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此篇文章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1
阳光从玻璃窗外偷偷溜进屋内,轻轻地坐在我的枕边。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开它。新鲜的空气一股脑地从窗外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小山坡下,周围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边一个陌生的身影,一点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着双眼,最终停留在枕边的这本《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现在回想起整个梦境来,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起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他很平静地望着远方那片与湖水交汇的蓝天,那个恬静中夹带着几分思索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他一点点地消失在丛林间,只留给我了这样的回答。
对于这个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开始反问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过?”每天早晨醒来,我从没有为缺衣少食而苦恼。反之,下一秒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一顿好吃的,还是买一样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场电影。这一切都让我习以为常,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
从前,我很认同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奋力拼搏,唯有这样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书中这么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都用来挣钱,就为了可以在迟暮之年,去享受一番这让人质疑的自由。”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两个要去旅行的人,一个决定雇车到达目的地,而另一个则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在幸运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后者能够马上出发,当天晚上就能达到。人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在丧失了青春活力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去旅行的年纪。
其实,我们可以把生活过得很简单,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将浮于生命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正是守护着着一份简单,使我们可以像梭罗那样,在黑夜里伸手触及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置身于钢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躯壳之中。雾霾的时常“光顾”,成了我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不久前的新闻上还曾报导了国人购买澳大利亚空气瓶的事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后的一篇净土都化为污浊;空中的雨滴落下时不在晶莹剔透;空气中充斥这化工产业的遗留物使人无法呼吸。这时,我们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本来的样貌;忘记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朴生活;忘记了我们正带给它的沉重伤痛······
我们所享受的人生,不应该是钢筋与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断地解读人与自然之间无穷的联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续写这一方土地读读故事。
简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2
阅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我合上了《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如我所想,《瓦尔登湖》是一本集寂寞、恬静和智慧于一体的书,也许它只适合在寂寞与恬静之时静静地阅读,享受它充盈心灵瞬间那种奇妙的感觉,感受它那独具魅力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这本书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想通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时常思考着,在现实的社会当中,在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之前,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从某种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当今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所占的起点和终点,那便是心灵和当今时代。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为所欲为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地面光洁少尘,各式各样的大工厂为我们生产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敬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奴役、蹂躏、称霸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似乎成为了我们人类值得骄傲的口号。
然而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逐渐沙漠化,地下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灰蒙蒙的雾霾一次次地遮蔽了我们的世界,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物种在减少,环境逐渐在恶化,人间变成了严重污染的烟尘世界,大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人类企图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太多的错误,或许是意识到已对自然造成了无法改变的伤害,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抚自己的无奈和担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或许是敬畏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这蓝色星球上众多与我们共存的生灵多留下一方净土,一片蔚蓝的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心中就会少一些内疚,多一些坦然,对自然多一分感恩与呵护。与美丽大自然携手并进的明天,将会愈加光辉和美好!
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属于我们自身也属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这便是《瓦尔登湖》给予我的,最宝贵的感悟。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3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诚哉斯言!在“快节奏”的今天,生活就像被按下了复制粘贴键,每天重复着平淡索然的内容。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当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这番诗意的表达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在那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周末,我静坐窗前,细细品读。没有珠圆玉润的藻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洗尽铅华的质朴。他平静的叙述总是给人以穿透心灵的洗涤和愉悦。渐渐地,让人卸下了身心的负累,远离了喧嚣的烦扰。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梭罗的木屋前,聆听这片湖的故事,品味着“向内生长,向外探索”的生活真谛。
向内生长,意味着我们要心怀笃定,热切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余秋雨认为:“水边给人愉悦,山地给人安慰。”在宁静的氛围中,我们往往更能获知自己真实的声音。王维隐逸山林,体会到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然闲适,柳宗元遭遇仕途蹭蹬之后依然坚守操行,感悟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恬淡自在。如果一个人充满信心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式去生活,他就会勇于冲破现实的某些桎梏,去开辟活出真我的新天地,正如梭罗的小木屋。于是,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苦不再是贫苦,生活中属于自己的美好将渐次呈现。
向外探索,需要我们简化生活,使生活更为纯粹,从而得以在更高层面对人生、人性乃至人类的终极关怀作出有意义的思考。为了摆脱无聊琐碎世务的烦扰,梭罗追求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他写道:“不要给我爱情,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其实,探寻真理的路径有很多,可以坐拥书香,可以探幽揽胜,可以皈依佛道。而梭罗选择了归隐田园。生活的有趣有很多种,追求生活的意义,也没有固定的程式,当你还没有想好要开始怎样的生活何不先简化生活,追寻真理呢?
