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典名著有感
此篇文章读古典名著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
昨天第一次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的看完《红楼梦》一书,千百种情绪一起涌上心头。
我个人认为,黛玉的死是与贾母和王太太有关的,满府的人都知道宝玉钟情于黛玉,而贾母和王夫人却将宝釵嫁与宝玉,将黛玉活活气死,葬送了一个美丽无辜的生命。实是可气。
黛玉为宝玉哭尽了一生的眼泪,最后却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可悲埃贾母、王夫人活拆一对鸳鸯,又该是什么呢?不过,黛玉死后离凡返仙,当了潇湘妃子,也是悲中喜啊!终于了结了凡尘,摆脱了世间苦难,离开了贾母等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断气之时竟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想必,躺在床上的黛玉也看到了怡红院一边的景象吧。
黛玉死后,派小鬼将宝玉的`心送回去。但重生的宝玉竟一反之前,看淡了儿女情长,放下了对黛玉的一片痴情。是喜?是悲?喜宝玉能重新做人,看淡世俗。悲枉了黛玉生前对其的一片痴情,宝玉竟能将这片情看得那么淡、那么淡……
人生人死,是前缘。
缘啊,孽缘!缘来缘去,一切随缘……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到这首词,就不能不提起《三国演义》。今年寒假,我读了这本名著,像是走进了万花筒世界,不禁绝为之震憾,为之拍案叫绝。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战争故事,还有一些让人感动的人物。
我最敬佩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比如: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摆八阵图,七擒孟获,大唱空城计,六出祁山,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让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能表现义气的是关羽,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为找刘备,他过五关斩六将,义盖云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勇冠三军;麦城被俘,他坚贞不屈,誓死捍卫了他对刘备的忠心。
读了《三国演义》,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要学习诸葛亮面对街亭失守时的冷静。我做事大大咧咧,急性,好发脾气。有时,做作业,遇到难题,做了好久,还是想不出,气得我骂老师为何要布置这种题目,直叫爸妈帮我做。如今我再也不能那样了,你看诸葛亮,他遇到问题,不是回避,不是推卸,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那样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得体。
当然,我更要从小努力学习知识,广泛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也要学会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更要像诸葛亮和关羽那样,对自己的国家要热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许多重担还等着我们去挑,我们应该热爱国旗、国徽,热爱祖国美丽的一山一水,绝对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我们的内政,绝对不容许敌人侵犯我们神圣的领土。
古人也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今后,我还要不时地多读读《三国演义》,多与“君”谈谈。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3
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欣赏黛玉孤芳自赏、自抱高洁的纯净的灵魂,而怀有偏见的说宝钗为了得到“金玉良缘”不择手段、讨好众人,把矛头纷纷指向了宝钗。可是我们需要看清楚“金玉良缘”真正的阴谋策划者是薛姨妈、王夫人!她们两个不择手段、为了等贾母死后得到贾府的最高地位而极力撮合“金玉良缘”,可怜的宝钗,只是她们手中一颗稳中求胜的棋子!
宝钗真的想得到“金玉良缘”吗?曹雪芹早在判词当中,就将“黛钗合一”,如果宝钗真的阴谋算计,那么,曹雪芹会将她和自己最喜欢的女孩子写在一起吗?更何况,对联中说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见,黛玉追求的.是“善价”“善贾”贾府中善良的男人也只有宝玉;而宝钗追求的呢“时飞”便是贾雨村的字。如此看来,宝钗喜欢的是像贾雨村这样,飞黄腾达、读书做官之人,至于宝玉这样不思进取、整日与女孩卿卿我我,宝钗未必喜欢。
那这样,“金玉良缘”什么能成功呢?必然是与宝钗的大家闺秀性格有关。在那个父母说一不二的背景、年代里,宝钗必然不敢对母亲的话反抗,而王夫人呢,认为只要贾母死后,王熙凤掌权,而她儿子再娶个薛家的大小姐,那整个贾府都在“王氏集团”的天下了。
真是可怕!为了得到贾府中的权利,竟然将自己儿女的幸福抛在一边,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可是最后呢,《红楼梦》传世二百多年,每位读者竟都将矛头指向了宝钗,而宝钗面对死了的朋友、疯了的弟弟,可谓是满心的无奈,最后,只能面对宝玉出家为僧的现实了。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4
昨天第一次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的看完《红楼梦》一书,千百种情绪一起涌上心头。
我个人认为,黛玉的死是与贾母和王太太有关的,满府的人都知道宝玉钟情于黛玉,而贾母和王夫人却将宝釵嫁与宝玉,将黛玉活活气死,葬送了一个美丽无辜的生命。实是可气。
黛玉为宝玉哭尽了一生的眼泪,最后却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可悲埃贾母、王夫人活拆一对鸳鸯,又该是什么呢?不过,黛玉死后离凡返仙,当了潇湘妃子,也是悲中喜啊!终于了结了凡尘,摆脱了世间苦难,离开了贾母等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断气之时竟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想必,躺在床上的黛玉也看到了怡红院一边的景象吧。
黛玉死后,派小鬼将宝玉的心送回去。但重生的宝玉竟一反之前,看淡了儿女情长,放下了对黛玉的一片痴情。是喜?是悲?喜宝玉能重新做人,看淡世俗。悲枉了黛玉生前对其的一片痴情,宝玉竟能将这片情看得那么淡、那么淡……
人生人死,是前缘。
缘啊,孽缘!缘来缘去,一切随缘……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5
