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俗世奇人读后感

2025/06/18读后感

此篇文章俗世奇人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每篇都着墨不多,个个人物活灵活现,都快从书里跑出来了。这真可谓是一部佳作!

“俗事奇人”顾名思义,就是平凡世界中的奇人。从生动幽默的故事里,揭示出许多深刻而严肃的道理。

张大力一把举起石锁,却粗心大一没看下一行字,细心多重要,让张大力白欢喜一场;刷子李教导徒弟:苦练才能出真功,其实也在教导我们这些读者;苏七块虽立下规矩,还是待人宽容,私底下给华大夫七银元,我可是打心底佩服他,宽容又不是原则,华大夫那种记牙不记人,将他对职业尊重、负责的精神给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想到这儿,我感由心发。小时候我练字,当时我还是各新手,有几次,我怎么写也写不好看,老师批评我,教育我,我无地自容。回到家里,便对着笔赌气“写什么写,我不想练了!”看了《俗事奇人》,我悔当初,才知道学好本领就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当初的想法真是不应该!和《俗事奇人》中的“奇人“相比较,我这一点点苦能算个什么呀!

让我们在赛道上赛跑,摔倒了,要爬起来再跑。

上个星期,爸爸推荐我看一本书名为《俗世奇人》。我就从网上找到了这本书,买回来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这本书我看了后,爱不释手,不肯放下,一连读了好几遍。

这本书主要写了,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码头上的人,强的吃荤,亮堂,站在路中间;不强的,吃素,发愣,路边发呆。如果不强就活不下去,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各种人物中,我最崇拜的是一个外号叫泥人张的'能人。泥人张真名叫“张明山”。他经常去大观楼看台上的各种角色再用泥巴捏成那个角色。一天下雨,他在天庆馆里喝酒。从外面进来了一个张五爷。这个张五爷是当下城里最有名气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大老板。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卖过命。被收为义子外号“海张五”。海张五看见泥人张就拿他找乐子。泥人张就用右手打鞋底里抠一块泥,捏出一个泥人,把头拿下来。这泥人捏绝了好像真的海张五头没了一样。海张五就说:“这破手艺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第二天泥人张的小摊上就有了一排排的海张五的泥橡纸条上写着“贱卖海张五”。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买走了。每一个看见的人都笑掉了牙。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在这个社会必须有一技之长才可以生活,不然就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打击。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2

读完了《俗世奇人》这本书,我忍不住在心中暗暗感慨: 这本书实在是太精彩了!而且它还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不长,但会令人回味):人得讲规矩!

在天津卫码头,手艺人必须得有绝活。也更得讲规矩。正如冯骥才老爷爷说的:“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倘若不信,你瞧——

天津卫码头上各行各业都有几个活神仙,最让我喜爱与佩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七块”——苏金散大夫了!苏金散是一名“神医”,他手下的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他立了个规矩——凡是来看病的人,无论贵贫亲疏,都得拿七块银元码放在台子上,他才肯看病。

有一次,他请了两位牌友到他家里打牌,正玩在兴头上,忽然三轮车夫李四来看病,他捂着手臂,脸上流露出了痛苦的神色,明显是骨折了。苏大夫没理他,继续打自己的牌。李四知道是那七块银元的关系,可三轮车夫都是干一天吃一天,别说七块,就是一块也拿不出来。于是他哀求着苏金散说:“苏大夫,这七块银元我暂时拿不出来,你行行好,把我先治了,以后我会还你的。”他说话时还夹杂着断断续续地呻吟声,可苏大夫就像没听见一样,理也没理他。牙医华大夫是出了名的心善,他推辞说要上厕所,走出后院悄悄交给李四七块银元,没等李四感谢,就悄悄地走了回去。

李四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把七块银元“哗”的一下撒在柜台上,这下比按门铃还快,苏大夫已经出现在柜台旁,李四咬着牙,准备重重挨几下,没想到苏大夫却说:“治好了。”就回去打牌了。

打了一会儿,人都散尽了,华大夫正准备离开,突然,苏大夫伸出手拦住他,交给他七块银元,在华大夫的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对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不善,只是我立的规矩不能改!”

看到这里就知道苏金散大夫并不是一个“认钱不认人”的`人了,但他更是深知立的规矩不能随便改,不然以后别人听说了纷纷欠着,就不好办了。所以只好硬起心肠不理张四。所以他也是迫不得已的啊!

正所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嘛!

俗话说的好,“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城市的缩小版”。那么,一个城市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小版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讲规矩,我们的城市不就秩序井然了吗?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会不会达到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呢?看来人真得讲规矩呀!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3

书伴随着我,不论何时,我身边总有书,放了寒假也一样,寒假里我结交了一个朋友--《俗世奇人》。

这本书中,作者冯骥才描绘了许多天津生活的“奇人”,“奇人”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虽然这里的“俗世”被解释为人世,但我有时又想,这里的“俗世”会不会指天津呢?

