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蔷薇岛屿的读后感

2025/05/28读后感

此篇文章蔷薇岛屿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蔷薇岛屿的读后感 篇1

我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我一直都在读这本书,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蔷薇岛屿》是一本[摄影+文字]的旅行手记,是安妮宝贝从河内,到西贡,再到柬埔寨,一路的仆仆风尘。

安妮用她独有的文字把一路的风景刻印成了木版画,线条并不细腻柔滑,更没有繁复精巧的花纹装饰,但是真实,并且深刻,难以磨灭。这个冷傲决烈的女子站在陌生国度的大街上,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她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定格了这些风景,她镜头里的影像,没有经过任何的过滤,很不完美,但是真实,因而有了的力量。她没有拍下什么壮丽的河山,她把这样一些古老忧伤,沉默着的背影留下来了——斑驳的火车头。延绵的轨道。暮色中的教堂。归巢的鸽子和鸦。大雨。晾在庭院的白色连衣裙。还有各种盛放的,干枯的,绣在绸缎上的,画在墙壁上的,花。

安妮写风景,写别人,写自己。在这里的称呼,你,我,她。全部都是模糊而暧昧不清的指代。好像是在写着完全不同的几个人的旅程。又好像都是同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每一个隐晦的画面中,背景都是不同的。漆黑浑浊的夜。苍蓝深邃的天。步伐匆匆的人。表情木然的脸。空洞无神的眼。妖娆颓败的花。一切一切,都幻化成模糊的叹息久久回响。从叹息深处走出一个女子,皮肤苍白,长发凌乱地飞卷在空中,看不清面容,只有唇边一个淡定至诡异的,美丽的,若有若无的微笑。她走过一个个场景,面容、衣着、身份都在不停变换着。这一瞬她还穿着白衣白裙和朋友相拥着躺在凌乱的床上,窗外淅沥的雨击打着玻璃,身旁的诗集翻开着,摊开的页面折了一个角;下一秒她就变成夹着香烟,涂着暗紫色口红和灰蓝眼影的旅行者,独自坐在阴暗旅馆中,残破的行囊瘪瘪的,一直没有打开来。

而在这些篇幅短小的文字中流露出的“爱”,尤其使我动容。无论是《再见,时光》,还是《少年事》,都令人感到温暖。那是一种如长河般平缓,如花香般清雅,又如棉絮般柔软的感情。安妮说她把死去的父亲的头抱在怀里,抚摸他肿胀而冰冷的脸,想起父亲生前种种,他是个沉默而平凡的男人,他一生最隐秘的收藏是女儿柔软的胎发。她又说她去看望少年时代最要好的女友,带着她最喜欢的香蕉和打着花苞的深红色石竹。我于是想起我的父亲,在他放贵重物品的抽屉里压着我送他的字迹歪歪扭扭的贺卡。我也记得幼儿园最要好的玩伴,梳着童花头陪着我一起哭的小女孩有一条最喜欢的红裙子。对于亲友会随时离我远去的觉悟,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我时常从半夜惊醒,听不到外婆的鼾声,就要去摸摸她的手,还是温热的,才又放心睡去。安妮用平和的语气叙述,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如暗潮涌动的深沉的感情。就如同若干年前观看电影《情书》一样。

安妮是这样一个奇异的女子,她的文字淡然,生活和创作不受拘束,感情丰沛。许多人激烈地批判她,许多人坚定地拥护她。而我只是感谢她的《蔷薇岛屿》,带给我长久的感动。

蔷薇岛屿的读后感 篇2

昨晚给我最信任的一个朋友发去短讯问起了对于嫉妒心的问题如何看待?没有得到能让我信服的答案,我知道其实谁也回复不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女人。想到这里我就不会误解任何有嫉妒心的人了,尤其是女人,这是一种天性!我也会有,只是我大多会将羡慕的成分尽可能放大。

