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2025/07/01读后感

此篇文章《谈美书简》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篇1

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美学是随同对人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认为研究人是打开美学殿堂的金钥匙。当然,对人的研究首先是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是把人当作一种物种来研究的科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美学来说,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起源的问题。谷鲁斯和普列汉若夫谈艺术起源就是站在人类学角度,认为艺术起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如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等。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篇2

在未看《谈美书简》之前,我对“美”也有基本的认识。当两个人站在一起时,我能辨认出谁更漂亮;我能感受音乐的美感,也能感受绘画的线条感。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美”是一种生活积累。

即使是婴儿,他对丑与美也有自己的认识。看见美的,他会笑;看见丑的,他会哭。可他对于音乐,美术等作品只能发出最基本的感触——面部表情。他不会评论,不会指出优点与缺点。普通人经过生活的洗练,渐渐看懂时间的美与丑,但对专业性的评价无法理解。我们无法理解凡·高的极端美学,无法理解那些抽象的绘画,唱不出饱经沧桑的歌曲。

还记得汪峰的歌中曾这样唱道: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对于很多没有外出打拼的人来说,也许这句歌词对他们的感触不深,他们只读出了无奈。而对于一些外出打拼的人来说,感触之后,他会回忆那段艰辛拼搏的日子。就像歌者自己,在他体会人生的心酸之后,他的歌声中充满日月的伤痕,像刀疤一样不可磨没的痕迹,这时,他给听者带来的是沧桑的美感。所以,“美”是一种生活积累。

“美”是一种生活常态。

每次读《西游记》、《红楼梦》时,我会用很多种不同的节奏去读它们。阅读《西游记》应是欢快的;《水浒传》前半段应是感叹,中间是豪迈,最后是惋惜;而阅读《红楼梦》时,应是慢条细语,就像书中小姐们说话一样,不经不慢。就像在《谈美》书中,朱光潜先生说,他在读书时,读到有人拿到要刺杀一个人时,他心也被拎了起来。读到紧张处,你的读书速度也会变快;读到伤心处,读书心情也会低落,读书节奏也会变慢。而我们在这些节奏中,就慢慢领悟了什么是美,所以“美”是一种生活常态。

“美”也是需要去品味的。

真正的美学大师,像朱光潜老先生,他们都是博学多才。至少得精修文学,心理学,甚至是一些哲学,社会学派的学说。只有经过大量的知识的积累,才能真正品味“美”,发现“美”。比如说,音乐的“美”感,文学可助你丰富想象的空间,声乐学可助你评论唱的好与坏,心理学能让你理性地看透作词者,作曲者的心情。经过这些思想的装饰,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品味美感。每当听到“北风那个吹”这首歌时,脑海中就闪现下雪之后,枝头挂满的雪晶,喜儿穿着大红的新衣,期盼爹爹的回家,高兴,兴奋,出现在她的脸上,从理性上说,这首歌曲体现劳动人民渴望幸福生活与热情的生活态度,还有人们在美好时节合家团聚的习俗与心理。

“美”是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要掌握它,把握好它。这样生活才会多一些“发现”乐趣,才会使自己比别人多一份才华,多增一份气质。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篇3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篇4

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黑格尔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马克思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础而存在。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与他就成了人。因此,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统一体——自然的真正复活——人得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啊!这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应该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篇5

翻开这朴素而又丰富的书,我开始在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这篇文章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观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仿佛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接着,以园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别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以及一位画家的角度,来看这一棵古松。结果不难想出:“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别从这三种人对古松的态度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木商对应的是实用,植物学家对应的是科学,而画家则对应的是美感。“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论点逐渐显现出来:“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归纳得相当精辟。

是啊,我们崇拜英雄,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我们崇敬诗人,从小吟着它们的诗长大;我们喜爱美人,从小看着她们的画长大……而事实是,如果没有那些故事、没有那些诗、没有那些画、没有那些美的感受,我们根本不会被所谓的英雄、诗人或是美人打动,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我想这就是美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体悟他们身上的力量,也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前车之鉴,作为我们的后事之师。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着重勾勒了美感。熟练的对比手法使这篇文章既不偏离于原本的想法,也有着它独特的意味。这或许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了。

谈美,也很美。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篇6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能够给他下个界说,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所以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教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著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共同见地,而我也开端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方式,展开了对美的见地,或许是我所学的常识过分匮乏,我并没能够悉数了解,但有许多都让我获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间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略的介绍了一下怎么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一切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维吧,不管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假如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必谈其他了。而单关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归于经济的领域,不管是运用仍是交流,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理性的个别,有自己的思维感悟,在我看来尽管美是客观的,但她仍然能够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品,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许多方面,比方作者在文中举得比如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著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酣畅淋漓,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吞吞吐吐地用力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必定没有研讨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由衷之言,关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赏,而后来他由于犯了错而遭到暴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仍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表面的美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魂灵的丑陋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终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表面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点缀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庞。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巨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说十分的到位,实际与幻想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滋味。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言语艺术的共同位置,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认同的,美不必定是画,不必定是一种很杂乱的东西,对我来说言语便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能够运用言语来描绘任何一种东西,能够从言语中体会出意境,幻想出景象的容貌,言语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方法,关于人物美的雕琢,风光美的赞赏。所以我以为若想研讨美学,文学的研讨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讨美学的人假如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前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短缺,并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能够说是一个别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识,若你都有所触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知道又深入了一分,因而我期望凭着对美学的喜欢,求知的精力,我也将会渐渐了解一些从前生涩难明的内容,让自己的精力世界变得更充分。