初读《瓦尔登湖》这本书,不一定有所收获,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那种感觉确能使我有获得真理的快乐。正如梭罗在《阅读》中所说的那样:“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读完这本书,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思索是不同的,我以我心绘风景,风景迷人因我心。有思索的人生值得每个人去过。
“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如果说太阳是海子的名字,那么瓦尔登湖就应该是梭罗的名字。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有思索的生活,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4
立秋前后,我读了这本书。很薄,仅有三百多页,断续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读的书都停下了,很有点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几乎就没怎样热过。立秋这几天,一向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户外活动。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时候,一群人躲在易初莲花的檐下避雨。人们脸上,大多是焦急、烦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没有什么表情,无聊的翻看着自我买的东西。路上没有什么人,有伞的和没伞的人,都在避雨。虽然我有伞,但雨水还是立刻就把我的裤管打湿到膝盖的位置,鞋也湿透了。我索性就在水里淌着走,引来几个卖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办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伙一样,找地方躲躲。这时,雨渐渐停了。
大自然,有时就是这么气人。但我心里很清楚,他并非是跟我作对(我人品还没差到这份上),他只可是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罢了。
回到梭罗这本书。他跟大自然的关系算是很不错的,但潜水鸟或松鼠有时候还是会愚弄他。或许说愚弄有些过分了,可是是游戏而已。唯心一点说,同样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游戏就是游戏,看它无所谓,它便不存在。
生活简单化,或者说简朴化,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并且也是按照这个想法来执行的。虽然很多时候,跟这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我觉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层面更重要,那么多少就必须要放弃一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或者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角度来说,并非是单纯的自制、节欲,而是心灵的净化使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自动脱离了视野。“制”、“节”是一种痛苦,“无为”则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级车看成是目标,但我没有,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不需要这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此“乐”非彼“乐”,这世上并非仅有那么几种欢乐的。
我把欢乐,建立在内心。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5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
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生存制造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与奴役自然,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轻轻地从正面翻转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称霸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这些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有一句公益广告词说:保护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在想,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给“我”什么真理?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心中的瓦尔登湖世界太拥挤,太复杂。杂这个东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或许生活中本就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杂,本就有许多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诱惑与选择。只是它们一旦与大学校园本该有的详和与宁静发生冲突,我们往往就显得很无奈甚至无所措手足。
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自己似乎也从未认认真真地端坐在书桌前,端详一本自己真真正正爱不释手的书。手边放一杯清茶或者什么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随着书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阳光,阳光透过窗户倾斜地照进来,于是手影同书影一块儿跳动。---我想要的快乐其实很单纯,我想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校园远比我想象中的要繁复芜杂。
正如我们系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的,你们现在诱惑太多。大学校园里的诱惑的确不少,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堕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蚀人灵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许你认为我说得太过,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我进了一个很不被看好的专业,成天抱着一叠砖头似的书穿梭在校园里,在其他人或惊异或好奇的目光下游来游去。其实我并未怎样地喜欢或者是厌恶我的专业,只是单纯地感到它带给我的单纯的感觉。芜杂的心绪会慢慢宁静,流逝的时间仿佛也会止步---当你沉浸在书香弥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时候,当你用心去感触穿越时空的伟大的时候,当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时候,当你披着晨曦的微光书声琅琅的时候。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需要一份难得的沉淀和宁静。也许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最适合的,但却是最适合我的。也听到师兄师姐们说过,这个专业教给我们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这将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的。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微笑着选择它。
我想是的。每个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尽相同,但我敢肯定,简单、宁静、踏实不仅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个人都从心底里真正渴望的吧。于是乎我们不难理解梭罗为什么要远离尘嚣独居湖边的小木屋过着那种原始的生活,只是因为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宁静,守望心中的瓦尔登湖。在宁静中抛开繁芜,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说我也找到了,只是没有放弃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执着地坚持你内心的那份可贵的安静详和吧,不要让杂掠夺走了它:它应该是深邃的瓦尔登湖,波澜不兴,清澈透明---而且闪烁着粼粼的波光。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6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