问是探索之源,发现之本。因此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二、善于实践

每一个伟大的发现与创造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都是在不断的观察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阿基米德不断实践发现了浮力,祖冲之日复一日的计算,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

实践出真知。因此,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知行合一,伟大领袖说,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鉴于实践的重要性,中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并且将其列为国家课程之一的必修课。可是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的地方把它看成可有可无,应付了事。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综合实践是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不但要把它上好,还要把它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发挥知识应有的作用。

三、不怕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纵观古今中外科学巨人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而走向成功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实验了所有材料后,才知道钨丝最可行。瓦特发明蒸汽机也经历过无数次实验,就要放弃的时候,是他妻子的鼓励,才促使他坚持下来。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从成吨的沥青中提炼出0。1克氯化雷…世界上没哪一个成功是轻而易举的。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要不怕失败。

四、勇于奉献

人要干成一项事业必须要有点精神。这精神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勇于献身的品质。

哥白尼终身观天,风霜不避。法拉第寄人篱下,忍辱求知。达尔文环球五年,出生入死。居里夫人为提炼雷,不怕酸碱烧手,不怕浓烟呛鼻。为了专心搞科学研究,牛顿,诺贝尔等科学家终身未娶。

每一个新的发现、发明都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必然受到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有的科学家为此献出了生命。

希帕索斯证明了无理数的存在被扔进了海里。

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学,被罗马教皇钉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

伦琴与居里夫人因长期接触放射素而过早离开人世。

科学需要奉献,科学需要付出。

如果一遇到阻力就停止,遇到困难就放弃,那么,终将是一事无成。

科学就因为有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才使人类社会由愚钝走向了文明,由落后走向了发达。

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他们的行动,唤醒他们科学意识,激发他们创新与创造的潜能,以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