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后感
此篇文章《韩非子》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韩非子》读后感 篇1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读后感 篇2
原文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安术:一曰,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危道:一曰,斫削于绳之内;二曰,断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乐人之所祸;五曰,危人于所安。六曰,所爱不亲,所恶不疏。如此,则人失其所以乐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乐生,则人主不尊;不重死,则令不行也。(《韩非子·安危》)
注
①安:使安全。术:途径,手段。危:使危亡。道:途径,方法。按:作为同义词,“术”强调人为因素,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手段;“道”则强调自然因素,符合客观规律自然会达到目的,违背自然规律则无法达到目的。对于君主而言,所谓“安术”需要刻意为之;而“危道”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国家危亡。②随:跟随。这里是依据的意思。是非:正确和错误。这是社会价值体系的评判。③善恶:这里指行善还是做恶。这是人性道德的标准。④死生:死亡和生存,让一个人死去还是活着。这是法律层面。⑤贤:贤明,有才德。不肖:与“贤”相对,不贤。爱恶(wù):喜爱和厌恶。按:“爱”与“好”在适用对象上有别,《韩非子》中“爱”共出现187次,其对象多为指人名词。⑥非:指责。誉:称赞。⑦尺寸:本指丈量长度的单位,引申指规矩,标准。意:料想,猜度。度(duó):量。引申为揣测、估计。“意度”是同义词连用。⑧信:诚信。诈:欺骗。⑨削:用刀削。斫(zhuó)削:砍和削,是木工的工作。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指标准、法则。砍削木材应依据墨线,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材料,所以“斫削于绳之内”指在墨线以内的部分砍削,是指徇私枉法。断割:截断。引申指裁决。在法律之外裁决,也就是不依法办事,而是任意裁决。按:这两句前一句用比喻,与后一句相互补充,似可理解为互文。⑩利:动词,以为利。害:动词,以为害。利人之所害:把别人觉得是祸害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利益祸:以为祸害。乐人之所祸:喜欢做别人觉得是祸害的事情危:危害。安:以为安,觉得安适。“人于所安”是“危”的宾语。“于”字道藏本、张鼎文本、迂评本均作“之”。“人之所安”是指人们觉得平静安适的生活所爱:指君主喜爱的人。亲:亲近。所恶(wù):指君主憎恶的人。疏:疏远。按:这里“所爱”“所恶”似主要指君主对家族成员和身边近臣而言,与前文“无爱恶”是论用人的标准不能依据君主的主观爱恶不同如此:像这样失:失去。所以乐生:乐于生活的原因。忘:通“亡”,失去。重死:以死为重,看重死。所以重死:看重死亡的原因尊:以为尊,尊重行:实行,推行。
译文
使国家安定的手段有七种,使国家危亡的做法有六种。使国家安定的手段:第一种是指奖赏和处罚是跟随做事的正确和错误而来的;第二种是指灾祸和福是跟随为善还是为恶而来的;第三种是指死和生是跟随是否合乎法度而来的;第四种是指用人只有贤能和不贤能的标准,而没有喜欢和讨厌的主观臆断;第五种是指用人只考虑是愚蠢还是智慧,不考虑别人的非议和称誉;第六种是指行事只遵循准则,而不凭借私意揣度;第七种是指施政完全凭借诚信,绝不依靠欺骗。使国家危亡的做法:第一种是指在法度之内胡乱作为;第二种是指在法度之外随意裁决;第三种是指把别人觉得是祸害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利益;第四种是指喜欢做别人觉得是祸害的事情;第五种是指危害别人平静安适的生活;第六种是指对自己真心喜爱的人却不亲近,而对自己厌恶的人也不去疏远。像这样的话,人们就会丧失乐于生活的依据,失去了看重死亡的原因。人们不乐于生活,君主就不会受到尊重;人们不看重死亡,法令就不能推行。
读后感
七种安术,前三种讲赏罚、祸福、死生各自依据的标准,第四和第五种讲贤不肖和愚智在君主择臣时的重要性,第六种说明君主一切行事都须遵从规矩,第七种说明君主施政要注重诚信。六种危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必须依法行事,不可破坏法制;第二、行政应顺应人情的自然,不可肆意妄为。
在韩非子看来,国家安危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否以法治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因素,首先在于统治者破坏法制。一个社会的法制被破坏了,为政者随意妄为,必然使整个国家走向危亡。所以,七种安术,前三种和第六种主要强调治国行政应当有法度规矩,任何情况下不能凭借一己的主观情感和臆断。
用人方面,韩非所强调的同样是“有尺寸而无意度”。韩非认为,贤能和不贤能是需要通过办理具体事务的检验加以判定的,绝不可以凭借君主喜爱还是厌恶。
第七种安术讲诚信,这也是韩非反复强调的。因为法无信不立,君主言出必行,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信赏必罚的牢固信念,而赏罚是法令的核心内容。诚信和法令都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君主倘若靠欺骗愚弄百姓来行政,也就意味着摧毁了君主和法令的权威,可以得逞于一时,但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而且一定不可能长久。
