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读《论语》有感
此篇文章远古的呼唤——读《论语》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远古的呼唤——读《论语》有感 篇1
今日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习”字,引发了我对学习方法的思考。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 陆九渊)课堂,是思考的课程,不仅有问题的回答、交流与书写,还有疑的提出。
近日语文课堂有了“提问”的知识,提问,不就是“疑”吗?以往总觉得“提问”是个简单事儿,随时可提、可问,但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感到“提问”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才可有长进。
“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呢?可以从全文,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作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而从全文,可以从题目思考,可以从开篇思考,也可以从末尾处的总结、道理、情感等思考。
当然,要做到“进”,“提问”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托全文内容,一面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释,算是“疑则有进”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这句中,给我最大启发的是“静”字。一个人只有心安静下来,才能学到知识、探寻真理。
课堂知识众多,有语数英,有音体美,样样都要学一学,样样都要会一些,如何让当天课堂知识成为头脑中的知识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复习,但复习要怀着怎样的心境呢?因为复习的都是旧知,难免会有烦躁心。
所以,复习时,要让自己的心境安静下来,这样,才可让知识在旧知重复的复习中真正变成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拥有的“真知”吧。自然,“静”的'心境,不仅用在复习中,更要用在对任何学问的学习中。
以学为乐,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乐都来自学习,真是“不亦说乎”啊!我喜欢读书,只要读起书来,忘记玩耍,忘记吃饭,甚至半夜爬起来读书都是有过的事;我喜欢写作业,很多小朋友遇到“作业”就头疼,但我却把“作业”当成检验自己知识是否学会的手段与途径。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业”常常在学校就能完成,这样,我便有更多时间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我喜欢篮球,别看我有点胖,打起篮球来,也是动作灵活。
这时,你可能会问我,学习遇到困难了,你还快乐吗?当然快乐,我最喜欢遇到困难,虽然真的练得有点累,但累后学会知识的那刻,简直太快乐,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看,快乐,也是学习之法呢!
远古的呼唤——读《论语》有感 篇2
翻开《论语》,古人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埋藏,把我的心灵净化。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孝顺确是中华传统美德最为伟大的一种。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许多老人病死街头,无人理睬;被弃于养老院中,孤独终老;被迫以捡垃圾为生;被儿女当做是“自动提款机”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难道就是孝义吗?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孝义哪里去了呢?这确实令人心寒。且不说养活父母而不理睬的,就嫌弃老人的人就不计其数,可怕呀,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呢?从小老师所教育的孝义呢,难道他们的脑海和心灵里就从来没有存在过“孝义”二字吗?此之为大不孝。而仅仅是把父母丢弃给养老院和保姆的人也不少,虽说他们也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却可以用“工作太忙”之类的借口去敷衍搪塞吗?他们怎么不想想,从小是谁含辛茹苦带大他们?是谁为他们撑开了保护伞,肩顶狂风暴雨呢?是谁真心为他们无私奉献,却从不求回报呢?是父母!从小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导,一口饭一口饭地喂养,而在他们老了以后,他们也不认识字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一个字一个字教会他们,一口饭一口饭喂父母吗?朋友啊,孝义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社会上的伦理道德问题了,而是一种从心底里真正孝顺的表现,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责任,而是每个人从心底里就明白的该负的责任。而且,孝义要真实,不要虚情假意,不要有目的,要真心地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恭恭敬敬。孝义不是随口说说,而是要落到实处,真正的孝义是不用嘴说的,却人人皆知。
《论语》从孝、仁、义、徳等多个方面对我的身心进行了完整的洗礼,使我的身心仿佛就沉浸在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海洋里。《论语》---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闪耀金色光芒文化的里程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光辉而传神的历史性的一笔!
