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此篇文章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篇1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我刚读完杨旭所著的《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时,文中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环绕。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35秋,红军过草地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了的小战士,为了让他们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简练,但也透露出了真实和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里,让我们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职尽责,乐于奉献,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文章为了不让其它的小战士饿着,自己每天整夜整夜去寻找吃的,致使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了,因为找吃的不容易,他并没有一个人独吞食物,而是将最好的留给别人,而自己却吃鱼骨头和草根;他自己明明很虚弱,却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舞着其他人;他奄奄一息时,还不忘担心别人,还不忘部队交给自己的任务!他就是这样一个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尽职尽责,忠于革命的人;一位心里总想着别人,而从来都没想过自己的老班长!
和他相比,身为班长的我才发觉自己有时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记得有一天,学校举行大扫除,全班都在行动,而我却很懒,一点也不想动,觉得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就坐在那里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着,老师见了严肃地问我:大家都在大扫除,你怎么坐在这里不动呢,要有集体融入感啊。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只好慢慢吞吞,不情愿地拿着扫帚去扫地了。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眼看着其他同学都打扫完了,都开开心心地回到了教室,而我那么小的一块地都没扫干净,我急了,准备不扫了,可又怕老师责怪我,我便找了一位同学,说:同学,同学,帮我扫扫地吧。那个同学说:可我还有作业我没等她说完,便打断了她的话作业什么的没问题,现在是大扫除的时间,你去写作业老师也会责怪你的,对不对,你就帮帮我吧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答应了,我连忙将扫帚给她,自己却又去看书了。
在班级中,我是六(1)班领头雁,排头兵,我竟然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尽到班长的职责,因为自己敷衍了事,一己之私,而不去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愧对老师的信任,愧对同学的友谊这是多么不应该呀!我应该向老班长学习,对待同学有奉献精神,对待班级有服务意识,对待自己所担任的班长一职,尽职尽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这样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信任,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虽然文中说老班长已经牺牲了,但我觉得他没去世,虽然他的肉体早已不在了,但他的精神还一直留在这个世上,就像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老班长高大的形象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篇2
《金色的鱼钩》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也让我们明白幸福来得不容易,我们要懂得珍惜。
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再写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最后写老班长牺牲了,“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
当我读到“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的时候,我从“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形象地在现了当时的情形——老班长怕战士们内疚,不想让“我”知道自己舍不得吃鱼的事。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战士的老班长,一个大公无私的老班长。从“老班长手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中,我感觉好像身临其境,从“嚼”“皱紧眉头”“硬咽”可以说明鱼骨头多么难以下咽,从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老班长吃鱼骨头充饥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
老班长啊!你完全可以,喝些鱼汤保全自己;你完全可以,独善其身走出草地。可你却选择了无悔付出,选择了先人后己,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苦苦思索着……哦,我明白了,“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你高于天的革命理想,是因为你对党的无限忠诚,是因为你对工作的高度负责,是因为你对战友的无限热爱!多么值得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事业,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这几位年轻的同志,这是舍己为人呀!我终于明白了。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篇3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话,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位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幸牺牲的感人故事。
课文中的炊事班长,也就是“老班长”牢记指导员交给他的任务一路上是保姆、是上级、是勤务员,一定要把三名小战士带出草地。才半个月的时间,青稞和着野菜就吃光了。“老班长”为了不让三名小战士因过于饿而瘦下去,走不出草原,而在每天早晨起来就去钓鱼和去找野菜,却不顾自己的身体,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老班长为了让三名小战士吃饱饭,而起早贪黑的给三名小战士找食物,三名小战士吃饱饭后老班长却只吃一点吃剩的鱼骨头和一点野草根,我每每一读到这儿心里就很难过,脑子里便会浮现出“老班长”那骨瘦如柴的身材和清瘦、布满皱纹的脸。我真想用我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回到过去给这四位战士买一些吃的东西,递给他们的手里,让他们吃上香喷喷的东西啊!
那三位战士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用坚强的毅力和铁打一般的双脚才能走出这草地,那草地是考验人们毅力的地方,有可能被饿死,有可能被陷入沼泽,有可能被累死,生存下来的机会非常小,但他却不怕艰难,不怕困难、不怕死地走出了这片草地。
在走出草地的边缘的时候,老班长累的倒下了,在临死前也还是那么的珍惜食物。真是一位舍己为人,忠于革命事业的战士啊!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篇4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有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它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就是那个曾经挽救了三个年轻战士生命的鱼钩。
那是在1935年的秋天,红四方面军在进入草地的时候,有很多同志得了肠胃病,小梁和另外两个小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三个人病得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派炊事班的老班长来帮助他们走出草地。老班长为了让他们吃得好一点,把钓上来的鱼全给他们吃,自己一点都不吃。小梁发现后劝老班长一起吃,可是他坚持不吃。直到有一天,他饿得昏迷不醒,即便在临死前,他还是想着让别人吃。最后,他光荣牺牲了。
我想,其实老班长他完全可以和他们三个一起吃的,但却他没有这么做。实在是因为食物太少了!才够一个人吃的。万一同志们有个三长两短,老班长怎么向指导员交代啊?所以老班长是为了自己心中神圣的责任感才这么做。当小梁要求帮助老班长时,他也不能同意,小梁已经很虚弱了,再运动,恐怕不行。可是小梁已经是个党员了,他也应该能克服困难帮助其他同志啊。老班长却不想拖累任何人,毅然拒绝了。
我觉得,小梁让我确实感到了心酸的滋味,因为如果让我看到老班长不吃东西时,我也会去阻止,毕竟,那是一个生命呀!而当提议被拒绝时,我也会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味。小梁原本在最后可以把汤给老班长灌下去的,可他却在对话中被分散了注意力,我想,也许这是老班长为了让同志们走出草地想的最后一条计谋吧!
不管如何,老班长都很伟大,舍己为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我想,这金色的鱼钩值得我们子子孙孙去瞻仰。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篇5
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之后,老班长他那高尚的品质着实令我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病的战士……最终老班长饿死在草地上。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老班长他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看看那时候,再看看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啊!他们那时候却连饭都吃不上!可以想象,他们当时有多么艰苦,困难!
妈妈对我说,这是在红军长征时发生的一件事。在这次长征中,牺牲了许多人!红军在长征之前约有8.8万人;而到达了陕西根据地之后却只剩下约七千人了!这其中有一大半人都是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的。
如果,老班长只是自己一个人走出草地,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他可以自己捕鱼、做菜;如果他能吃一点儿东西的话,就不至于会被饿死了。但是老班长为了让三个小同志吃上食物,而自己不进食,最终导致被饿死。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最让我难忘与感动的就是老班长他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我 也要向老班长学习,做一个终于祖国,舍己为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