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日记》读后感
此篇文章《教师日记》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1
据丰子恺自己说,他是不喜欢写日记的。虽然“不喜欢写日记”,却留下了一些日记下来,并且还出版了。比如,我读到的丰子恺著《教师日记》,就是他于193810月至19396月期间,在桂林师范学校和宜山浙江大学任教时与的日记。虽说名为《教师日记》,其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非常少,多数是记他的生活琐事。我却喜欢读这类文字,因为这类文字接地气。
这一册日记,始于1938年10月24日,终于1939年6月24日,计8个月零1天,其中缺84天的内容。这些日记,都是作者随手写来,毫无刻意,因而真实。又因为是民国期间出版,虽有审查,恐怕也是偏于政治内容的审查,对于一般文字比较宽松,故连作者在野外出恭的记录也照登不误。
阅读这些日记,我比较关注的内容有:一是当时桂林的市井生活形态;二是作者的生活方式和朋友圈;三是战争对桂林的影响以及市民对战争的态度。
以当时的市井生活来说,从作者有限的介绍中,读者可以知道那时有很多的外乡人到桂林讨生活,开小店是主要的谋生手段,甚至两江圩上也有外地人开店,包括照相馆。下馆子聚餐也是白领人的生活方式之一。那时的市井之蒙昧以及对生活的迟顿,也跃然纸上。
某日无课,作者在两江的房舍中饮酒,酒是茅台酒,味道不错。这瓶酒,是顾姓者送马姓者,马姓者送王姓者,王姓者送给丰,并告诉丰:如果自己不饮这瓶酒,也可以拿去送人,但不要送给顾,因为最早是从顾那里送出来的。丰想:万一这酒又是别人送给顾的呢?如果自己送出去,难免不是又进入一个轮回,于是决定自己喝掉。这瓶酒的历程,也反映了那时文人友情的一个侧面。丰说自己到圩上去买皮蛋,老板娘说:这些皮蛋没做好,不要买。过几天再来买做好的。他想买核桃。老板娘说:这核桃太贵了,吃起来不划算,还是不买的好。这让他大为惊讶,因为他的老家浙江绝不会有这样厚道的生意人。
我越来越喜欢看有细节的书。丰子恺这本日记,就是由细节构成,所以我很喜欢。虽然有网友把民国版的电子书发给了我,但我还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下单买了一本2008年的新版书,因为在纸质书上划线比较过瘾。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2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这位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极有天赋的人,在抗日逃难途中所记录的一切,都显示出他可贵的从容与豁达。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时局所迫,丰子恺于当年冬天率领自己的一家老小十余口,风尘万里,历尽劫难,于1939年4月8日抵广西宜山(以下所述均为本年度之事),入当时正在西迁的浙江大学,任艺术教育、艺术欣赏课教师。据丰子恺《教师日记》记载,踏上宜山土地的当天,就遇到空袭警报三次,不得不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而稍前的2月初,宜山更是遭到猛烈轰炸,“城外浙江大学校舍,受弹八十余枚,几乎全毁”。如此之大环境,工作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4月19日,丰子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下午到文庙上艺术欣赏课,教室仅容二三十人,而听者有百余人,皆溢出门外,嗷嗷待坐。……因用饭厅为讲堂。饭厅者,一大茅棚也。吾入门时,众已历乱就坐,而桌凳东坍西倒,横陈地上,状似初迁家者。幸有黑板,可以将就开讲。因念如此讲艺术欣赏,恐为古今所未有。”工作环境如此,居住条件也差。丰子恺自述在宜山乡下居住时情景,“吾卧一帆布床,书桌设床前,晨起即以帆布床为椅而写作。客来即坐对面之板床上。诗云:‘内外都无隔,帷帐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炉床。’吾今有类于此”,想来是十分简陋了。然而,面对恶劣条件,丰子恺安之若素,不以为苦,相当地平和淡定。
看了这段,很是感动,当时的环境那么恶劣,丰子恺竟能安然无恙地给学生上课,可见其风格是多么的高尚。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优越,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套最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在这种环境下,我也要认真努力地去工作。
从今往后,我要做像丰子恺这样一个有毅力、坚强认真的人,有爱心的人,细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一个孩子的恐惧、悲哀、激动与欢乐。其次还要尊重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再者还要信任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老师已经看到了他的成绩,他会成长的更快。
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事业的创造者,用不断开拓和进取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3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为使自己变得博大精深起来,唯有读书。给孩子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获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也只有读书,为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涉猎。
很久以前就听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但是多数是由于他的漫画作品,而被他吸引,很少涉及到他的文章。这次,阅读了他的《教师日记》,对于丰子恺先生,又有了一次重新的了解。
翻开书本,发现,这的的确确是一本“日记”。刚开始读,觉得,这就是一本“流水账”,丰子恺先生记录下他每天做的事,有何意义呢?但是读到后面就发现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虽然琐碎,但是每一个小点滴都会有所给你启发。
这本书从丰子恺先生告别教师生涯10年后,参加一次开学纪念周开始。丰子恺先生又再一次的进入了课堂。面对学生仰望的脸孔,丰子恺感到10年前的角色正在“复活”,他与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他慷慨激昂,以“乐莫乐于新相知”开头,谈到了要与学生们共数晨夕,要与来自东西南北的教师共度朝晚,要在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间学习知识……新相知,新快乐,他勉励全体学生能够“努力用功,不辜负这难得的好机会”。
《教师日记》再现了丰子恺当年对学生的教育热爱和执着。从“原来与我有缘的就是你们这几位!”这句平实而充满真情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可见丰子恺对学生的亲近与爱护是发自内心的。他如谈心般地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的套路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艺术就在生活之中的道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身为教师的丰子恺是快乐的,因为他热爱教育业,更热爱他的学生;他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带给了学生,因为他把快乐带给了学生。