远古的呼唤——读《论语》有感 篇3
合上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与圣人交流之中,我的灵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仁者爱人”。贯穿整本论语的,就是这个“仁”字。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庶民都应该拥有一颗仁爱、感恩的心,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天下才能安定。
几千年前孔子所奔走呼号,却为君王所摒弃的思想,在今天却显得犹为重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的心灵似乎已经被急功近利的心所取代,这时候,让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打开《论语》,洗去心里的浮华与尘埃,亦是一件快事。于丹对于《论语》中的“仁”是这样解读的:所谓仁爱,可以拆分成5点,即恭、宽、信、敏、惠,而今天人要在这几个字中再加上一个安,即“爱”。子曰:“已所不欲,匆施于人”。这正是出于对他人的博爱;“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爱人”在《论语》中已经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
然而提到爱,就不能不提孝,孝在《论语》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作为一种爱的回馈,作为一种感恩的手段,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父母在,不远游”虽然看似平淡,却饱含对父母的关爱。那么如何才能行孝呢?孔子也给出了定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改变,那么他可以算是尽孝了。看来,孔子认为,所谓尽孝心并不是只提供丰厚的物质。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事的人,才可以算是真正的孝。“事父母要竭其力”,给许多还有追求功名利禄,被快节奏的生活的困的人敲响了警钟。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作为孝悌道德,礼义廉耻的最高准则,在纪录了一个时代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或许在那个战争连年,动荡不安的封建社会,君王所需要的仅仅是权力、是军队、是阿谀奉承、是生灵涂炭,而不是孔子、不是《论语》所宣扬的感恩,仁爱之心不仅适用于个人,更为整个国家与民族所汲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伟大蓝图的基础。正如《论语》所宣传的那样,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冷漠,当人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那么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富强,人民就会幸福。
《论语》所蕴含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一本无穷无尽的人生之书。阅读《论语》,你可以寻找内心的宁静,你可以认识爱的意义,你可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笑对人生。
远古的呼唤——读《论语》有感 篇4
年初,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国学四库’系列的《论语》一书。点染之余,却被文中的一章所触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久久不能释怀。标与本的比对,因与果的关联,能否超然,全凭一念。
《论语》之前的了解犹如皮毛。只有少许的篇章,有记忆,能诵读,背后深意说不全、参不透。从“学而”开始,不过两三篇便不知晓。确实惭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记、参拜也未能有所长进。
无法穿越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只有透过书目记载,了解那过往的人和事。《论语》是一部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谈对话的收录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评价古贤的论述,记录有点像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有人问、有人答,偶尔也可以开个小玩笑。
全书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实就是几句话,因为是收录集,每篇的归类就不会绝对精准。篇目是按照收集语录的开始命名。有观点开篇的,如学而、为政、子罕、先进等;有学生名字开篇的,如雍也、颜渊、子路等;也有评价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尧曰等。
书中多次学生向孔子求知识、见解。虽短短几句,见博学、见正念。有如问“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如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有如问“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有如问“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书中围绕教学、仁政、中庸、修为等内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积极的引导人们入世。培养君子、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克己复礼开始。可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终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周游列国,多是颠沛流离。
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目前很多使用的语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学生开启,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现在只在陕西一带出门在外的人员他乡相遇,互称乡党。有如“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先进是进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为表率,比较相似。流传下来的成语就更多,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重道远等等。
《论语》开创教化先河。学者、知识分子、悟道者们能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目标,值得彪炳和慨叹。于己。不才,奉行之。
远古的呼唤——读《论语》有感 篇5
随着百家讲坛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推出,让我们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等文学大师,他们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刻划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为我们重新定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地位,正如于丹所说: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于丹用这种朴素的心态为我们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在当今也能普遍适用的法则。
仔细回想起来,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是离不开这些生活的理论的。尤其是在工作方面,孔子主要提出了几大建议:
一、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公正的心态。
在做事分寸上,孔子认为“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过犹不及”嘛!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待所有人的过失,“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正是一种分寸的体现。如何保持分寸呢,就是用公正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有一种习惯,去问问自己,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公平吗?有时候为了完成个人工作,而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工作更有“效率”,实际上则是对公司制度的践踏,破坏了现有的工作流程,将会让更多的人失去应有的“效率”。
二、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孔子鼓励的是少说多做,其实也是避免“言多必失”。
在当前以服务为主的技术型公司里,需要我们随时保持积极的工作作风,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去世处理,因为同处一个团队中,无论问题是否是由自己的原因引起,事不关己的作风只能导致团队竞争力的丧失!
三、做事要谨慎。
在软件开发中,谨慎是一种必需具备的工作态度。因为在开发中,实现最终结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种方法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认真恒量每种方法的缺点,并找出弥补的方法将会使开发过程逐步成熟而易于控制。
记得前不久公司举行拓展训练,其中就有个“过电网”的项目,在同一个队中的十多个成员,需要钻过大大小小的网孔而不能触网,而我们队幸运的全部过关,
不得不说这是团队全体成员齐心配合,谨慎行事的结果。
四、做事要尊重别人。
不尊重别人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就象小男孩钉在木板上的钉子一样,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了。所以,做事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取得别人尤其是客户方面的认同才会得到相应的肯定。
事实上,孔子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无论何时,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带给我们的将是真正的成功和内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