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此篇文章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篇1
最近在读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读到其中“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的感触良多。
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相对于语数英老师来说体育课还是很有“优势”的,没有那么多的纸质作业,没有那么多的纸质成绩考核,还可以做游戏,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所以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是很大的。但是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学生是对体育课有兴趣有期待还是对我这个体育教师的课堂有期待?
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所教的低段年级的学生不管是课间还是上课的时候见到我都会大声喊“体育老师好”!尤其是在他们放学排好路队等待回家的时候,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会特别大声给我打招呼“体育老师好!”“体育老师再见!”而且是每一个人都要给我招手再见!我当时看到这个场面作为活泼开朗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呢!
我何德何能能受到学生们这么喜欢!我在想学生到底喜欢的是我的课堂,喜欢我,还是只是因为我是体育老师,我教的学科是体育。我想大概是因为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期待体育课,如果换另外一个人来教他们,相信他们也会很喜欢,因为只是喜欢体育。低段的学生本来就喜欢跟老师互动跟老师打招呼,所以给我制造了一些假象。我会误认为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我,期待我的体育课。后来看到吴非老师书中说的话我才意识到可能真的不是我想象。就想吴非老师书中说的那样,学生在上完一节课或者上完三节课,已经很累了,接受了很多的知识的传授,在上到第四节课对你的课有什么期待?希望你能带给他们一些快乐和轻松。而不是继续的传授与灌输。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刚进学校,是把课堂当作乐园的,如果刚上一两年就厌学,甚至希望生一场病有理由不上课,那教育对他来说已经是折磨了。
为什么会提到说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感触很大,因为我一直觉得学生对我的.课堂期待很大,看着他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我总是不忍心随随便便就给他们上一节体育课,他们眼神发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体育老师,我们好想好好上一节体育课啊!体育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呀?体育老师。看着学生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真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具体到一节体育课学生有什么期待呢?我想他是想通过体育课堂带给他们快乐,其次是知识,再次是能利用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身体,是身体更加健康!我也不希望说一些“吓人”的话来引诱和吓唬人。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个活泼开朗乐观的人,我也真心希望学生能通过我的课堂得到快乐,自学校是师生,离开学校了我们是朋友。我希望的课堂能有沉思也能有笑声。真正做到学生很期待我的课堂,而不是因为沾了“体育”的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篇2
暑假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这本书中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所思所想,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读完后,我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越到高段,学生课堂上越不愿意回答问题,经常一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因而我挑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课不愿意交流的原因。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其次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三是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四是可以借鉴吴非老师的《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不要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让他们自由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五是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喜欢你,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课堂要“留有余地”》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上初三时遇到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请假,由李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时李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5分钟时间,可以写作业,也可以什么也不干,那时我就非常的喜欢李老师。而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每节课都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想想那时自己的喜欢,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篇3
最近在读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读到其中“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的感触良多。
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相对于语数英老师来说体育课还是很有“优势”的,没有那么多的纸质作业,没有那么多的纸质成绩考核,还可以做游戏,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所以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是很大的。但是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学生是对体育课有兴趣有期待还是对我这个体育教师的课堂有期待?
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所教的低段年级的学生不管是课间还是上课的时候见到我都会大声喊“体育老师好”!尤其是在他们放学排好路队等待回家的时候,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会特别大声给我打招呼“体育老师好!”“体育老师再见!”而且是每一个人都要给我招手再见!我当时看到这个场面作为活泼开朗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呢!