这是第二次拜读安妮宝贝的作品了,唯一不同的是《蔷薇岛屿》是读了两遍。两遍读过之后却只有“女子”两个字反复出现在脑海之中。文字依旧忧郁,文字间透露出来的气息依旧昏暗,可是我却读出了温暖。发自内心的小温暖;像冬日的清晨,没有喧嚣一切平静。尽管文章大部分时光是在越南,是在河内、西贡;尽管弥漫了浓郁的闷热,但却没有丝毫不耐烦;尽管周遭的人都来自异国他乡,但是生活却非常充实,是没有任何压力的生活,是生活着却并非是架空的灵魂的躯壳。一个向往着自由的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子经行着属于自己的旅行。如是说“这样的喜欢河内,还有那些夜色中灯火闪烁的寂静的小镇。在高山顶上的小旅馆里,能看到离得很近的繁星。让人心存感激。”何等的惬意!每个女子从童年的时候就向往着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经历一个遥远的路途。属于一个人的旅行充满了孤独却一点都不会感到不安,因为心是安静的。

《蔷薇岛屿》十年典藏是安妮宝贝的第四本书,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渗透着爱与生死,四本书中一直探索的命题。许多作家也一直都探索这个命题。周国平先生在《守望的距离》第一辑存在之谜中开篇就这样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索存在之谜”。《圣经 传道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光,本事佳美的,眼见日观也是可悦的。人活多少年,就应该快乐多少年;然而也应该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样的日子也很多,所以来的都是虚空的。”

年纪尚轻的我还没到应该谈论生与死的话题。而我唯一清楚地是永远不清楚自己手里还有多少时间,生命只是一场幻觉,我是幻觉的导演和主角。安妮宝贝的这本书是在父亲去世写的将这本书纪念父亲,并且在书中有专门为父亲写的悼念词,命为《河岸》文字间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埋怨父亲把她丢在河岸的这边,自己出发了。其实在书的开篇安妮就有回忆父亲去飞机场接机的画面。安妮对父亲唯一的清晰画面让我泪流满面。我没有将那次阅读经行下去,我拿起电话打给了爸爸,我也会回忆起每次回家父亲在车站等我的画面,父女俩见面没有太多言语,只有我的一声”老爸,我回来了!“爸爸看着我很安详的笑笑,看得出来父亲的笑容充满了幸福,发自内心的知足。每次回家和爸爸说的话很少,爸爸和我的对话也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我父亲话很少,人到中年就说的更少了。安妮在回忆父亲的时候分别用两个角度来描述父亲:桀骜不驯时期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工作之后和父亲的一两片相处的画面。充满伤感的感激,充满不安的感激,充满愧疚的感激。感激父亲的理解,感激父亲的宽容,愧疚没有尽到一个子女应尽的孝道。我理解安妮的感激和不安,因为很少有一个子女会觉得在父母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毫无惭愧的。电话那边听到父亲的声音,我只说了一句“爸爸我想家了”霎时间心里酸酸的,很酸。这么冷的天父母还在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脑海里不禁的会浮现出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

书中有一章《栀子》是写给母亲的,安妮用她最细腻的笔法描摹出一个贤惠的江南女子的'生活。南国的女子总是给人细腻的感觉,小家碧玉般的温柔,秀外慧中的内涵。

没有充足的准备就写了这篇读后感,只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为了这本我认真读过的书。或许是重新认识到了一些东西。一个女人要让自己慢慢变得美好,需要穿越生活的起源。而这起源,也是痛苦的根基。像是一条河。从不停息。最终流向大海。

钢琴属于少年,因为它过于明确清晰。不够暧昧。

蔷薇岛屿的读后感 篇3

这部安妮宝贝的著,通过叙事议论抒己情的方式,构成一篇篇散文或者散文小说的书籍,一部关于行走,行走的书籍。

关于行走行走。

旅途上的行走,沿着某一条不确定的轨迹,展开行走。一旦,深入路途,就会,不知去路,也会,不知归路。这些随着臆想自由的旅行篇章仿佛要告诉我,崎岖不平,迂回多变的旅途和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谛。如果明天和我们的预想一摸一样,那么还不如就存活在预想当中罢了。只有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期待着曙光的来临,在旧的的一天当中努力并且等待着新的一天将夜晚吞噬与消磨,忍耐或者享受出乎意料的结局。