《教师日记》从1938年秋季开始,记录下了丰子恺先生1年多的日子。这1年多里,丰先生没有遗漏任何一天,多多少少,总是记录下一些事情。这段时间恰好是战乱时期,可是丰子恺先生依旧在为了教育继续奋斗。在慌乱的环境下,把流离当作游历,以“家不异船,船不异家”的阳光心态看待漂泊,用“人是到处寻苦的动物”来勉励自己。颠沛流离中先生的生活是清贫的,但先生对于生活的乐趣却是溢于言表。读着这些文字,我更能理解先生在逃难周年纪念日前写的一段话:“这一年的崎岖之路,增加我不少的经验,给我不少的锻炼。……但走崎岖之路也有它的辛勤的报酬,并非全然不幸,尤不必视为畏途而叫苦连天。”先生用最阳光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这种心态影响了他的子女和学生,也将影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
翻看着丰先生的篇篇日记,不管是教育,还是交友;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还是对教育前程的忧患情怀……但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渐行渐思的丰子恺!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4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这位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极有天赋的人,在抗日逃难途中所记录的一切,都显示出他可贵的从容与豁达。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时局所迫,丰子恺于当年冬天率领自己的一家老小十余口,风尘万里,历尽劫难,于1939年4月8日抵广西宜山(以下所述均为本年度之事),入当时正在西迁的浙江大学,任艺术教育、艺术欣赏课教师。
据丰子恺《教师日记》记载,踏上宜山土地的当天,就遇到空袭警报三次,不得不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而稍前的2月初,宜山更是遭到猛烈轰炸,“城外浙江大学校舍,受弹八十余枚,几乎全毁”。如此之大环境,工作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4月19日,丰子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下午到文庙上艺术欣赏课,教室仅容二三十人,而听者有百余人,皆溢出门外,嗷嗷待坐。因用饭厅为讲堂。饭厅者,一大茅棚也。吾入门时,众已历乱就坐,而桌凳东坍西倒,横陈地上,状似初迁家者。幸有黑板,可以将就开讲。因念如此讲艺术欣赏,恐为古今所未有。”工作环境如此,居住条件也差。丰子恺自述在宜山乡下居住时情景,“吾卧一帆布床,书桌设床前,晨起即以帆布床为椅而写作。客来即坐对面之板床上。诗云:‘内外都无隔,帷帐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炉床。’吾今有类于此”,想来是十分简陋了。然而,面对恶劣条件,丰子恺安之若素,不以为苦,相当地平和淡定。
看了这段,很是感动,当时的环境那么恶劣,丰子恺竟能安然无恙地给学生上课,可见其风格是多么的高尚。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优越,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套最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在这种环境下,我也要认真努力地去工作。
从今往后,我要做像丰子恺这样一个有毅力、坚强认真的人,有爱心的人,细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一个孩子的恐惧、悲哀、激动与欢乐。其次还要尊重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再者还要信任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老师已经看到了他的成绩,他会成长的更快。
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事业的创造者,用不断开拓和进取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5
写教学后已经多年了,坚持写教学日志也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系统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志的问题的时候不多,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己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应名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研日志,随笔,这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必修之课。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6
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做到从事教育的一辈子都在坚持记日记。他重视对学生最初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最生动的教育对象,每天都会有一些生动而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手记录下来,是一笔丰厚的教育素材,坚持显得尤为重要。当心灵再一次被拨动,回想当时无论是在师范或是在实习的时候,无数的老教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踏上工作岗位后,一定要勤于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进行审视、分析,观照今后的教育活动,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学会创新。
一个人有了思想,你才有了自己,有了自己才有风格。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这样你的进步才会很快,当时我一口应允,因为我觉得这太容易了,但是事实决非是这样的,等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发现根本就不能坚持,刚开始几个星期,还会零零碎碎地记一些,但是到后来,就连零碎都不记了,人往往就是有惰性的,虽然想得很好,但是做到却很难,因为一天下来后,非常疲惫,虽然有时间写,但是自己对自己说,明天再写吧,明天总还能记住的,但是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到一段时间后,想要来记,抽出时间来记得时候,却不知要记什么了,回首以往教育经历,孩子之间的一次争吵,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和同事间的一次交流,一次失败或成功的课堂教学,当时火花闪烁、激动人心却疏于记录整理,等到再想找的时候,它稍纵即逝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如果当时及时记录,翻开尘封的日记,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和故事又会扑面而来。
人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早已把以前的事都忘记了,每每这样都非常后悔,告诉自己以后要及时记,但易说难做到。教师这个职业跟其他职业有所不同,教师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可塑性,因为他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人,人不是一尘不变的,你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对待他们。
我总觉得自己教了快四年了,为什么没多大进步,我想就是我不懂得记教学日记,不懂得反思,一直重复着错误,所以没有成长。作为年轻教师,我想以后我要不断反思,不断思考,使自己快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