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
此篇文章《伤仲永》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伤仲永》读后感 篇1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读了方仲永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我很以教育。
主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生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 9%的血汗加上1%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们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件事使我想到了华罗庚。他小时候成绩也不好,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天资一般的人,通过努力学习,也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
要学习华罗庚这样努力刻苦的'精神,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取得重大的成就?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责任。仲永的老爸贪图财富,在仲永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于眼前的利益。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
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伤仲永》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王安石的《伤仲永》,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金溪县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都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还不知道文房四宝。有一天,他忽然放声大哭,要着四样东西父亲很诧异,借来后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首诗,并题上自己的姓名,同乡的人都来观看,并说是神童。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即便能写好,同乡的人都很稀奇,渐渐他的名声大了,人们都把他的父亲当做上等客人看待,有的人还用钱来让伤仲永作诗。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让他上学,天天拉着他去拜访同乡人。
当他十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与之前相比了。当他二十岁时,已经没有新的诗可作了,也就是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了。
王先生说再天才再神童的人,后天教育不做好也不能成才。再笨再傻的人,后天教育做的好,再经过自身的努力,也能丑小鸭变天鹅。
但有的是天才,后天的教育做的好了,后来怎么还是没成才呢?读下面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了。一少年大学生钱钱某,十二岁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闲逛,成绩一落千丈,老是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终于知道为什么了吧。是天才但骄傲也成不了才。
也有很多例子是通过努力的,如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常常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长了,他的双眼渐渐的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也不是天才,他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我同意王先生的话,人成才在于后天的教育,更在于自身的努力。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还是要做好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我们还是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加上勤奋学习就会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天资在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的。
简单的说就是:重要的在于“受至于人”而不是在于“受之于天”,记住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
《伤仲永》读后感 篇3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句诗正如《伤仲永》中方仲永的前半生。
《伤仲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著。主要讲述了江西金溪一位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他天赋异禀,年幼即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但因父亲利用他来谋取利益,忽略了后天的学习,最后沦落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那么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背后蕴含的是什么呢?让我来告诉你。
文中的方仲永是什么样的人呢?文章的开头便交代了,他就像是被老天爷挑选中的孩子,年仅四岁的他天赋异禀,写的文章文采飞扬,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能力。渐渐的,他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名声大噪,人们纷纷求取他的文章,有人甚至出钱求取。可他的父亲是怎样对他的呢?他见有利益可图,便不让方仲永学习,而是带着他去拜访各地名人,为的就是让别人赏识他,以此获得名声与钱财。可谁知,因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几年后他的文章愈发平淡,慢慢地沦为常人。
为何他有如此的结局呢?因为他的父亲不注重后天学习。只靠天赋,不靠努力,又有多少人能撑到最后呢?父母都爱我们,可在这篇文章中,我只感受到了方仲永父亲的凉薄。我感受到的不是他对儿子的关心,而是他一心的利用。正是因为他自私的本性,才会导致原本能拥有更好人生的'方仲永变得平凡,《伤仲永》中未出现一个“伤”字,却诠释出了父母因为利益对方仲永的伤害,这更是王安石的精妙之处。
那么这件事与我们有关系吗?当然有。他告诉我们,即便你有再高的天赋和条件,坐享其成却不努力,迟早会从高处摔在地上,一蹶不振。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些本就平凡,又不接受后天教育的人,难道到此为止了吗?不是啊,即便你天资不如别人,你就要比别人付出上百倍的努力,老天又怎么忍心放弃一个努力的人呢?
林间的红花已凋谢,去的实在是太匆忙了。这不正如方仲永的前半生,原本怒放在林中的人却凋谢的如此匆忙,充斥着遗憾。我们更要紧紧的抓住大好的时光,努力学习,不负韶华!
《伤仲永》读后感 篇4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读过之后,发人深省:即使是天才,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也会“泯然众人矣”。
这篇文章主要讲得是: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他们家世代以耕田为业,在方仲永五岁时,还从来没见过文房四宝,忽然有一天,他哭着向父亲要笔、墨、纸、砚,父亲觉得很诧异,就向邻居借来,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提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给他指定事物仲永立刻就能作诗,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值得欣赏,大家都很惊奇,还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他父亲觉得这样很好赚钱,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到十二三岁时,他的'才华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他的才华就和普通人一样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无不替拥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亲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呀!因为贪图一点小利而抛弃了儿子仲永学习的大好时光。仲永从小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的多,但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的天资是那样的好,而没有受到正规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好好接受后天的教育,岂不是连普通人都不如?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比古人好很多,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才能有所作为。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了灯泡,才让我们现代人不再点蜡烛、烧油灯;才让我们现在使用手机、电脑成为可能。爱迪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在一万多次实验后,发明了灯泡。我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也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有时候,我遇到数学难题,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出来,正要放弃时,我想到了爱迪生为了造灯泡,实验了一万多次,经历了一万多次失败,最终成功了。于是,我拿起笔,继续研究,最后也成功了。
学海无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现在要坚持努力学习,将来长大了,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伤仲永》读后感 篇5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之而"伤",《伤仲永》读后感。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神童,但他后来才能丧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奋+1%的天才=成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块璞玉,定要尽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块锈铁,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针"。
《伤仲永》读后感 篇6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一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职责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最终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我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我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