精神上的行走,我想安妮就是这样对我说,你不能再是从前的那个对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的男生,你必须穿越,经历痛苦的历练,得到蜕变,才能勇敢的守护你想守护的人。就仿佛你想获取光与亮,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黑暗当中,透过点滴的光明,找到出口,才能博取满目的光亮。

行走。亦是一个告别时光的过程。

再见,时光。

我的十六岁已经过去,它停留在那个时刻不停的回望我,但,我知道我必须背道而驰,向十七岁走去,那么,我要以怎样的姿态去成长。如很多人所说,高三的生活像地狱一般煎熬,不会这么夸张,但,我想它无疑是一场心与肉体在痛苦中历练的一段时间。如果它注定要痛苦,我张开双臂去迎接它,如果痛苦过后,能使我蜕变,使我不再十六岁,我想,我愿意。

我怎能在躲在时光背后唯唯诺诺。

蔷薇岛屿的读后感 篇4

安妮宝贝是中国最低调的作家。旅行是她的生活,自由是她的信仰。看过她所有的书,最喜欢的是《蔷薇岛屿》。这是我行走风景边缘最常带的书。这本书我有两个版本。第一本是白色的,第二本还是白色的,只是此本封面有一张湛蓝的天空下像城堡一样古老的房子站在风中,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望山顶。

关于爱。行走。行走。它让我想起另外一个风尘仆仆的作家三毛。风一样的女子穿过大地的血液,奔走在年华的碎片上,凄美地转身,消失在城市的人海。以奇特的文字构造,演绎出一场场无关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离殇。随手翻开一页,独立成段,犹幻觉耀在周围,犹孤独一路陪伴。

一路这样下去,很好。火车站、汽车站、轮渡、飞机场。这些驿站停靠着天南地北的过客。这本献给她父亲的书记录的却是她自己的旅途。上海、北京、香港、越南、柬埔寨,留下的疼痛依然无法泯灭。照相本子留驻的瞬间有阴暗和明媚,黑白和绚烂,图片和文字汇合成非主流的伤感。伤而不哀,最终的尽头依然是虚无。

我们在夕阳的草场上仰望月光,突然夜幕下充满诡异、流离的意象。就是这样的生活,一直如此。偶尔回忆童年的美好,那是怎样的一种特殊情感。回忆暗示了衰老,可没有人可以阻挡思潮。那唯一的幸福,在蔷薇开满的岛屿幽然绽放。携带《圣经》和诗集,带着时光入睡,绝望得只剩下一个白色的小房子,与你共同呼吸。秘境中,你相信宿命,不相信爱情。尘嚣的背后,是心对世俗的反抗。朋友不多,一个够了。能和你在写作的文本上倾听心事,并相拥入眠。疲惫过后,阳光洒满被子,新的一天帮你推开窗户。

纯净的心灵花园中,构思一种淡定。爱和生死,都曾流淌在异域的荒原。明信片上传递温暖的印迹,从靠海的小镇到炊烟的乡村,从吱吱呀呀的公寓到金碧辉煌的酒店,一切都变化得太快,不真实。仿佛昨天与今天对立,明天与今天对立,若即若离。

安妮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换言之,人又是被拘禁的,从未曾得到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这一句说出了每一个人的心声,特别是内心渴望旅行的人。那一种也只有在路上才有的感受,像是一个毒瘤,蔓延全身,直到有天走不动了,躺在天涯的一个客栈,喝一杯下午茶,看夕阳变成了晨星,看晨星落入宇宙。像是电影的一个画面,不知道还有多少帧。逗号,逗号,逗号,句号。句号。句号。布满文字的方格子上写满心灵梦游者的梦和痛,扼杀的脑细胞被咖啡催醒,时间渐渐荒芜

《蔷薇岛屿》带给我的意义太多,虽然有些观点上并不相同,或许性别、年龄、生存的方式等的差异。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关于生活、爱情、工作、旅行、品味、文字构造、摄影等方面的知识。直面孤独,直面思考,成为灵魂出走的一种理由。这种结果被生活摧毁,人的尊严被扭曲,影像书中,我们看不到美好,只能感受美好;我们无法避免伤害,只能减少伤害。爱成为另一种颓废的感情,在我们选择珍惜或者忘记的时候,更多的是把一个起点变成终点,或是把终点变成永远!