韩非讨论安危之道时,着重分析了法治与人心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安定有序的,这符合人情人心,因为人们更喜欢在安定有序的社会中生活。法律是达到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忠于法律,他制订的法律忠于民众的心愿,所以用它来治国,国家就能治理得好,去掉了它,民众就会思念。)
如此说来,“利人之所害”云云,其实都是指君主做事颠倒是非,无法无天,导致社会的动荡混乱。人们朝不保夕,自然“不乐生”“不重死”。一个民不乐生、民不重死的国家,其安危也就不言而喻了。
《韩非子》读后感 篇3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势”是指君主的权势。他对
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韩非子》读后感 篇4
《韩非子》是一本很有思想、很震撼的书。让我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认识。
在《韩非子》中,韩非子通过多个案例展现了人性的贪婪、愚昧和短视。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而进行,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自私而不是公益。因此,政治家在治理社会时,必须根据人性的本质选择适当的政策,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另外,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还强调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总的来说,《韩非子》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它让我们了解人性的贪婪和短视,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政客的执政方式。我们应该在本书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和思考,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非子》读后感 篇5
谈起《韩非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次,我阅读了《外储说左上》中说二的第四篇,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很长,印象最深的是虞庆与匠人的对话。
虞庆建造房子,说屋顶太陡。匠人说泥是湿的,椽木没干透,但虞庆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湿泥重,没干的椽木是弯曲的,这样屋顶应当建得低,又说泥干了会轻,树木干了会直,这样房顶会日渐变陡。匠人照他说的去造房子,结果房子坏了。
另一种说法是,虞庆准备做房子,匠人认为用弯曲的木材承受很重的泥巴,过久了一定会坏。而虞庆说木材干了会直,泥巴干了会轻,即使时间久,也一定不会坏。但匠人照他说的去做,房子却坏了。
从这两篇短文中的第一个说法可以看出,虞庆是个无知的人,而自己却装做什么都懂的样子,话也说的非常好听,可结果却达不到目的,违反了实际情况。如果把他所说的木材和泥土比作成人或其他事物呢?他可能会认为有些人一定会改过自新,久而久之,便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而结果却可能没有那么美好,那些人说不定会谋反,不去管理他们,也许会招来亡国之祸。由此得出,虞庆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把自己看得太有智慧了,不是什么东西自己都懂的,专业的匠人说的话也不听,房子肯定建造不成了。如果是粗糙地认为一些人有用,一些人无用,也是另人厌恶,自己的脸面丢尽,没有尊严。这样,也当不成一个“上卿”了。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一些同学见别的同学在进一些高深的知识,认为自己都懂了,便开始瞎说一气,让其他同学感到反感,使他在别人眼里是个无知的人。还有些人可能在工作方面比较好,可到了其他时刻,自己弱的方面,便开始不懂装懂,蒙骗经理,可最后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时,他有“智慧”的一面也破灭了,同事们会渐渐认识到他的无知。如果他再这样下去,就不可能好好与别人相处了。
从第二个说法中也是这样,匠人认为会坏的房子到虞庆口中就变好了。他说的好像头头是道,可结尾还是没变,房子坏了。
有些时候,一些人希望事情的发展会好一些,说得让别人都相信了,但结果终究是不会变的,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这篇文章警示了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违反实际情况,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或专业人士的教导,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并获得成就,这样才能受到尊敬。
《韩非子》读后感 篇6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