那天下午,我在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一书,里面有一篇《古典名著你怎么教》一文,作者讲的是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名著教法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刚好这段时间我也正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古典名著节选,对此文我深有感触。
文中说到的“误区一:目标单一———把人文内涵的挖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归宿 和归宿,走入‘教化的误区’。” 古典名著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深刻。作者认为不能单一的主题思想的感悟当作了教学的唯一目标。找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在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中不但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提升,感悟人物的思想,人文内涵的体味也水道渠成。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在教法上,作者认为曾听过的一节〈将相和〉研讨课:师抛出:蔺相如、廉颇分别市什么样的人?划词句说理解,作者认为这样的感悟是空洞的。我不这样认为。也许上课老师是让学生讲得多,读得少,还是什么缘故不得而之。但我也是这样的教法:在边找边说体会边读的过程中学生其实也领悟的很好,读得也很不错。学生对人物思想的感悟也很到位,对人物的心理变化也通过品词品读体会出来了。其中我在负荆请罪那个小故事里,我特意在熟读的基础上开展一个小辩论: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这样你们说有没有理由?一开始绝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后来有一个同学的不同见解引起了一阵的争辩,引用文中的词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去感悟人物的居高气傲,同时对比蔺相如的言行,争辩与朗读的结合,并恰当引用课外知识,学生的理解不但深人了一层,同时也提升了人文修养。教无定法,不是名师的教法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才是对的。因此,文中所说的“教”如何教,就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取舍教法,
另外,作者提到的“误区二:手段单一——对人文内涵的感悟缺乏一定手段,走入‘分析讲解’的误区。”这也是很多老师出现的情况,我有时也会这样,因为不详细讲解吧,考试考到那些知识又怎么办?我觉得这是一个矛盾。诚然,名著,就是要多读,不可支离破碎的细细分析,在读中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有时就是放不开手。整体出入,整体输出,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生就会读出味道,读出趣味,读出语言特点,读出人文底蕴。看来,在以后的名著教学中少做分析,多读为本了。
还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阅读面一定要广。如果我们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较少,那就会缺乏整体的把握能力,教起来会很吃力的。所以作者提到的立足文本适度拓展,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窗。只有我们老师了解了名著,才能很好的考虑片段与整体的联系,才会全面的引导学生去感悟,把握人文内涵,才会很好的激发学会阅读名著的兴趣。
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真的要不断的加强阅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也就是师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6
虽然,我看《红楼梦》是囫囵吞枣但我已经爱上了《红楼梦》。
从第二回开始,在冷子兴的口中得知了贾家那庞大的亲系关系。然后再从林黛玉初到贾家时,四处拜见各位亲戚时更了解到贾家庞大,而且连再贾家里面去拜见亲戚也能用上轿,随行的丫鬟嬷嬷都是管教有方,可知贾家在金陵更是举足轻重,是一户大富大贵的人家。
然后继续读下去,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林黛玉初到贾家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让我不禁地联想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像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她关心黛玉由悲转喜幻变的态度与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一下子让人插不上嘴一样,大概这就是她的特色。我跟许多未细读《红楼梦》得人一样,脑海中最觉得重要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了。如今作者仅用一小段落就把王熙凤“辣妹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活灵活现。再说,林黛玉尚未正式与两位舅舅见面以及尚未一露面的人物必定是成就这部名著地位不朽的关键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根线索,如果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就是儒家学派的话,那么其余得人物必定是“百家”了,每个独特的人物独特的个性都有着给人深刻的印象。即便他们不是主角,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整部《红楼梦》就会显得单保虽然如此庞大的人物关系读起来还真会容易混淆,但是亦只有这错中复杂的关系才更引人入胜。
以前还未曾看过红楼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十分经典。至于内容,当然也就是一知半解。这周要看的章节里正好有“黛玉葬花”,于是这次就简单写写拜读之后对27回的感想。27回精彩的地方,是将宝钗和黛玉这两的心情和遭遇人对比着写——一个戏蝶,一个葬花:一个欢乐,一个悲泣,对比起来就有互相衬托对比之感。
说到黛玉,自看了这么久就觉得她总是很容易就哭。例如26回,当宝玉向她吐露真情时,明明是真心喜欢对方却反而因此恼怒伤心,当爱情稍稍受到挫折,就悲悲切切地伤心落泪。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总是抱着悲观主义过日子的人,无事也无病呻吟,不是很无聊很可笑么?人生应该乐观面对才对。我以前的确是不喜欢黛玉,但看这里,才渐渐明白到她的多愁善感也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毕竟黛玉生活的封建时代,她阶级的出身和父母双亡的环境下,才造成她的多愁善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