蔷薇岛屿的读后感 篇5

昨晚给我最信任的一个朋友发去短讯问起了对于嫉妒心的问题如何看待?没有得到能让我信服的答案,我知道其实谁也回复不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女人。想到这里我就不会误解任何有嫉妒心的人了,尤其是女人,这是一种天性!我也会有,只是我大多会将羡慕的成分尽可能放大。

这是第二次拜读安妮宝贝的作品了,唯一不同的是《蔷薇岛屿》是读了两遍。两遍读过之后却只有“女子”两个字反复出现在脑海之中。文字依旧忧郁,文字间透露出来的气息依旧昏暗,可是我却读出了温暖。发自内心的小温暖;像冬日的清晨,没有喧嚣一切平静。尽管文章大部分时光是在越南,是在河内、西贡;尽管弥漫了浓郁的闷热,但却没有丝毫不耐烦;尽管周遭的人都来自异国他乡,但是生活却非常充实,是没有任何压力的生活,是生活着却并非是架空的灵魂的躯壳。一个向往着自由的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子经行着属于自己的旅行。如是说“这样的喜欢河内,还有那些夜色中灯火闪烁的寂静的小镇。在高山顶上的小旅馆里,能看到离得很近的繁星。让人心存感激。”何等的惬意!每个女子从童年的时候就向往着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经历一个遥远的路途。属于一个人的旅行充满了孤独却一点都不会感到不安,因为心是安静的。

《蔷薇岛屿》十年典藏是安妮宝贝的第四本书,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渗透着爱与生死,四本书中一直探索的命题。许多作家也一直都探索这个命题。周国平先生在《守望的距离》第一辑存在之谜中开篇就这样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索存在之谜”。《圣经传道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光,本事佳美的,眼见日观也是可悦的。人活多少年,就应该快乐多少年;然而也应该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样的日子也很多,所以来的都是虚空的。”

年纪尚轻的我还没到应该谈论生与死的话题。而我唯一清楚地是永远不清楚自己手里还有多少时间,生命只是一场幻觉,我是幻觉的导演和主角。安妮宝贝的这本书是在父亲去世写的将这本书纪念父亲,并且在书中有专门为父亲写的悼念词,命为《河岸》文字间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埋怨父亲把她丢在河岸的这边,自己出发了。其实在书的开篇安妮就有回忆父亲去飞机场接机的画面。安妮对父亲唯一的清晰画面让我泪流满面。我没有将那次阅读经行下去,我拿起电话打给了爸爸,我也会回忆起每次回家父亲在车站等我的画面,父女俩见面没有太多言语,只有我的一声”老爸,我回来了!“爸爸看着我很安详的笑笑,看得出来父亲的笑容充满了幸福,发自内心的知足。每次回家和爸爸说的话很少,爸爸和我的对话也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我父亲话很少,人到中年就说的更少了。安妮在回忆父亲的时候分别用两个角度来描述父亲:桀骜不驯时期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工作之后和父亲的一两片相处的画面。充满伤感的感激,充满不安的感激,充满愧疚的感激。感激父亲的理解,感激父亲的宽容,愧疚没有尽到一个子女应尽的孝道。我理解安妮的感激和不安,因为很少有一个子女会觉得在父母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毫无惭愧的。电话那边听到父亲的声音,我只说了一句“爸爸我想家了”霎时间心里酸酸的,很酸。这么冷的天父母还在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脑海里不禁的会浮现出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