我又想起天津的背景: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这大概就是《俗世奇人》的来源了吧!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泥人张那一段: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也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看完这段,我深有体会,体会到当时人们惧怕有钱人,又势力,也敬佩泥人张的魄力和高尚的品德,不怕有钱人,不势力,还敬佩冯骥才的才华,能把泥人张和那些人作出如此鲜明的对比,实在出神。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4

在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塑造了很多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道元活出殡》中的主人公刘道元了。

刘道元是一个文混混,凭借过人的文采,以帮人写诉状为生。但他帮富人打官司,赚了很多的钱,又会悄悄地施舍给有困难的百姓,并且不接受别人的感恩。等到他年事已高,以为看透了人世间的事,就突发奇想“死”一回,看一下死后人们的反应。可他没想到,这一次“死”,使他平凡的生活变得惊澜起来,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他以为“死”后,受过他恩的人,自然会很悲伤地去吊唁,可是恰恰相反,前来送别的人群中并没有他施舍过或帮助过的人,反而是大都与他素不相识,而且毫无悲伤之情,似乎只是出于好奇。更有甚者,跟刘道元平日里称兄道弟的铁哥们的“一枝花”,在他死后非但没来吊唁,反而在出殡时索要财物!故事在刘道元爬出棺材,仰天长笑中结束。

我仔细品味这个故事后,明白了“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当一个人得了势,那些毫无作为的人就疯狂地巴结他,为的只是谋取利益,还美其言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可等到那个人“死”了,那些依靠他的人,就会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背信弃义,去巴结其他得势的人。这种世态炎凉的现象,在古时候有,在现代社会也有,甚至有时候更令人发指。

有句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本来,这只是一句调侃,可现在,很多时候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一个人有权有势时,有些人会拼命地把你往天上捧,好像把你当活神仙似的;你一“死”了,他们的假笑马上就消失了,一转脸骂你猪狗不如。所以,我觉得,刘道元最后爬出棺材,仰天大笑,不是精神崩溃的笑,是对那些懦弱无能人的.嘲笑;是对社会现状的苦笑;是领悟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冷笑!

反观自己,虽然年纪还小,尚未踏入社会,但是有时也会感觉到生活中的真真假假,也能感受到他人并不真诚的行为,甚至,自己偶尔也会因为一些原因撒些小谎。等我们慢慢长大,也将要去面对这些社会的现象,那将是多么悲哀和沉重的一件事!我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简简单单充满阳光,所以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真诚的人,积极传播正能量,以善良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让“假作真时真亦假”永远停留在小说中。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5

《俗世奇人》这本书讲的是在平凡的世间生活着有各式各样的、独一无二的本领的人,在当时那算得上是赫赫有名。

他们每人只要有独一无二的绝技或者是另有绝活的,那就一定有绰号,比如说:像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苏金散等等。津门人好把这种人的性,和他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时间一长,名字不知道,倒知道一个响当当的绰号。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这本书里的人物,在这些人身上,许多有趣的故事和高超的技艺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读完了《俗世奇人》,我受益匪浅:那些俗世奇人一开始并非全都是奇人,而是在一次次磨练后练出来的,就像于谦的诗里写的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并不是天オ,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现代童话之父安徒生曾说过“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积极进取,将来才能有所成就,这样,我们也能成为“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6

《俗世奇人》讲的是天津的一个小码头的奇人妙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这个码头上流传。码头上的人都有一个绰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刷子李则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刷子李专门干粉刷这一行,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总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他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听说过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所以想要亲眼看看。

这天,刷子李戴着曹小三去刷一座洋房。一间屋子,一个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刷子李可厉害了!一拍在屋顶,一滴不沾。曹小三看傻了。师傅刚刷完一面墙,就得喝茶,吸烟,曹小三意外地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看着曹小三,于是,他把黑裤子往上一提,白点就没了。曹小三一看才知道,原来师傅里面穿着白裤子,刚才抽烟时把黑裤子烫了。师傅说:“你以为别人的名誉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骗自己,好好学吧!”曹小三第一次学的可能别人一生都没学过。

看完后,大家可能都认为我敬佩的是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但我更敬佩的是刷子李那学有所成,精益求精的态度。谁能知道刷子李练就这门绝技的顽强。这是多少人练就一生的练不出来的。看到这,我又想起了我自己。

在平时,我总是认为我敲鼓十分厉害,总不会给自己定一个更好的目标,老师再怎么加强我也只能原地踏步。直到一天,颜老师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排练,我才敢于精益求精。

那天,颜老师给我们排练,我十分不服气,心想:“就这样一个秃头的老师也能当上中国二级演员?心中又是怀疑又是轻视。可当排练完后,颜老师在我面前大显身手。他紧握鼓棒,有力的敲打起来,这些节奏在我眼前编制出了一幅画面首先看见了两只小老虎在打闹嬉戏,左蹦右跳。后来大老虎也来了,他们向天上一声一声的吼叫,这声音直入云霄。天上的龙好像得到了召唤,在天上欢腾。一会电闪雷鸣,一会艳阳高照,各显自己的神力,他们与老虎一起玩耍打成一片。就这样,中间的一段打击乐独奏就完成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啊!心中不禁感叹!就这样,我成了颜老师的徒弟,一心一意的跟着老师学,老师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有益的就是要学会精益求精。真是这样,我才有今天的技术,这得多亏老师啊!

这不仅是我从书上得到的道理,更是老师教诲中领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