我何德何能能受到学生们这么喜欢!我在想学生到底喜欢的是我的'课堂,喜欢我,还是只是因为我是体育老师,我教的学科是体育。我想大概是因为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期待体育课,如果换另外一个人来教他们,相信他们也会很喜欢,因为只是喜欢体育。低段的学生本来就喜欢跟老师互动跟老师打招呼,所以给我制造了一些假象。我会误认为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我,期待我的体育课。后来看到吴非老师书中说的话我才意识到可能真的不是我想象。就想吴非老师书中说的那样,学生在上完一节课或者上完三节课,已经很累了,接受了很多的知识的传授,在上到第四节课对你的课有什么期待?希望你能带给他们一些快乐和轻松。而不是继续的传授与灌输。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刚进学校,是把课堂当作乐园的,如果刚上一两年就厌学,甚至希望生一场病有理由不上课,那教育对他来说已经是折磨了。
为什么会提到说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感触很大,因为我一直觉得学生对我的课堂期待很大,看着他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我总是不忍心随随便便就给他们上一节体育课,他们眼神发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体育老师,我们好想好好上一节体育课啊!体育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呀?体育老师......看着学生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真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具体到一节体育课学生有什么期待呢?我想他是想通过体育课堂带给他们快乐,其次是知识,再次是能利用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身体,是身体更加健康!我也不希望说一些“吓人”的话来引诱和吓唬人。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个活泼开朗乐观的人,我也真心希望学生能通过我的课堂得到快乐,自学校是师生,离开学校了我们是朋友。我希望的课堂能有沉思也能有笑声。真正做到学生很期待我的课堂,而不是因为沾了“体育”的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篇4
教书育人难。归根结底在做人的水平上。研究知识,研究课堂呈现,这些都不算太难。难的是修身是育人。只有教师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视野和追求。
许多负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思考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化的迷失。一方面文革盲目否定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一些人盲目崇洋。因此才会有“文化重建与文化自信”的提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无德乱糟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相信,许多事情,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而修养人品,需要时间来窖藏,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我还不知道,讲不出来。所以相比教书,修身育人更难。远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样子。
现在家谱家训,族规家法这些都没有了。家风也没有了。不光家庭方面,学校的力量同样也很弱小。老师在学校里花很多心思教学生的道理,家长一句话就能给抹掉。社会的焦点也往往不在道德修养这等“无聊”的没有卖点的事情上。在这样的环境里,慎独,修身。发心容易,坚持下去难。缺少逼迫和追求。难以自我要求。大多数人,都在制度和秉性的平衡中,飘飘忽忽随波逐流了。
所以读这本书我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常识,一个是警醒。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篇5
读了作者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小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课堂的一些思考,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我深刻的启示。
这本书中有很多事例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书中作者写到:“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有时教师的动作、语言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
此外,教师的语言显示着教师的职业修养,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有说服力也是教师的一门功课。所以教师也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有所提高。
在第二辑第二篇的《在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我影响很深,记得是有专家到中学,听完课后发表评论,说这位教师课上有个提问水平极低,根本没有必要问的,前排那个男生的回答水平也不高,但这位老师竟然有些夸张的表扬了他,不可思议。于是专家告诫:课堂提问要讲究效率,要举一反三;教师备课时要多思考,要吃透文本;上课要讲究一点教学艺术……
如果在公开课和开学第一次课时,老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往往把课堂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大家面前,却很少的去关注中下成绩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化,正如作者所说:这位教师问这个问题也许有她的道理。这节课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她比我们清楚,也许这个班的阅读水平有差异,有些同学学习是较吃力的,他们不太指望在公开课上有发言机会。
也许前排那位小个儿男生还有点自卑,他的语文学习有困难,而这个男孩想能学得好一些,他非常想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他这种渴望与专注的眼神恰好就被这位老师发现了,后来也许这位孩子因为这位老师的表扬爱上了学习,之后学习变得更有自信,这件事情让我深刻意识到即使是开学第一次课,我们老师也一定要真正关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所说的这一段让我感触很深,记得在读书的时,遇到一些自己能回答的问题,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但没有勇气举起手表达,就这样错失机会,也许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学生,所以希望上课时老师可以停下来等一等,关注掉队的孩子,也许就是一两分钟的等待就会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书中作者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静默,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有时会说:我今天就说这些。你们有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自习。”
以前放学的时候,学生都是一窝蜂的涌出来,有时还落下了自己的东西;有时也会忘记了今天的作业是什么,还要家长打电话去问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有时有问题都没有时间问,就这样急匆匆的过去了,现在有时也是。
所以希望课上留空白,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觉地发挥、延伸一下,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让学生有创造的尝试,而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紧凑感,课堂上通常采用满堂灌,学生学得累,教师上得也累,让我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教学得法,不滥用学生的精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事例让我受益匪浅,也给我很多建议,也让我以后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该以什么方式去做才合适,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将在现在的岗位中还要继续学习。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篇6
对于一个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我最应该搞懂的无疑是"怎样教"这类问题。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好,这是一个难题。正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中的我,每天都在思考课堂上的一切。
上课时,如何提出好问题,哪些问题是有效的,这都是我每节课要思考的。如果能有一个好问题,就像亮起一盏灯,一下子就能让学生看到先前所没有注意的事物,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如果我提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会了,便能举一反三,这个问题就值当了。
有时课堂过于沉闷,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或者是学生不喜欢这个问题。这时如果能有一个好问题让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活力,便是极好的了。
其次,了解学情非常重要。"以学定教",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他们会不会、有没有能力把不明白的问题问出来?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除了关注有主见的学生,还要去关注那些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培养勤奋感的时期,如果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那么大部分学生会认真做好,认真听讲,甚至不需要语言提醒,只要一个眼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我了,他就会马上做好。无论班级人数多少,如何能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个关注,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坐在前排的学生他们会很自觉,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会看到他们。而坐的.远的学生却会走神、玩小东西、说话。其实,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只是有些东西被遗忘了。作为老师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度,大部分学生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最后,关于学生的思考无边界这一点。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很值得培养。我要多去激发学生的这方面思考方式,而不是教他们墨守成规,毕竟有时候对错是没有绝对的。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只有好处。
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千言万语不如在实践中多思考多练习,争取做一个敢想敢做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