书中有一章《栀子》是写给母亲的,安妮用她最细腻的笔法描摹出一个贤惠的江南女子的生活。南国的女子总是给人细腻的感觉,小家碧玉般的温柔,秀外慧中的内涵。

没有充足的准备就写了这篇读后感,只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为了这本我认真读过的书。或许是重新认识到了一些东西。一个女人要让自己慢慢变得美好,需要穿越生活的起源。而这起源,也是痛苦的根基。像是一条河。从不停息。最终流向大海。

钢琴属于少年,因为它过于明确清晰。不够暧昧。

蔷薇岛屿的读后感 篇6

我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我一直都在读这本书,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蔷薇岛屿》是一本[摄影+文字]的旅行手记,是安妮宝贝从河内,到西贡,再到柬埔寨,一路的仆仆风尘。

安妮用她独有的文字把一路的风景刻印成了木版画,线条并不细腻柔滑,更没有繁复精巧的花纹装饰,但是真实,并且深刻,难以磨灭。这个冷傲决烈的女子站在陌生国度的大街上,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她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定格了这些风景,她镜头里的影像,没有经过任何的过滤,很不完美,但是真实,因而有了的力量。她没有拍下什么壮丽的河山,她把这样一些古老忧伤,沉默着的背影留下来了——斑驳的火车头。延绵的轨道。暮色中的教堂。归巢的鸽子和鸦。大雨。晾在庭院的白色连衣裙。还有各种盛放的,干枯的,绣在绸缎上的,画在墙壁上的,花。

安妮写风景,写别人,写自己。在这里的称呼,你,我,她。全部都是模糊而暧昧不清的指代。好像是在写着完全不同的几个人的旅程。又好像都是同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每一个隐晦的画面中,背景都是不同的。漆黑浑浊的夜。苍蓝深邃的天。步伐匆匆的人。表情木然的脸。空洞无神的眼。妖娆颓败的花。一切一切,都幻化成模糊的叹息久久回响。从叹息深处走出一个女子,皮肤苍白,长发凌乱地飞卷在空中,看不清面容,只有唇边一个淡定至诡异的,美丽的,若有若无的微笑。她走过一个个场景,面容、衣着、身份都在不停变换着。这一瞬她还穿着白衣白裙和朋友相拥着躺在凌乱的床上,窗外淅沥的雨击打着玻璃,身旁的诗集翻开着,摊开的页面折了一个角;下一秒她就变成夹着香烟,涂着暗紫色口红和灰蓝眼影的旅行者,独自坐在阴暗旅馆中,残破的行囊瘪瘪的,一直没有打开来。

而在这些篇幅短小的文字中流露出的“爱”,尤其使我动容。无论是《再见,时光》,还是《少年事》,都令人感到温暖。那是一种如长河般平缓,如花香般清雅,又如棉絮般柔软的感情。安妮说她把死去的父亲的头抱在怀里,抚摸他肿胀而冰冷的脸,想起父亲生前种种,他是个沉默而平凡的男人,他一生最隐秘的收藏是女儿柔软的胎发。她又说她去看望少年时代最要好的女友,带着她最喜欢的香蕉和打着花苞的深红色石竹。我于是想起我的父亲,在他放贵重物品的抽屉里压着我送他的字迹歪歪扭扭的贺卡。我也记得幼儿园最要好的玩伴,梳着童花头陪着我一起哭的小女孩有一条最喜欢的红裙子。对于亲友会随时离我远去的觉悟,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我时常从半夜惊醒,听不到外婆的鼾声,就要去摸摸她的手,还是温热的,才又放心睡去。安妮用平和的语气叙述,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如暗潮涌动的深沉的感情。就如同若干年前观看电影《情书》一样。

安妮是这样一个奇异的女子,她的文字淡然,生活和创作不受拘束,感情丰沛。许多人激烈地批判她,许多人坚定地拥护她。而我只是感谢她的《蔷薇岛屿》,带给我长久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